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校车安全 功夫更在“车外”

2016-10-14 03:16邹伟
汽车与安全 2016年8期
关键词:校车专业

保障校车安全 功夫更在“车外”

随着新学年的开启,校车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议题。应当看到,经过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持续努力,校车事故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校车困局在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破解,但总体而言,校车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此,构建一个适应国情、权责清晰、全面覆盖的校车安全体系,才是作为确保孩子们上学之路平安顺畅的解题之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校车问题正是发展教育事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据统计,目前交通事故是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意外伤亡的主要“杀手”。析其成因,主要是农村“空心化”趋势明显,大量中小学及幼儿园撤点并校,上下学的路途里程加大。面对新增的大量学生出行需求,校车行业运力难以跟上,不免出现鱼龙混杂的乱象,表现为少数校车逾期未报废或未安检、“黑校车”和农用车辆接送学生等问题突出,超载、超速、疲劳驾驶、幼儿被遗忘在车内等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治理不力、监管缺失,校车安全事故因此易发多发。

对症方能下药。目前,疏堵结合的整治工作已在开展之中:一方面,大力清理取缔非法校车,并充分利用刑法修正案(九)实施的契机,加大对校车严重超员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另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不断增加校车的采购,推动校车运力的持续增长。然而,后者的推进情况并不如预想中乐观——一些“校车”徒有其名,安全性能并未显著提高;一些校车成了摆设,长时间不能启用,在个别地方甚至沦为“公厕”;一些投入使用的校车因种种问题,出现运营困难甚至停运局面。

思维决定出路。走出上述误区的关键,就是改变“有校车就安全”的思维方式,更多着眼于校车之外。从事故分析来看,造成校车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三点:没有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安全、专业的校车;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驾驶人以及学生、家长安全意识薄弱。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最好的校车,更需要与之适应的校车管理,建立起法律法规保障、校车生产制造、车辆运营管理、日常监督维护、司乘人员培训等环环相扣的全环节体系,让校车成为“流动的安全校舍”。

专业关乎成败。在一些地方,校车被完全交付于学校或教育部门来管理,而对于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并不是其擅长的领域,万千期望之下却是勉为其难。要知道,校车本质上是一种交通运营行为,也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走政府引导下的专业化运营之路,将校车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范围。因此,我们需要各方面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由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运营公司负责提供校车服务,交通运输部门负责行业监管,交管部门负责车辆、驾驶人源头监管和路面秩序维护,学校负责做好安全教育和乘车衔接工作,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一定利润补贴,同时明确运营管理规则和成本分摊机制,引入政企合营、购买服务、个性订制等多种创新模式,才能确保校车安全网不断编密织牢。

治“标”的同时,还必须思考治“本”之策。说到底,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教育相对均衡,让孩子们就近入学入园,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校车的需求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求学之路的安全风险,真正终结“校车之痛”。

猜你喜欢
校车专业
校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双峰:校车集体“体检”
第一个上校车的人
坐校车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乘坐校车十注意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