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扇联

2016-10-13 00:12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顶针工整上联

郭旺启

扇子,是人们夏日消暑散热的必备之物,包括蒲扇、羽扇、团扇、折扇等许多种类。自古以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其十分喜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以扇字为题材,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情趣盎然的扇联,读来妙趣横生。

最早的一副扇联

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玉壶清话》中记载:后唐进士范质在朝中做官,对朝中君臣的腐败无能十分不满,便辞官归隐。回到家乡后,他在纸扇上题写了一副对联:“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此联借“扇子”说事,不仅表达了对朝中贪官污吏的极度愤恨,而且抒发了对“清风”般老朋友的热烈欢迎。

最逢迎讨巧的扇联

明代皇帝朱元璋也擅长作对。有一次,他见大臣陶安以书作枕,就出了个上联:“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此时,陶安看到皇帝手中拿着一把画有山水的扇子,于是应声吟出:“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下联触景而发,又颇具大气,正合皇帝心意,朱元璋听后喜不自禁。

最绝妙的顶针扇联

明朝才子唐伯虎与祝枝山经常游山玩水,以对联自娱自乐。有一年夏天,两人手持折扇来到一乡村,看到农夫用水车引水,祝枝山随口吟道:“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凝神沉思,看到手中扇子后,脱口对出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两人不禁相视而笑。此联中的“车”和“扇”,名、动交互使用,而且每联首尾相接,是一副绝佳的顶针联。

最自讨没趣的扇联

明朝太监孙隆常常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有一年夏天,他遇到一位身穿冬装、手持夏扇的儒生,便出联讥笑:“手持夏扇,身穿冬衣,不识春秋。”那儒生听后,也不甘示弱,随口对道:“口食南禄,心怀北阙,少件东西。”下联反戈一击,嘲笑孙隆为太监,故少件“东西”。孙隆听后,面红耳赤,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最是一语成谶的扇联

明代著名的清官况钟曾三任苏州知府,共13年之久。相传,况钟20多岁任靖安县掾吏时,县官曾出上联“一扇千须动”让他对,况钟的对句是“三梳万发通”。后人因此附会说,这是他三任苏(梳)州知府的“谶言”。

最有传奇色彩的扇联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快园道古》中记载:江西有位提督出上联“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折叠扇”令诸生作对。诸生皆对不出,遂占卜求神,降书自称李太白,对以“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问卦求神才对出下联,颇具传奇色彩,虽然故事不可信,但此联对仗工整,采用拟人手法,刻画了棕榈和荷叶的特点,真的让人无可挑剔。

最为机智敏捷的扇联

清代才子陈瑶年少时聪颖机智,名闻乡里。一天傍晚,几位远方客人在陈瑶家中纳凉。其中一位客人欲试陈瑶的才学,便以手中纨扇为题出一上联:“轻摇纨扇,清风透入人怀。”陈瑶不慌不忙,手持一瓷盘,让月光反照其上,应声答出下联:“高捧玉盘,明月飞来我手。”续句从容不凡,工整贴切,众客人听后,赞叹不已。

最具奉献精神的扇联

旧时民间,常用干葵叶作扇,农人最爱其“形宽厚而神仁慈”。于是有人撰联云:“干葵作扇,谁知死叶又生风;老柏为香,孰想枯枝能引火。”此联构思独具匠心,上联妙在描写干枯的葵叶制成扇子后,依然生出仁慈之风,给人们带来清凉,把“死叶”写活了。下联巧在比摹,以干枯的柏枝为引香,便可生火造饭,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纵观上下联,对仗工整,神语妙处,可谓巧夺天工。

夏日炎炎之中,手中摇动扇子,品读这些扇联,犹如清风徐来,顿觉酷暑尽消,心旷神怡。

(编辑 欣然)

猜你喜欢
顶针工整上联
拼写小明星
悯农二首
牛年春联集锦
汽车零件顶针(印)痕优化
迎额头崩出的字
为什么因纽特人要住冰屋
小试身手
趣味成语
羊年春联
银顶针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