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如一何欣个赏“缂丝纬以妆梭代者笔”的魅力

2016-10-13 05:44撰文图片
中国新时代 2016年3期
关键词:梭子纬线缂丝

撰文/图片>>>菡 轩




——出如一何欣个赏“缂丝纬以妆梭代者笔”的魅力

撰文/图片>>>菡轩

比缂丝早出现的织造工艺比比皆是,可是为何缂丝走到了“织中之圣”、“皇家御用”的地位,得到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

如果5年前我对人说起“缂丝”这两个字,绝大部分的朋友都会回馈一个疑惑的眼神,然后我会花半小时跟他们解释缂丝“通经断纬”的原理,再结合实物的视觉印象,让大家了解曾经站在丝织品金字塔顶尖的“织中之圣”还存在于我们美丽的江南水乡,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除了刺绣,还有一种丝织手工艺叫“缂丝”,英文翻译成“ K'ossu--a type of weaving done by the tapestry method in fine silks and gold thread”,现在更倾向于就翻译成拼音“Kesi”——刻丝,一种用梭子像刀一样刻出美丽图案的手工丝织品。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接触缂丝这个名词,如果单单从字面解释上看,我估计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缂丝到底是什么,关于如何欣赏缂丝与其他丝织品或工艺门类不同的魅力,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分享前先解释一下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刺绣和缂丝两者的区别,简单回答就是:锦上添花和无中生有的不同,刺绣是在已经有的一个面料上的二次创作,如同第三方的介入,视觉效果上它拥有锦上添花的立体感;而缂丝是在由经线和纬线在木织机上从无到有将图案用梭子一点一点织造出来,横切面看它是平面的,而逆着光看又呈现雕刻镂空之象,所以又被称为“刻丝”。

缂丝梭子

缂丝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还没久到战国时期背景下的电视剧《芈月传》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服饰类名词:缂丝绣罗衫。正确的时间以实物而言是以汉魏时期新疆楼兰出土的缂丝毛织品及内蒙古出土的汉代“山石树”的丝织残片为准,织造的方式都是“通经断纬”,距今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芈月公主即使一直变成宣太后也应该看不到缂丝技艺的流入。

单从时间久远上而言,比缂丝早出现的织造工艺比比皆是,可是为何缂丝走到了“织中之圣”、“皇家御用”的地位,得到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它独特的“通经断纬”的技艺。

纬——缂丝的工艺特点

缂丝的“缂”即为织法的一种,古代字书《玉篇》里就将其解释为:织纬也。

缂丝织造时会使用平纹木织机、装满各色纬线的梭子、竹拨等工具,制作时以纵向的经线为生蚕丝贯穿整幅作品,而横向的纬线为彩色熟丝,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根据色彩变换手中的梭子进行分别挖织,而每一个梭子代表一个颜色,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进行回纬织造,从而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传统缂丝可分为四大类:“本缂丝”、“明缂丝”、“缂丝”和“引箔缂丝”,当今研发的缂丝品则有“紫峰缂丝”、“雕镂缂丝”和“丝绒缂丝”三大类,每一种类型的缂丝都各有其特色。

缂丝水仙

因缂丝作品所呈现出的图案都是由彩色的纬线所表达,而经线已被彩纬所覆盖,形成的图案和其他织锦类不同,缂丝的图案正反两面如一,所以纬线在缂丝中起到的作用如同画家手中的颜料,而木梭就是画笔,以梭代笔织出一幅幅色彩丰富、技艺高超的精彩之作。

妆——缂丝在生活艺术领域的作用及地位形成

妆,常用来表示修饰装点之意。

缂丝于唐代时,是用来制作以几何图形为主的丝带,那时已引入金线作为地纹,使得它的生活实用性更添装饰效果。而到了宋代,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对缂丝的喜爱,使得缂丝从书画包首经卷封面的实用品逐步进入艺术品领域,皇帝的重视,宫廷画及文人的影响,缂丝开始了纯粹欣赏艺术化的创作之路,工艺表现卓著;上至皇宫内廷,下至民间达官贵人都热衷于缂丝的精品收藏。宋代缂丝“以梭代笔”的水准有些甚至超越了原作,也达到缂丝历史上第一个高峰,至今为止不可逾越。到了元代,加入金线的缂丝用来装点寺庙和官员的袍服。而到了明清迎来缂丝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明代缂丝加入了孔雀彩羽线,《红楼梦》中晴雯补的“雀金裘”很有可能是用孔雀羽和丝绒捻合制作而成。

缂丝玉兰鹦鹉逆光

明清时期缂丝逐渐被皇宫贵族垄断,除了是皇帝龙袍的御用布料和制作官员的官服补,缂丝书画的题材里还融合了花鸟、山水、书法及人物,尤其是人物,使得写实和装饰完美结合,使得它成为当之无愧的“织中之圣”。乾隆帝喜爱缂丝的程度就不累述了,两个字,太多……请参考历年拍卖行缂丝拍卖记录,还有2015年故宫日历里的缂丝《元音寿牒》就是和专为乾隆帝80大寿所制作的寿辰之礼。

者——以人为本,回归初心

者,用作代词时谓之人也。

古者——任何艺术都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手工艺亦是如此,在这个原本枯燥单一的缂丝织造过程中,由于上层阶级的高度关注,尤其在宋代,集合了当时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的创作元素,缂丝工艺者也从绘画中寻找灵感,运用熟悉的织造技巧,摹缂再现,不断涌现“运丝如运笔”、“夺丹青之妙”的赞誉,也出现了当时南北缂丝名家的代表沈子蕃和朱克柔。

今者——在苏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日本客户对缂丝的喜爱加之当时中国与日本人工制作成本的悬殊,因此涌入了大量的日本订单,那时村村都可以看到“唧唧复唧唧”的景象;而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使得订单取消货款亏损,大量原本以此为生的缂丝工人一下子面临了失业的危机,而整个缂丝行业遭受严重打击,没有离开坚持下来的工艺师们所剩无几,留下了现今还有一些缂丝腰带的存量。

缂丝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工艺难点颇多,古人常以“妇人一衣,终岁可就”来形容缂丝的费时费力。定陵出土的万历明神宗十二章纹的缂丝龙袍更是从万历三十二年开始制作,万历四十五年全部织造完毕——皇帝也不怕等这么长时间,皇位在不在还是个问题……我估计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一度以缂丝为奢靡之物明令禁止,一旦解禁后比以往对缂丝的需求量更甚。

而缂丝对于制作者的视力、四肢、意识的统一性要求非常高,如果本身没有一定的工艺美术和审美水准,完成一件合格的缂丝作品是一项不太可能的工作。据传古代缂丝工人的工钱是其他宫廷御制手工艺例如官窑工人价格的百倍,所以“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由来无论从人力损耗还是工艺要求的高标准都使得它从来没有进入过寻常百姓家。

近些年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缂丝的喜爱也越来越多,但无论它的地位、奢侈的做工都不是欣赏它的切入点,而是它在每个时代都做出了工艺上的创新和突破,结合了当时最好的艺术元素和设计,工艺师们本身的学术修养足够深厚,做出的缂丝必是留世佳作。在它的背后,具有魅力的是跨界合作的交流和对品质高标准的坚持。如今,缂丝也是最早列入国家非遗传承的手工艺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传统工艺与当下艺术设计的结合,我们不用经历只可皇家贵族使用的时期,看到美好的事物,留住真正还在用心坚持的手工艺人,好的创意及物质基础都是守护这块土壤不可缺少的因素。

而我,在成为“纬妆者”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梭子纬线缂丝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一种塑料圆织机
一种塑料圆织机
油梭子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艺术:北纬30度》神奇纬线 串起文明起源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
鲜茧丝与干茧丝在梭织纬线上的使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