第五、六代电影导演的沉浮

2016-10-10 20:54
经济 2016年19期
关键词:樟柯艺术

李晗

“中国电影需要的是一批新的电影制作者,老老实实地拍‘老老实实的电影。”这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宣言的终极指向。细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变迁史,无不带着时代的烙印,其中第五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辉煌时代,第六代是衔接过去与现在的特殊时代。《经济》记者以第五代电影导演张军钊和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为例,分析他们当时的作品特色和拍电影手法,以期对当下电影导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探索电影

可以说,第五代电影导演是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成长的,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电影艺术说教式、宣传式的传统观念和固有格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一条良性的充满活力的造血之路。

这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电影作品是1983年张军钊拍的《一个和八个》,之后第五代导演风起云涌般出现。

《一个和八个》电影本身的故事取材于郭小川的长诗,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在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的情况下,始终向囚犯们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之后,战争形势突变,王金带领囚犯浴血奋战,终于突出重围。最终囚犯们以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赎回了罪过,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

从整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特色来说,《一个和八个》的故事情节并无特殊之处,他们都是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从整个影片的构图来看,其使用的“不规则构图”是一种富有强烈电影感的艺术手段,运用这一手段,他们有的把人物推到画框的一角,有的大胆利用画外空间,只让人物在画框内露出一部分。这种有意识地造成画面不平衡,赋予了一种别的方法难以获得的画面动态,从而构成内在的紧张性。这也符合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的论述:这种构图方式,让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仅是它的位置,还看到了一种不安定性。

正是这种准确的题材把握、别出心裁的导演构思、独特的摄影风格、奇特的视觉效果,使其在电影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

单从张军钊后来的电影发展路途来看,《一个和八个》可以称作是他的巅峰之作。后来,他以各种方式来探索其他的电影,效果都不理想。那时候,虽然没有票房的过多压力,但他也希望拍一部能得到更多观众回应的电影。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探索电影道路上的曲折和困难。

分析其他几位第五代导演们的电影作品,不难发现第五代电影导演能让电影走向巅峰的原因:一是导演们厚积薄发,他们那时候有着建国以来罕有的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再加上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人生体验和历史现实背景;二是他们这代导演在电影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开启了艺术变革的先河;三是他们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并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壮大自己。比如,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整体氛围和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不但使他们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启发,也给他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反叛创新提供了实践机会。

所以说,第五代导演是在摸索中前进,从他们的电影道路中,可以看到,电影的根本还在于优质的内容和用艺术手段精准表达,并不断进行突破。

寻找“别处”

第六代导演可以说是独特和自我的一代,他们并不喜欢第六代这一称呼,到他们这时,中国电影进入了工业发展阶段,一方面他们获得了与以往相比更为宽松的电影创作环境,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艺术风格、影像技术、票房收益和市场开发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和转型。

在电影创作方法上,他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站在摄影机背后观察、描述生活的叙事者,而不再是一个在摄影机面前自我表演的剧中角色。在创作类型上,他们更偏向于根据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情感经历来表现个人化的思想和情感,更趋微观和小众。电影本身闪烁着一种悲悯之光。

这是第六代导演早期的一些特点。以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小武》来说,看似是在表现人物无休止交谈、无聊歌唱、跳机械的舞蹈,但实际上折射出导演本身对现实的焦灼。又如他的电影《站台》里面的卑微小人物,他们在面对迷惘苦闷现实时的压抑与失落。这里面的日常生活没有“一种对世俗化日常生活的兴趣,一种对法则和伦理的尊重,一种温和的情调”,而是残酷的。这便是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时代导演的困境——接受残酷的现实,寻找现在的标志。

再看看堪称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张元作品《妈妈》,其在国内并未允许公映,所获奖项也都是来自国外。后来他发现必须要直面国内的电影市场,才不得不在自己想表达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中寻找平衡点。

那时候,他们经历了体制的压制和市场的拒绝,开始向现行体制靠拢,走上了合作或直接加盟影视公司的创作道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过于重视电影艺术探索、人性发掘的一个侧面,不愿意承认电影属于大众艺术范畴的事实。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转换中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

他们期盼多元化电影时代到来。因为他们基本都走过共同的道路:自筹资金——独立制作——出国参赛并获奖——国内未获放映许可,似乎是走不出的循环。

贾樟柯、张元他们那一代人,是消费主义、流行文化、自我解嘲都不能拯救处于经济和精神双重贫困中的青年们,不能代替他们对个人欲望、金钱、爱情、尊严等最基本的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不无关系。第六代导演自诞生起就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下,可以说是“生不逢时”。1978 年,中国进入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期,呈现多元文化复杂并存,价值的混乱和重建,意义的丧失和追求,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状况错陈的状态。

在自己所处环境都是迷茫的状态下,他们也未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商业电影模式。

在转型方面,贾樟柯可以称为这一代电影导演的典型,他拍过纪录片,“没有叙事,甚至不会出现人,只是单纯以自然风光来抽象地表达一些东西。”他拍过另类的“县城影像”,这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中不能忽略的一种叙事文本。

无论如何,路途总不会白走,总会在电影历史上留下些痕迹,而这些痕迹对后来者来说,便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许电影应该在逼肖自然的技术特征和超越自然的艺术特征中寻得更进一步发展。

现如今来看,在前六代导演的铺垫下,中国电影已逐渐获得了国际影坛的认可。中国电影界也正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拥抱新兴电影市场:以90后为目标群体的市场。互联网新技术让电影门槛大大降低,全民拍电影时代会到来吗?90后导演是否能接过传承的火炬?

猜你喜欢
樟柯艺术
纸的艺术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贾樟柯:走西方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爆笑街头艺术
贾樟柯电影多变的纪实手法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