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天连发三文警示楼市

2016-10-11 01:14韩洁,王立彬,郁琼源
党政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楼市杠杆房价

资 政·视 点·

新华社三天连发三文警示楼市

最近一段时间,“地王”频出、房价普涨。然而看似红火的楼市景象并不能掩盖库存压力犹大的现实。7月19日起,新华社连发三文警示楼市变局。

一评警惕繁荣背后有风险

继二线楼市“四小龙”中的合肥7月1日实施楼市新政之后,7月15日起厦门市也调整住房信贷政策,两地政策核心都是提高二套房及以上最低首付比例,释放出降低信贷杠杆为楼市降温的重要信号……楼市再现降温信号,是对当前部分一二线城市再现过热苗头的警示。

今年上半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部分核心二线城市轮番上演“日光盘”和“一房难求”剧情,楼市热度急剧推高。房价上涨使得一二线城市库存压力基本释放,但“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驱使一波又一波买房人涌入售楼处,提早释放购房需求。

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风险。与前几轮楼市反弹不同的是,本轮部分城市房价暴涨、“地王”频出,更多与金融杠杆的撬动有关。

30%的首付将房地产投资的杠杆率上升到两倍以上,而年初曝出的链家和很多P2P公司提供的首付贷则进一步放大了杠杆,这与2015年股市流失的场外配资非常相似。

加杠杆无疑有助于消化房地产库存,但如果杠杆过高,房地产就不再像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像金融品,势必催生房地产投机行为和房地产价格泡沫。如果继续加杠杆,将导致旧的泡沫还没挤出,新的泡沫又会积聚,最终可能会在政策收紧时破裂,导致房地产市场、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出现风险。

历史告诉我们,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就是由于反复加杠杆,通过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再宽松,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一旦发现房地产过度杠杆化的苗头,就必须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评小心地产市场的“地王”盛宴

部分开发商企图以房价上涨自我解套;警惕产业风险、金融风险及国有资本流失风险

2016年可以说是“地王”之年,仅上半年,全国50个主要城市冒出200余宗“地王”,土地出让金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这场“地王”盛宴呈现来势凶猛的新特点,但却在风险防范方面,过于缺少监管信息。

首先要关注的是,“地王”由一线城市蔓延至二线城市,南京、苏州、合肥等2016年“地王”云集之城,也正是今年以来房价上涨最迅猛的地方。必须关注的是,在传统房价与地价关系即“面粉”“面包”问题之外,作为“和面的水”的流动性起了多大作用?

据披露,上半年“地王”过半为国企央企斩获。中国电建、葛洲坝、招商、华侨城、鲁能、保利等具有央企或国企背景的企业尤为突出。

据业内人士分析,央企国企抢“地王”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争取账面好看、掌握主导权密切相关。果真如此,必须直面正视,分析引导,而不可听任“地王轮流坐,下周到我家”。

异常交易地块备案制度,是房地产用地市场管理调控、土地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机制。近九成异常交易身处于报备之外,市场信息失真程度可想而知。

今年以来,坐拥“地王”的开发商日子并不好过。 “地王”必将加重供需倒挂,普通住宅供应不足,供应高端化、豪宅市场去化压力剧增。这里面包含的产业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国有资本流失风险,不能视而不见。

三评:“去库存”要打持久战

去库存应通过“人”的城镇化,而非加杠杆

近期,“地王”频出、房价普涨,然而,看似红火的楼市景象并不能掩盖库存压力犹大的现实,“去库存”仍是楼市面临的严峻挑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仔细分析楼市现状,数据并不能让人轻松。在市场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库存总量仍在高位。从结构来看,相对于住宅市场,商业地产存量过大、空置率高、租金低,成为“难啃的骨头”。

化解楼市库存,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出招,这更需要有系统思维,科学规划,细化政策。比如,让新市民不再为购房犹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就需要“加速跑”;化解商业地产存量,地方政府应合理把控土地供应节奏……

部分省市明确提出“商改住”政策,那么一旦改变土地用途,土地出让金的补缴标准是什么,是按照起拍价还是参考周围其他地块的价格等,都需要政策进一步细化。

需警惕的是,去库存应通过“人”的城镇化,而非加杠杆。事实证明,加杠杆只会导致楼市“虚火”上升,放大楼市“虹吸效应”,资金过度向一二线城市集中,既使热点城市房价高位跳涨,也增加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难度。

(摘自《新华社》2016年7月21日 韩 洁、王立彬、郁琼源/文)

猜你喜欢
楼市杠杆房价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4月楼市政策扫描
3月楼市政策扫描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问评作杠杆 督改常态化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杠杆应用 随处可见
去库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降房价
2016房价“涨”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