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厂明清老街整治更新策略研究

2016-10-13 05:49冯宇辰吴运法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老街空间历史

冯宇辰,吴运法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毛坦厂明清老街整治更新策略研究

冯宇辰,吴运法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六安市毛坦厂明清老街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正面临着功能萧条,活力衰退的局面。文章从毛坦厂明清老街周边环境、街巷格局、建筑肌理与人文特色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保护价值,从历史建筑、活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对该历史文化街区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其保护与更新策略进行探讨,复兴毛坦厂明清老街的生机,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与传承并使其具有更多的空间吸引力,改善老街居民生活品质,增强老街人文特色和商业活力。

明清老街;保护更新;活力复兴;毛坦厂镇

0 引 言

在当前城市处于开发建设迅猛发展阶段,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城市文脉、形象、活力与吸引力的延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反映了其在历史中的样貌,更是一种活态城市文化遗产[1]。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合理的在不改变原有文化底蕴的情形下适应现代化的节奏等问题也逐渐被重视[2]。针对传统街区保护研究不仅存在于对其物质层面上的形式感保护,更是对其人文内涵和文化根基的传承与延续,使它重获活力与生机,也对其中的居民进行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配备与人文精神重现。毛坦厂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皖西地区重要城镇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独特人文风貌。该镇具有渊源的历史溯源,周边有诸多自然景观旅游景区,由于升学率极高而名声大噪的毛坦厂中学带来大量流动人口,因此研究并改善毛坦厂镇中的传统街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研究背景

1.1历史溯源

毛坦厂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为省级中心镇。西周时期为古六国贵族封地,春秋时期已人丁兴旺。据六安市《金安区志》记载,元末明初,朱元璋大兴“马政”,苏皖养马输军,流民聚此圈地养马,各地商贾随之安家置业经商,经数代人经营,毛坦厂明清老街初见规模,后商旅辐辏成山南重镇,从此历五百年风雨而不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毛坦厂新镇崛起,姿貌恢宏,老街岿卧一隅,为人民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保留了一片怀旧的境界和氛围。

1.2地理特征与风格概述

皖西传统民居形式融合了北方合院式、南方天井式、山地堡寨及水网地区圩子民居的特点,有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点。毛坦厂镇传统民居作为皖西传统建筑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布局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形成“前堂后室”格局,追求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以及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1.3自然环境与文化遗存

毛坦厂地理位置独特,文化遗存丰富,2007年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境内现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坦厂明清老街,省级风景区东石笋风景区,清代湖广总督家庙涂公祠,省示范高中毛坦厂中学等,其中明清老街是江淮地区极为少见且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毛坦厂中学由于录取率极高为全国人民熟知,中学学生过万,毛坦厂镇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老街距毛坦厂中学仅有一公里距离,因而老街周边的居住人口也不断增加。

2 毛坦厂明清老街概况

2.1街巷格局与特点

2.1.1整体布局

毛坦厂镇域内有东石笋山,三条自然水系和明清老街,构成了较完整的空间布局,具有滨水展开、街巷纵横的空间格局特色。明清老街总平面形制为鱼骨型,东西向延伸,总长度约1.5公里(图1)。老街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中央有一条主行道贯穿,主行道北边有九条支街巷,南边有六条,主街端两端各有两栋门楼作为街道空间界限划分。其中上街和中街相连,其与下街被一条车行道隔开,主街面全为鹅卵石铺就。街道功能以居住和商业为主,街面房为商用门面、铺板门,后进为生活居室,一般三到四进。天井院,风火墙,风格独特,古色古香。

图1 老街总平面形制

2.1.2比例尺度

良好的空间尺度是街区环境的基础,是创造和谐整体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老街主街宽约5-8米,两侧建筑多一至两层,街道高宽比约1:1-1:2之间,尺度宜人,形成公共活动区域和交通要道;支干街巷宽度约2-3米,高宽比相对主街略狭窄,形成较为私密的空间。

2.1.3环境感知

老街肌理保存较好,青石路、马头墙、各式撑栱和窗花构成特色风貌,展现沉稳庄重的空间感受(图2)。老街中建筑前巷道和后院落相结合,主街公共空间与屋内进深私密空间交替穿插,重点文物单位中建筑内院保存基本完好、场景丰富(图3)。支路通往后院空间和水系空间,再加上老街中古树名木和古井的保留与老街风貌相映成趣,形成完整的空间环境与景观形态。

图2 老街风貌(自摄)

图3 内院景致(自摄)

2.2建筑现状与特点

明清老街总体保存较为完整,沿袭历史肌理,尺度宜人,除部分建筑因常年缺乏维护修缮而倒塌之外,其余建筑以及街巷空间格局都保留较为完好。其空间形态、建筑形制等元素拥有地域共通性以及各自独特的风格。平面布局中以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细长幽深。

2.2.1建筑质量

明清老街建筑大多以木材构架与砖墙共同组成,上街和中街部分建筑质量保存较好,其中居民居住率也较高,基本功能相对更完善,居住环境良好,旧建筑的修缮程度更高,以便于居住安全,另有一些改建或新建的建筑穿插,而下街中多有原本建筑肌理的继承,改造或修缮相对较少。

2.2.2平面形制

建筑单体功能上商业融合居住,多为前店后宅布局。老街中每户均包含店面、天井、厢房、厅堂四种空间,加上附属与交通空间构成整体。将这些基本空间单元灵活编织在一起,来满足基本商业与居住需求,虚实相生、丰富多变。多进加天井的空间布局形式是明清老街多采用的平面形式,此街区民居建筑多开间较窄,因而侧天井运用更多,以获得更大的建筑使用空间,部分建筑带有宽阔的内庭院空间(图4)。

图4 建筑内部空间(自摄)

2.2.3立面特色

毛坦厂明清老街中建筑沿袭了皖西基本建筑形制,多为大驮小重梁阁楼,呈现灰砖、灰瓦、木构架、马头墙的面貌。老街沿街面形式以木材展现,每栋多三开间组成,立面一至两层,二楼阁楼层高比一层略小或为一层的一半。下街建筑格局多柱廊,上街中街多为马头墙结合阁楼式建筑。沿主街面建筑分为高阁楼立面和柱廊式立面两种呈现方式(图5 )。老街墙面以砖墙居多,历史流传下来的砖墙组成的墙面占有最大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些土制墙面存在于年代更加久远的局部住宅中,土墙建筑比例较少却保留的比较完整。

图5 沿街建筑立面两种形制(自摄)

2.2.4建筑细部

老街建筑中墙体多为砖墙,部分为青砖、土制,山墙基本为马头墙的穿插和组织,土制墙建筑以人字形山墙为主,局部建筑屋顶运用了云墙元素(图6);立面窗花形式简单,以直线线条为主要元素构成简洁的图案;撑栱形制较多,多为卷草形,另有云、鸟兽形制(图7)。

图6 墙体材料与山墙形制(自摄)

图7 撑栱形式(自摄)

2.3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街区中的建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推动街区的发展并促进其个性的形成[3]。毛坦厂镇所产“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被评为六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老街中有承古斋门店,进行油纸伞制作与销售。明清老街尚家大院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曾是新四军和三纵衣被厂旧址,展现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元亨纪念馆展示了明代元亨兄弟从事兽医实践和著作《元亨疗马集》的历史,元亨兄弟对于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兽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其发源于大别山区,吸收南北诸多唱腔而成,深受群众喜爱。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毛坦厂明清老街存在的问题

3.1先导性研究

调研过程中可以看出老街大致风貌保存尚好,具有独特街区面貌。调研发现老街人流量不大,较为冷清,但仍有零散的游客参观,可见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老街内存在局部新建建筑风格与老街传统风貌大相径庭,局部建筑破败倒塌,电线管线裸露,影响整体感观。

3.2老街存在的问题

3.2.1街道空间需整治

首先,公共空间作为社会关系的媒介,在街区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中都是重要的结构性要素[4]。老街中缺乏一定的交流交往空间,尺度虽宜人,但界面无变化,行为活动会在此种单一空间结构上更加枯燥。上街和中街衔接部分有小型广场形式开敞空间,中街与下街被车行干道分离,形成另一种开放空间,这两个连接点空间缺乏秩序与组织,没有一定的特色与吸引力,不能形成用于互动交往的有效公共空间,因此无法获得可提高活力的聚集力。再者,下街道路受到破坏严重,没有适合非机动车辆稳行的相对平坦的道路。上街中街内有一条较为平坦的石路,使得非机动车道运行更为便捷,人们在路上行走的舒适度也更高。最后,街区中电线管线裸露,排水沟裸露,影响视觉效果(图8)。路边支街的环境与空间形态被忽略,支街尽头与河岸线的联系、河岸线的景观环境、与老街的关系不紧密,无法形成对话空间,不能互相融合包容。

3.2.2功能结构不满足需求

明清老街原多用于商业和居住空间,呈现前店后宅的布局方式,如今建筑格局仍未改变,功能结构却大为变化。由于老街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居住于此的常驻居民以老人为主。另还有许多流动性人口居住于此,大多为毛坦厂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老街居住空间多进行自动划分成为出租屋,内部分割混乱,内院环境杂乱,有些居民自发改建,有些房屋因常年失修倒塌,整条街道较为凌乱,缺少合理规划与整治(图9)。商业空间也日渐凋零,整条街道只有少许零售业,较为冷清,失去了昔日繁华的景象。紧邻老街建造了商业新街,自此居民更多地活跃在新街商业圈,老街更加呈现落寞的氛围,缺乏应有的人气与活力。

3.2.3建筑质量下降与特色缺失

下街人流量与居住人口较少,建筑受到更多破坏缺乏修缮。上街中街居住人口相对较多,建筑完整程度和宜居度较高,但居民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对居住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改造,部分建筑被不经过指导的盲目改造形成突兀的建筑风格,与老街建筑风格冲突严重,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风格,更成为了老街中的不协调元素。3.2.4文化缺失

商业量少,文化传承性未发挥,继承性较差,无法体现老街固有人文情怀。原住民多半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者,且附近中学生源丰富,在老街租房数量较多,对于老街建筑与环境也不爱惜(图10)。许多房子因成为出租屋,结构被拆分,老街环境也变差,生活环境质量下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不高、效果不好、吸引力不够,商业性能降低,居住环境变差,从而老街人文无法被充分的传承,更无法向后人展现当年的风采和应有的光辉。

图8 裸露电线(自摄)

图9 坍塌的房屋和不和谐建筑(自摄)

图10 出租用房(自摄)

4 毛坦厂明清老街整治更新方式探索

由于国家及安徽省近几年大力提倡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美好乡村典范,当地政府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因此对传统街区的研究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街区的保护应注重空间情调、街区特色、视觉环境方面的引导控制,并综合自然、文化和视觉因素协调更新[5]。毛坦厂明清老街代表浓厚的皖西特色,目前没有完全实现良好整治,但其自身蕴含着诸多历史价值,在进一步保 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使其重新焕发活力,积极培养新生长点。

4.1保护空间格局和机理,进行有机更新

对于老街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体形还要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如传统经营、特色民俗民风等;在空间上不仅要保护老街本身还要保护毗邻两侧传统街区和民居, 以及毛坦厂镇山水城相融一体的景观环境[6]。要珍惜毛坦厂明清老街历史元素遗存,复原其真实文化内涵,还原完整的空间肌理,丰富场所序列体验,打破明清老街独立的线性模式,充分结合点线面,把老街人文特点充分发挥到整个镇域中,也结合镇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改造。

首先,保存古建筑连续空间界面,整治修缮拆除或改建与传统肌理风貌相悖的建筑。针对街区现状进行整治分级,对保存较完整的建筑进行保护,部分受到损坏的进行修缮整治工作,对严重不协调要素进行拆除重建工作(图11),重建部分遵循老街传统建筑平立面形制,保存其原真格局与风貌(图12)。继而控制沿街建筑立面统一高度,对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再分布,优化天井与内院环境。对于保存较完好的建筑,被随意划分用于出租的建筑,建议将租客迁出,拆除空间隔断,还原历史格局,功能恢复商业业态;百年历史建筑建议作为展览空间充分展现传统格局。再者,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系统,加强公共设施布局建设,如座椅、垃圾桶、路灯、公共卫生间等,着重优化人文环境和服务功能,协调统筹新旧建筑不同风格。

老街应突破形式化整治,将内部功能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对明清老街周边范围进行不同的保护等级划分,联系老街现状及未来发展,控制建筑高度及风格,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和空间肌理特征。老街整治更新不仅要考虑自身,更要考虑老街与周边环境的界面关系;不仅考虑当前的发展需求还应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图11 老街历史建筑整治更新改造平面图(自绘)

图12 老街建筑整治改造更新(自绘)

4.2政府重视、民众参与老街复兴

对于老街的复兴而言,民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及主人翁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要积极取得社会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的参与,注重培养当地的志愿者队伍,激发他们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加强传统民居建筑维修、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改善社区生态环境等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和公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街区空间想要得到居民的积极参与,要保持历史的延续性,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发展,通过渐进式更新有机方法,充分发挥模糊地段与周围区域的自我调节能力[7]。

4.3与产业结合,打造特色小镇

毛坦厂明清老街当前以居住为主,小商品零售为辅,应引进适合当地的新产业来带动其发展。传统建筑在新的时期担当起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传统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游客到访率,老街居民可通过发展旅游来改变当前较为落后的经济状况。毛坦厂镇域内东石笋景区游客数量较多,路线便捷,我们可致力开发自然景区与历史文化景区相结合,带动明清老街旅游人气,亦可提高其知名度。建设中要考虑其与历史环境相协调,注意乡镇的整体风貌,并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服务建筑建设,将其打造成灵气与厚重兼备的文化体验型传统街区。另外,毛坦厂镇知名的毛坦厂中学距离明清老街仅一公里,并且带给当地大量的人口流动,在此读书的学生以及伴读的家长数量庞大,因可利用教育产业带动传统街区商业与人气,尝试在发扬当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着重发扬教育产业,合理配置引进教育相关资源的正规商铺,为中学及高考提供服务的产业,甚至打造特色的教育文化产业街区。通过合理配置业态结构,带动老街经济发展,进一步实现老街活力复兴。

5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是现实生活的场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把他建成开放的、具有生命力的区域生活的一部分,更新中要注重复兴过程的动态性、连贯性和延续性、人本主义。在毛坦厂明清老街保护更新实施的同时,应充分认识毛坦厂镇建筑遗产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区域文化品质,考虑到区域居民的需求,将其作为组成要素纳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来。通过大量调研与深入研究并依据毛坦厂明清老街独立特色的保护更新策划方案进行实施,保持其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的同时改善居住条件,方能使老街功能得以延续,经济得以发展,重新焕发活力。

[1]钟行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以济南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1):44-48.

[2]黄雪峰.传统街区的传承与延续[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3]李凌,杨豪中,谢更放.非物质文化保护视角下小城镇民俗文化空间载体设计:以陕西五泉镇关中院子民俗文化商业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4,30(10):47-52.

[4]王新征.空间作为媒介:意义结构与趋势[J].新建筑,2016,164(1):10-20.

[5]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70-71.

[6]朱自煊.屯溪老街保护整治规划[J].建筑学报,1996(9):10-14.

[7]蒋涤非,李璟兮.当代城市活力营造的若干思考[J].新建筑,2016,164(1):21-25.

The Strategies of Renovation and Renewal Street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Maotanchang

FENG Yuchen,WU Yunf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h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230061,China)

The street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Maotanchang Lu'an has certain cultural value, however,it is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functional depression and vigor declin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raditional streets in Maotanchang from the aspect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treets and alleys pattern, building texture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Thestreet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is discussed for making it back to life,and letting its historic value fully providing and inheriting,and then the street will have enough space attraction.Accordingly, life quality of residents in the old street will be improved and its cultural features and vitality will be enhanced.

Street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protection and renewal; vitality revival;Maotanchang.

TU984.114

A

2095-8382(2016)04-091-07

10.11921/j.issn.2095-8382.20160419

2016-06-23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K2015A002)

冯宇辰(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

猜你喜欢
老街空间历史
老街谣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