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的屏幕一代

2016-10-13 02:16
家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孩子

暮雨

缺乏耐性,过于自我,及时行乐,习惯为懒惰和失败找理由,觉得成功一定有捷径可走……90后身上出现的问题,是否也会出现在95后、00后以及10后身上?

未来趋势

竞争力是什么?这个话题的热度在2016年初,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完虐李世石、宣布AI占领围棋界的新闻正热时,达到一个巅峰。

未来,我们能竞争过人工智能吗?现在让孩子学什么才能在未来不失业呢?

有人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采访台湾著名生物学作家李伟文,对方回答说:在全球化影响下,世界是平的,竞争不再有地域限制;因为变动性高,知识、技术汰换速度极快,学什么都可能被淘汰,唯一不会被淘汰的是“团队”。所以团队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大趋势。

李先生后来觉得答案不够完美,又补充了几句:积极主动学习、懂得倾听别人、表达自己,让自己获得生存机会,这也是一种竞争力的表现。

想一想未来,受教育和工作的方式都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中国的孩子坐在家里远程上课,他的同学是地球另一端的印度、巴西或者俄罗斯的同龄人;毕业以后,这些人还会和他一起竞聘一份工作。你也许终生没见过你的同学、同事,可他们的的确确存在。靠一个人,如何与世界对抗?所以越早拥有可以信赖的团队,就越早占据优势。

这篇文章传到中国内地,有人把此说法总结了一下,变成了7个字:情商比智商重要。

离开网络不能生活

最近几年,情商教育成为最受中国家庭重视的教育内容。它涵盖了挫折、社交、团队、分享等各个方面的人格教育内容。

在90后遭受的指责中,不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同理心低”等声音。他们聪慧,学习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有强大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但同时也习惯了依赖性的存在。依赖的对象,除了父母,还有外物。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当晚,陈廷嘉火速加入了他即将就读的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QQ群。中国高校在如何迎合90后的需求上,已经有一套相当成熟的做法。

师兄师姐在群里做着热情的介绍,陈廷嘉很快对宿舍区附近的餐饮娱乐情况有了初步了解。退出群聊后,他在手机地图上搜索了南京玄武区的便利店和餐饮分布情况。几天后,从淘宝上采购的几个大纸箱送到了宿舍。

9月2日去学校报到时,陈廷嘉只需带上钱包、手机、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和手提电脑。其他繁杂琐碎的行李,父母将在家里为他装箱、封存,寄到他提供的地址。

一切都能通过手机在网上解决,这是95后的生存能力。“有Wi-Fi吗?”“密码多少?”成为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在他们的认知中,现代生活是架设在网络和手机上的:离开它们,我们怎么活?

而00后与10后们对屏幕世界的认识更早于95后。他们的父母多为“心里住着半个孩子”的80后,为了减轻育儿负担,获得片刻的自由与安宁,年轻的父母会用电视节目、平板电脑和手机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一位父亲告诉《家人》记者:“我家孩子2岁就会用电视遥控器,用她妈妈的手机玩游戏、看动画片。”他不知道,另一位8岁男孩的母亲正为此事烦恼:因为从小就玩,儿子现在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与父母交流的时间;一旦离开屏幕,他就成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葛优瘫”。

网络的确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生活需求,可离开它,孩子们拿什么独立生存?

独立精神不再

80后漫画家K-ey这样形容他眼中的95后们:“他们就像大脑,手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神经元,将大脑发出的指令发送到网络那头的终端,然后得到回馈,需求解决。可这条神经连接线非常脆弱,随时会断,离开它的大脑则更加软弱无能。它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我是世界主宰/我无所不能”的迷之自信背后,往往藏着对自我的不断怀疑。

曾以独立精神著称的英国,2015年底发布了一份调查数据。这份来自英国某家保险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国16-31岁的年轻人中,有280万(约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0%)有不同程度的啃老行为—或者与父母同住,不打算搬出去独立;或者干脆靠父母解决生活开销。

作为西方古典个人主义的起源地,英国人从小就被鼓励独立,该国的寄宿学校比例之高,在全世界都少见。但英国国防部最先发出“今不如昔”的感慨。曾经“狮心王”查理大帝是英国年轻人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但如今他们对狮心王的故事嗤之以鼻。当然,他们也不乐意去出产英雄的军队锻炼自己。军队里很多地方没有Wi-Fi、登录不了社交网站是最直接的拒绝理由。

这只是英国年轻人降低自我要求、对生活失去进取心的一种表现。他们希望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得一处安身之地;而遇到麻烦后回身寻求父母的帮助,也不再是让人脸红的选择了。

而和中国的年轻人一样,寄情于网络和屏幕诞生的孤独感和迷茫感,同样在英国年轻一代身上“发作”。

缺失的人格教育

最早爆出问题的,其实是日本的“宽松世代”。

出生于1987年4月2日-1996年4月1日期间的日本年轻人,因为接受初等或高等教育时,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主张宽松教育,而被称呼为“宽松世代”。

但在减负+兴趣培养教育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十几年后却成为让日本头痛的社会问题。2016年4月17日,日本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三位生于1987年的主人公面临各种各样的麻烦,终日担忧又终日得过且过、不愿思考明天。这是和盛产工作狂的日本截然不同的画风。

对宽松世代的关注,更早以前的短剧《SMAP×SMAP》就有所反映。剧中的“香取部长”与公司新职员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你的工作,却因为要和朋友喝酒聚会,一到点就要溜,太过分了!”

“是这样啊,那我就辞职吧。”

不再追求敬业精神,用兴趣左右自己对生活与工作的选择,随性到任性的程度。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与教育改革有关:当原本设计在繁重课业压力基础上的教育体系发生改变时,需要随之补上的人格教育内容却没能及时补位。

201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再次调整教育方针,宣布取消“宽松教育”政策。除了学生成绩的大幅下滑,孩子失去目标和进取心也成为家长抱怨的重点:“他们不知道怎么去主动学习,还在其他方面对自己降低了要求,最终对待任何事都随随便便。”

当不唯成绩至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教育界的批评声都集中在“考试/分数”上。但其实各国家长,包括中国的城市家庭,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步走出了这个单一标准。他们开始强调孩子的兴趣爱好、多种才艺技能的培养,以提升孩子的竞争力。

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的弊端。

10岁的叶佳莹每周要参加包括小提琴、民族舞、绘画、播音主持、珠心算和游泳在内的6个培训班。有的是小姑娘自己选择的,“班上同学都在学。”有的是父母希望锻炼胆识和体魄为她选的。还有的,纯是为了“以后加分”。

要坚持这么多的兴趣培养并不容易。为了让女儿坚持下去,母亲牺牲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陪着她去上每一堂课;为了保证出勤率—在父母看来,这样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家里人包办了更多孩子本可以自己做的事。

这样的陪伴也许会削弱孩子的主动学习性与独立思考能力,兴趣的培养也悄然变了质。可与家里满满当当的奖状、奖杯相比,算得了什么呢?“已经有最好的中学注意到我女儿了。”母亲欣慰地说。

独立思想的丧失

因为强烈反对父母生二孩,200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被媒体冠上了“自私暴躁”的形容。拒绝分享、强烈的领地意识,是在他们之前的几代人从未有过的。这甚至引起了外媒的关注。

但更多教育学者担忧的是这一代人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缺失。太容易获得海量信息的时代,尤其需要判断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网上流传着一篇初三孩子的“论文”。它其实是对知乎网上的问题“你如何看待生在2000年左右的人”的一篇回答。

从00后口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群自大孩子的诞生过程:

目前,00后主要分为三类:未开化、半开化和开化。

“未开化”很好理解。每天普通地上下学,普通地吃饭,普通地写作业,普通地玩一些普通的游戏。无忧无虑。这个群体大约占00后的50%~60%。

半开化是指那些有了一些幼稚的思想就以此为荣、自命不凡的00后。在这个鸡汤充斥于微博、微信的时代,这部分00后们很容易就会因为自己一些看似高端的想法而沾沾自喜。而当他们找到了知乎、果壳、简书、豆瓣、Lofter这些思想聚集地后,会疯狂地收藏那些他们完全看不懂、但是觉得能使自己高人一等的文章。

他们其实并不能理解这些,只是随波逐流,谁的文章获得的赞多他们就听谁的,谁的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他们就对谁的观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不加筛选地吸收各种精华或糟粕,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消磨殆尽。尽管如此,他们却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并因此自鸣得意;他们对社会充满想象,却将许多严肃的事视为儿戏。

这个群体占00后中的39.9%~49.9%。我也是其中之一。

只有极少数的00后会幸运地得到成熟长者的引导,去学会思考,培养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坚定意志,成为“开化”的00后。

信息时代,父母尚未做好准备,孩子们却已出发,歪歪斜斜地走出老远。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Hey Blue!蓝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