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献《穿戴档》服饰
——服装篇

2016-10-13 01:24曾慧
服装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缂丝皮毛满族

曾慧

(大连工业大学 服装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4)



清代文献《穿戴档》服饰
——服装篇

曾慧

(大连工业大学 服装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4)

以清代文献咸丰四年《穿戴档》为研究内容,从服装种类、色彩、质料、工艺及穿着场合等方面通过图表的方式对咸丰皇帝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清代皇帝服装所反映出来的服饰制度性、传承性与融合性、服饰的审美性以及多元性4个特点与规律,为清代服饰、满族服饰研究给予参考。

清代;穿戴档;咸丰四年;服装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衣冠服饰之所以能够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复合物,更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形态。服饰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之外,还标志和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从上古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服装的功能不仅止于御寒蔽体,更由于服饰非语言符号的直观信息功能而被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礼制意义。清代服饰是入关后满族服饰与汉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在清代,以服装来划分等级界限,区别贵贱尊卑的趋势达到了巅峰。清代服饰形制是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中形制最为庞杂、繁缛,规章制度也是最多的一种服饰形制。其中清代皇帝服饰是清代服饰乃至整个满族服饰中最高等级的服饰。它展示了那个时代最精良的绣工、最考究的面料、最珍贵的珠宝、最精湛的工艺,它是清代服饰史上地位最显赫、气场最庄严、材质最珍贵、工艺最精湛、文化内涵最丰富、政治气息最浓厚的服饰。

清代文献《穿戴档》[1]是清宫中专门记录皇帝一年四季穿着服饰的档案资料,每年正月初一开始由宫中太监来记载。《穿戴档》中的内容真实反映了皇帝服饰的使用场合、穿戴时间、穿戴方式,它是研究清代宫廷服饰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文中对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关于咸丰四年全年共384天(咸丰四年即1854年闰七月全年共计384天)的服装资料进行详细分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皇帝服装的特点和规律,对清代服饰、满族服饰的研究给予补充,同时也为现代影视作品中关于咸丰帝所穿戴服饰的方式、时间、使用场合等起到一定参考。

在咸丰四年《穿戴档》(以下简称《穿戴档》)中服装有袍、袄、端罩、袍裙、褂、衫6种,其中袍和褂使用次数、样式、面料较多,衫使用次数较少,袄、端罩、袍裙使用次数很少,因此文中将重点介绍袍和褂。

1 袍与端罩

1.1袍

袍也叫做“袍服”,是一种长衣,它的长度通常都在膝盖以下。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服饰,清代冠冕衣裳被废止,袍就成了主要礼服。《穿戴档》文献记载中有朝袍、吉服袍、常服袍3种。

1.1.1朝袍皇帝朝袍就是朝服,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穿的礼袍,朝袍上织或绣着符合皇帝身份等级的图纹。《穿戴档》中朝袍使用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中的夹朝袍指有衬里的袍,这种袍一般用于春末、秋初季节。黄直地纳纱织金纱边朝袍中“纳纱”是一种传统刺绣工艺,是指用彩色线在素纱上面绣出的花纹。

表1 朝袍使用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朝袍面料黄色使用得比较多,这是因为朝袍一般用于大型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朝袍颜色有严格规定,蓝色朝袍仅用于祭天、祈谷等,而黄色朝袍不仅可以用于皇帝登基、出殿、元旦、万寿、冬至、受贺,还可以用于祭太庙、祭先农坛、祭天神、祭社稷坛。黄色朝袍有朝、祭两种用途[2],而蓝色朝袍只有祭祀一种用途,黄色朝袍较之蓝色朝袍的用途更为广泛,所以在《穿戴档》中黄色朝袍使用率比蓝色朝袍高。

由图2可以看出,缂丝面料是使用最多的丝织品面料。缂丝也叫“刻丝”,是一种将绣和织融为一体的彩色平纹织物。缂丝在丝织品中被列为最高品级,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缂丝工艺极为精细,制作一寸见方的缂丝作品需要约1个月时间。缂丝是清代丝织品中最高等级的丝织品,最常用于皇帝的服装。朝袍在皇帝袍服中等级最高,所以朝袍大部分用珍贵的缂丝面料。清代缂丝面料属于皇家贡品,不允许平民百姓收藏。

《穿戴档》中朝袍使用了12次,这是因为朝袍是最高等级的袍服,只有在大型祭祀活动时才会使用,一般与朝冠、朝端罩、朝珠、朝带配合使用。图3所示朝袍面料使用中,皮袍最多,这是因为满族先祖自古以来有使用皮毛做衣服的习俗,且皮袍多在春、秋、冬季节穿用。清入关后为了加强统治,维护满族习俗,满族贵族统治者延续了满族用兽皮做衣服的传统,制定了一系列冠服制度,所以皇帝的朝袍中用得最多的依旧是皮袍。

从图4可以看出,皇帝的朝袍中使用了4种皮毛,表1中白狐膁皮和青白膁皮中的“膁皮”指兽类胸腹部和腋下上等毛皮制成的皮制品。图4中银鼠皮中银鼠也叫“石鼠”,这种鼠毛很短且稠密,保暖性好,一般用做冬装,非常贵重,通常是贵族使用的衣料。皇帝朝袍中使用的皮毛是非常高档的皮毛,这充分显示出皇帝服装的奢华和地位的崇高。

图5中片金边也叫“片金缘”,是指用片金织物制成的缘边[3]。片金也叫“扁金”,它是织金工艺中的一种,指将金箔粘贴于羊皮或纸面,切成细条,交织于织物之中,通常和鲜艳的彩线(如红、绿线等)组成各种精美图纹,具有豪华富丽的装饰效果,一般用于贵族服饰。图5中的织金和片金不同,它是指用金缕制造成的锦缎,织金也和片金一样通常用作贵族服饰,由此可见皇帝服装的精致和华美。

1.1.2吉服袍吉服袍,又名嘉服或龙袍、蟒袍。皇帝的吉服袍即龙袍,典章制度中记载“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皇太子的吉服袍,皆以龙为章,故称之为龙袍”[4];它是皇帝在嘉礼或吉礼、军礼活动时穿着的一种袍服,明黄色,领、袖皆石青色,片金缘。黄帝的吉服袍,其形制为圆领、马蹄袖、上衣下裳相连属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不分冬、夏,只有单、夹、棉、裘之分。《穿戴档》中金龙袍就是吉服袍。包铭新和李晓君的《清宫〈穿戴档〉与皇帝礼服和吉服的穿戴方式》中附录2“《穿戴档》所录吉服列表”中亦将金龙袍列入吉服袍中[5]。《穿戴档》文献记载中,吉服袍共有34件,具体使用情况如图6~9所示。

图6显示吉服袍中黄色使用最多,共计18次,占53%,这是因为从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始,黄色就成了皇帝的专用色。清代同样指定黄色为皇室专用色。黄色是大地的颜色,把黄色用在皇帝服饰上象征着皇帝贵在有土,有土则有天下的至高权威,所以吉服袍中黄色使用最多;其次蓝色吉服袍也有11次,占32%,蓝色为满族较为普遍使用的颜色,原因之一是蓝色染料是较容易获得的颜料。另外,还有酱色使用3次,占9%,驼色使用2次,占6%。

由图7看出,皇帝吉服袍中使用最多的丝织品面料是缂丝面料,虽然吉服袍等级不如朝袍,但也是一种礼服,所以多使用最高等级的缂丝面料。江绸面料使用最少,江绸也叫“宁绸”,因出产于江宁(今南京)而得名“宁绸”。江绸是一种平纹丝绸,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坚韧耐磨,适合制作外衣,但在丝织品中的等级不如缂丝面料,所以在吉服袍中仅用了1次。

图8显示,吉服袍中使用最多的是皮袍,因为满族先祖的服饰文化传统是使用野兽皮毛制作服装,为了维护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尊严,也是适应自然环境及穿着季节的需要,所以作为礼服的吉服袍大多用皮袍。

图9表明,吉服袍皮毛面料种类有6种,其中青白膁皮最多,其次是黑狐膁皮,这两种皮毛均很贵重,皇帝吉服袍使用较多。天马皮指狐腋下白色皮毛,质地柔软,外表美观,古人多用来制裘,是一种珍贵的衣料。青颏皮是指狐与猞猁、倭刀膝上的皮毛。灰鼠也叫“青鼠”,是一种灰颜色的鼠,灰鼠皮轻暖,多用作御寒衣帽。

《穿戴档》中吉服袍在用途上以明殿拜斗居多,也用于拈香、办事、进早、晚膳、看阅视版、见大人、跪接、送康慈皇贵太妃母、请安、祭新月神、看戏等。 吉服袍本应配合吉服冠、吉服褂等同时穿着,但在《穿戴档》中吉服袍并不都是配合吉服冠穿着,有时是常服冠配吉服袍使用,或吉服袍配合常服褂穿着。《穿戴档》正月十六中记载“上戴中毛本色貂皮缎台冠,穿蓝缂丝二色面青颏金龙袍、貂皮黄面褂,……[1]”和正月初一中记载“……带大毛貂尾缎台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黄缂丝黑狐膁金龙袍、黄面黑狐皮芝麻花褂,……”

1.1.3常服袍常服袍是清代皇帝日常所穿的一种袍服。常服袍一般为圆领、马蹄袖,上衣下裳相连属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下摆左右各开一衩(或前后也开衩),开衩高度可以到膝盖。常服袍的质料根据季节变换来确定,颜色没有特别规定。《穿戴档》记载中常服袍具体使用情况如图10~14所示。

《穿戴档》中常服袍共75件,从图10可见使用的颜色主要以蓝色、酱色和驼色为主。蓝色、酱色和驼色都是较深的颜色,从色彩情感上来讲深色可以给人一种深沉、稳重之感,皇帝服装使用深色可以彰显天下至尊的威严和气势,所以皇帝的常服袍以蓝色、酱色、驼色等深色为主。

从图11看出,常服袍中使用的丝织品面料共有6种,其中使用最多的面料是江绸,占47%,缎面占20%,毡占7%,棉纱、实地纱、芝地纱、羽缎、葛纱、直径纱各占4%,纱和轻纱各占1%。图11中使用最多的江绸是出产于江宁的一种平纹丝织物,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坚韧耐磨适合制作外衣,在常服袍中使用最多。

由图12可见,在常服袍中以皮袍最多,占46%。这是因为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族贵族统治者恪守“衣冠必不可轻言易改”的原则,制订了一系列极力维护满族以兽皮为衣的传统习俗的冠服制度。满族贵族还将这种传统习俗进一步发展,将衣用皮毛规定纳入典章制度中,皮毛成了不同阶层的等级标志,所以皇帝皮袍件数是最多的,其次还有纱袍占21%,单袍占14%,夹袍占12%,棉袍占7%。

图13显示,在常服袍中使用最多的皮毛面料是羊皮,占40%,其中大毛羊皮占9%,中毛羊皮占12%,小毛羊皮占19%。羊皮使用最多的是羊皮产量比狐皮和鼠皮多,在日常穿用的常服袍中使用最多。其次天马皮和貂皮各占12%,青颏皮、青白膁皮、灰鼠皮各占9%,染狐膁皮占6%,黑狐腿皮占3%。

《穿戴档》中,皮袍使用时间最长,从九月二十四至三月初一约155次;其次是纱袍,使用时间从四月二十六至闰七月二十七约124次;再次是棉袍,使用时间为三月初二至三月二十七,八月二十至九月二十三约59次;单袍使用时间为四月初七至五月十

一,闰七月二十二至八月初九约40次;使用时间最短的是夹袍,从三月二十八至四月初六,八月初七至八月十九约21次。夹袍是常服袍使用最少的一种,夹袍有时在使用时还会套穿在其他袍外面。从图14可见,皮袍使用次数最多,由此可见皇帝在吉服袍的使用中也沿袭了满族以皮毛做衣服的传统习俗,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1.2端罩

端罩是清代礼服之一,是皇帝至文三品、武二品官员及一至三等侍卫的专用服饰。端罩属于一个特殊的衣服品种,冬季罩在龙袍或蟒袍之外,用来代替补服。《穿戴档》中端罩全年共穿用了8次,具体使用情况如表2和图15所示。

表2 端罩的使用情况

图15显示,皇帝端罩有两种质料,黑狐皮和貂皮,各有4件。清代冠服制度规定皇帝端罩有黑狐皮和紫貂皮两种质料,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皆为明黄缎里。从表2看出,皇帝端罩质料符合冠服制度,但是使用时间略有出入。

2 褂、衫、袄与袍裙

2.1褂

褂是指罩在袍外面的长衣服。《穿戴档》中褂有吉服褂和常服褂两种。

2.1.1吉服褂吉服褂是穿在吉服袍外面或单穿的礼褂,又名龙褂和补褂。《穿戴档》中吉服褂较多,具体使用情况如图16~23所示。

由图16可见,皇帝吉服褂以石青色为主,这是因为清朝服饰制度规定“帝后大臣的吉服褂,皆为石青色,在石青色面料上织、绣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补子”[4]。吉服褂一般套穿在吉服袍外面,吉服袍以黄色为主象征大地,吉服褂以蓝色为主,象征天空,套穿在一起正好为上玄下黄象征天地。皇帝吉服褂大部分都用石青色,仅有1件蓝色吉服褂。

图17显示,皇帝的吉服褂以皮褂居多,占38%,纱褂其次占20%,再次是棉褂和单褂,各占15%,夹褂占12%。这种情况充分显示了尽管满族贵族已经进关多年,吸收了汉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但是清代皇帝服饰还是恪守“衣冠服必不可轻言改易”的原则,沿袭了满族用皮毛做服装的习俗,仍以皮毛制成的服装为主。

图18表明,吉服褂中使用最多的丝织品面料是缂丝面料,占41%,缂丝面料是清代丝织品的最高等级,吉服褂一般套穿在吉服袍之外,是吉服的一种,所以大部分还是用最高等级的缂丝面料。另外江绸面占22%,缎面占12%,直地纱、实地纱各占8%,芝地纱、绸、纱各占3%。

图19中的乌云豹是一种优质狐皮,通常为拼制而成,用沙狐腹上白毛为地,颏下黑毛为纹。用它制作裘皮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皮毛。图19中银鼠皮、灰鼠皮、白狐膁皮、黑狐膁皮、乌云豹、天马皮、貂皮都是很珍贵的皮毛,皇帝吉服褂大多用这些贵重皮毛制作,展示了清代皇帝服装的繁华和奢侈,也显示皇帝天下至尊的崇高地位。图19中灰鼠皮使用的最多,占20%,白狐膁皮、貂皮、黑狐膁皮、中毛羊皮各占13%,天马皮、小毛羊皮、银鼠皮、乌云豹各占7%。

2.1.2常服褂常服褂是清代皇帝燕居时所穿的一种褂子。颜色用石青,圆领,对襟,平袖,下摆左右各开一衩,衩高及膝,花纹则随意所用[6]。虽然清代典章制度规定常服袍色用石青,但是在《穿戴档》中仍有少量其他颜色存在,具体如图20~23所示。

图20显示,《穿戴档》中常服褂颜色有4种,石青色在常服褂中使用最多,这是典章制度规定的颜色。《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记载:石青色是介于红色和青色之间的一种颜色,说明石青色和青色差异不大,所以青色也使用了22次,而黄色和酱色不是典章制度所规定的颜色,使用次数很少。

从图21看出,常服褂中皮褂占55%,从最开始的朝袍、常服袍、吉服袍到吉服褂、常服褂,《穿戴档》中都以皮质为主,由此可见满族贵族重视满族先祖服饰文化传统的痕迹。皇帝服装大多以皮质为主,满族贵族还将皮毛按照皮质的优劣分为不同等级,以此来区别贵贱尊卑,同时达到巩固他们统治地位的目的。其次夹褂和棉褂各占13%,单褂占11%,纱褂占8%。

图22表明,皇帝常服褂所使用的丝织品面料有11种,其中以江绸和缎居多,各占29%。江绸面是一种平纹的丝绸织物,这种面料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坚韧耐磨非常适合制作外衣。缎是一种厚实而富有光泽的丝织品,质地平滑,手感柔软比较适合制作内外衣裙。正是因为这两种面料的手感都很柔软,面料又都较为紧密而富有光泽,并且都适合做外衣,所以常服褂比较多地使用这两种面料。其次毡占12%,黄面占10%,羽缎占7%,纱占4%,实地纱、直地纱各占3%,绉、葛、芝地纱各占1%。

图23表明,常服褂皮毛面料种类共有18种,每一种使用次数都不多,其中乌云豹占11%,中毛羊皮、小毛羊皮、银鼠皮、青颏皮、貂皮各占8%,黑狐腿皮占6%,灰羊皮、洋灰鼠皮、灰鼠皮、黑狐皮、黑狐膁皮各占5%,天马皮、大毛羊皮、黑羊皮、碎狐小腿、白狐膁皮、白狐颏皮各占3%。皇帝常服褂本是日常活动所使用的服装,但大多仍采用贵重皮毛,由此看出,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即使常服也要最好的,这充分显示了皇帝权利之大、地位之崇高和衣着之奢侈。

2.2衫

衫是一种袍式服装,衫和袍就是现在所说的旗袍前身,是满族服饰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一般在春、夏季穿用。《穿戴档》中衫使用时间为四月初七至闰七月二十,具体使用情况如图24~26所示。

《穿戴档》中衫使用次数不多,颜色也不多共有5种。皇帝常服多用蓝色,一是因为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皇帝为上天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二是因为蓝色的色彩较深,可以给人以稳重、深沉之感;三是蓝色为较容易获得的染料。酱色和驼色都是较深的颜色,所以使用较多。以上常服袍使用的也是蓝色、驼色和酱色,可以看出皇帝服装的流行色为蓝色等深色,这种颜色一方面给人以至高无上、神秘威严的感觉,另一方面也符合文献记载中清时期较多使用冷色调或者相近色彩,说明色彩风格趋向自然[7]。

从图25,26可以看出衫的面料中,使用最多的是各种纱,纱衫件数占86%,比单衫多。这是因为《穿戴档》中衫的使用时间为阴历四月初七至闰七月二十,这时已经进入夏季,而纱其织物密度小,质地轻薄,穿着时透气性好, 凉爽宜人,特别适合制作夏季服装,所以衫面料使用较多,纱衫件数也比单衫多。

2.3袄

袄也叫“短袄”,用厚实面料做成,里面有衬里的叫夹袄,里面纳棉絮的叫棉袄。《穿戴档》中袄使用不多,没有使用棉袄,只使用了夹袄,具体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袄的使用情况

从表3看出,袄的颜色只有1种,使用了3次,且均是夹袄。这是因为满族贵族在冠服制度上非常注重延续他们服饰传统文化的传承,冬季皇帝以皮毛制成的衣物御寒,棉袄是汉族服装,在满族贵族极力维护满族服饰传统背景下,汉族传统服装皇帝不会使用太多。

2.4袍裙

袍裙在《穿戴档》中只在明殿拜斗时使用,拜斗活动完成后便马上换下,形制也只有1种。

表4表明,袍裙只有1种,使用次数为5次,这是因为裙是女子的代表服饰,皇帝作为男子使用次数自然就少。

表4 袍裙使用情况

3 结语

中国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历代帝王服饰更是中国悠久、丰富服饰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皇帝都利用他们冠服的华丽和繁缛来显示个人的权威和荣誉,昭示其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在清代,服饰更是成为划分等级的重要标志,清朝皇帝的冠服制度庞杂复杂,皇帝服装极尽奢华,从《穿戴档》记载中可以看出,皇帝服饰的繁多和华丽,咸丰帝甚至有时每天要换二三套。综上所述,《穿戴档》中皇帝服饰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3.1服饰的制度性

3.1.1服饰使用场合规定严格中国古代冠服制度非常严格,服装的使用场合也有严格规定。古代有“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的说法,这种严格的规定在清代皇帝身上更加明显。例如,皇帝朝冠是不可以随便使用的,每次只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使用,祭祀活动完成后朝冠马上就要更换下来。《穿戴档》中载有“上戴轻凉绒缨朝冠,……至坛内祭毕,至坤宁宫东暖阁,朝冠……下来,更换……”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对服饰使用场合规定的严格性。

3.1.2服饰等级制度严格清朝的服饰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这种等级制度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如服饰的颜色、质料、款式、纹样、饰物等。例如,皇帝的朝冠以黑狐皮居多,这是因为黑狐皮是最高等级质料,只有皇帝才能够使用。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其他人不能随便使用。黄色是大地的颜色,皇帝使用黄色象征皇帝贵在有土,有土则有天下的至尊地位。

3.2服饰的传承性与融合性

满族及其先世居住在冬季严寒的东北地区,过着游猎生活,形成了满族重骑射、尚武功的风俗,他们喜欢用动物皮毛制作服装。清朝入关后,虽然接受了一些汉族的文化传统,但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统治者坚持延续满族的传统文化,在服饰上表现为皇帝的朝袍、吉服袍、常服袍和褂子等均以皮质为主。此外,皇帝服饰所用的黄色以及图案等也是沿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见证。

3.3服饰的审美性

皇帝服饰中出现的图案精美、繁多,各种龙纹、十二章纹和吉祥图案之间的比例和谐,使皇帝服饰更具威严,更加美观。服饰中每种图案的色彩和各个图案之间的色彩对比和谐、搭配完美,各种图案的工艺精湛,做工精细,各种纹样和色彩对比多样统一,符合形式美法则,这些堪称完美的图案充分显示了皇帝服饰卓越的审美性。

3.4服饰的多元性

3.4.1种类繁多从《穿戴档》记载中所载服装件数可以看出,皇帝服装繁多,皇帝在宫廷里设有专门的尙衣间,有专职太监负责皇帝每天穿着、更换服装,皇帝在不同场合甚至需要每天更换二三套服装。

3.4.2面料考究《穿戴档》记载中有皮毛面料和丝织品面料两大类,其考究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使用的黑狐皮、貂皮、膁皮、天马皮、乌云豹等皮毛均是非常珍贵的皮毛种类,而皇帝服饰中缂丝是丝织品中等级最高的。

3.4.3服饰华丽从《穿戴档》记载中看出,皇帝的朝袍和吉服袍均以缂丝面居多,这充分显示了皇帝服饰的华丽和奢侈。此外,皇帝服饰中的织金、片金、描金等,是用黄金制作出各种纹样,在服装纹

样上使用黄金,足见皇帝服饰的奢华。

3.4.4深沉的色彩清代典章制度中规定了皇帝服饰使用的具体颜色,除了规定颜色的服装外也有一些常服是可以自由使用颜色的。在这些可以自主选择颜色的服装中,从皇帝的常服袍、常服褂到衫均以蓝色、酱色、青色、石青色、驼色等深色为主,这是因为深色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深沉的颜色可以显示神秘、威严,皇帝服装以深色为主,很少见用浅色。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咸丰四年穿戴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房宏俊.试论清代皇帝明黄色朝袍的功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3):26.

FANG Hongjun. A probe into the functions of the Qing Emeprors,bright yellow court robes[J].Palace Musemu Journal,2003(3):26.(in Chinese)

[3] 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256.

[4]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5] 包铭新,李晓君.清宫《穿戴档》与皇帝礼服和吉服的穿戴方式[J].档案,2009,4(2):36.

BAO Mingxin,LI Xiaojun.The matter of dress of emperor on fete of Qing Dynasty between the ceremonial dress and Jifu robes[J].Archives,2009,4(2):36.(in Chinese)

[6] 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216.

[7]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32.

(责任编辑:杨勇)

Investigation of Costumes in Qing Dynasty "the Dress Archives"

ZENG Hui

(School of Fashion,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116034,China)

This paper,based on "The Dress Archives" in the fourth year of Emperor Xianfeng of the Qing Dynasty,classified,summarized and synthesized the costumes of Emperor Xianfeng.Regarding their types,colors,materials,production techniques,and occasion for dressing,four features of the costumes represented by the court dress of the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have been suggested:institutionalization,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aesthetics,and diversity,respectively.The finding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Qing Dynasty costumes and Manchu costumes.

Qing Dynasty,the dress archives,the fourth year of emperor Xianfeng,costumes

2016-04-05;

2016-05-19。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3BMZ002);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4080)。

曾慧(1971—),女,满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服装史、服饰文化及产业。Email:dlzenghui@126.com

TS 941

A

2096-1928(2016)03-0333-09

猜你喜欢
缂丝皮毛满族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织中之圣”藏巷陌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皮毛工厂斗匪记(上)
老爷子的经纪人
动物玩家之“狐狸”
皮毛温暖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