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秧粳稻恶苗病重发原因及控制对策

2016-10-14 22:12张春云李红赵元明梅爱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控制对策

张春云 李红 赵元明 梅爱萍

摘要 根据2013~2015年的田间调查以及不同药剂、不同方法、不同浸种时间进行种子处理试验示范结果,分析了近年来机插秧恶苗病重发原因与症状特点,并提出了控制对策。重发原因包括:病田留种普遍,种子带菌量大;秧田覆膜育秧,病菌侵染有利;常用药抗性高,浸种防病效果差。控制对策包括:选用无病田留种,减少种子带菌量;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淘汰抗性咪鲜胺,推广应用高效药;提倡药剂交替使用,延缓病菌产生抗性。

关键词 恶苗病;重发原因;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131-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field investigation during 2013-2015 and results of seed processing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medicaments, methods and soaking time, the occurence reasons (plastic film seedling is favorable for pathogen infection; commonly used drugs have high resistance) and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of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bakanae disease were analyze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selecting disease free field, reducing bacteria quantity of seeds; enhancing cultivation management, cultivating strong plants; eliminating resistant midazolam, promoting high efficient medicaments; advocating alternate use of medicaments.

Key words Bakanae; Occurrence reason;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水稻惡苗病,由菌源即子囊菌亚门赤霉属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在水稻种子发芽时侵染胚芽后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病害。该病在江苏省仪征市一直为偶发性病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肥床旱育稀植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该病发生程度加重,通过推广以咪鲜胺为主的药剂浸种处理技术,病害很快得到控制。但近年来随着机插秧粳稻面积的扩大,该病重发,2009年新集镇机插秧个别苗圃发现病害典型徒长苗,2011~2015年仪征市机插秧粳稻田年年重发,一般田块病株率达0.3%~5.0%,重的田块超过35%,该病已成为仪征市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插秧上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于2013~2015年通过大量田间观察、调查,根据不同药剂采用不同方法、浸种时间进行种子处理试验示范结果,分析了机插秧恶苗病持续重发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对策,旨在为稻田恶苗病防控提供参考。

1 重发原因

1.1 病田留种普遍,种子带菌量大 种子带菌和病稻草是该病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1]。其中水稻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同时带菌量大也是病害重发的基础。由于该病在仪征市一直为偶发性病害,农民普遍不认识病害症状而无意识用病害田作种田,自留种带菌量大不可避免。但从近年田间调查看,仪征市种子公司水稻良繁田恶苗病发生也很普遍,甚至部分田块也相当严重。进一步调查发现种子生产管理者甚至技术人员根本不了解恶苗病全部症状,多数仍停留在徒长苗概念上,致使病田留种普遍,调查发现实际田间症状远不止1种,近年来机插秧粳稻上病害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徒长型。徒长型为恶苗病的典型病状类型。其显著特征是病株比健株显著高。秧苗期,叶片和叶鞘及茎秆窄长,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数目减少,有时有过度分根现象,病苗于移栽前后陆续死亡,在枯死秧苗上可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黏稠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本田期,一般在栽插后30 d左右出现病株,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顶叶或剑叶与茎夹角大,拔节早,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其上倒生出不定根,尤以基部节上最多,以后茎秆逐渐腐朽,在叶鞘和节部生有淡红色或白色黏稠霉层。病株多数不抽穗,于孕穗期枯死。徒长型近年来主要出现在秧苗期,大田期较少见。

(2)黄叶型。其显著特征是叶片发黄。发病重的全株叶片都发黄,后期茎基部出现白色霉层,轻的只有少数叶片发黄甚至1张叶片部分发黄,有的呈黄条斑。该症状主要表现在分蘖期,抽穗灌浆期也偶有上部叶片表现。另外,该症状年度间发生不稳定,2014年面上出现普遍,但2015年少见,初步分析可能与当年气候特别是温度有关。

(3)枯穗型。其显著特征是枯死穗,依发病时间早迟有2种程度,即全株包括茎秆全部枯死,其次是穗部枯死但茎秆正常。一般是分蘖期发病后隐症或病症轻的植株后期发病加重所致,茎基不定根多,但难见白色黏稠霉层,极易与细菌性基腐病混淆,田间区别要点,第1种枯穗型基部无恶臭,第2种基部茎节呈正常绿色,细菌性基腐病基部茎节发暗黑色或水渍坏死状,有恶臭气味,不定根少而短。

(4)隐症型。外表无明显症状,但基部茎节上有明显不定根,往往是前期发病轻植株隐症所致。

1.2 秧田覆膜育秧,病菌侵染有利 肥床旱育及机插秧覆膜育秧十分有利于恶苗病发病。陈长军等[1]研究表明,肥床旱育恶苗病明显重于常规水育秧稻田,主要原因可能是覆膜高温以及透气性较好的条件有利于种子上或土壤残留菌产生较多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感染、侵入秧苗的机会多,发病重,而水育秧田则相反。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 ℃,机插秧采用盘式覆膜育秧,高温高湿小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发病。另外,密播(秧圃和大田比为1∶100)、秧苗个体生长弱也十分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2015年江苏省仪征市机插秧和直播稻恶苗病发生程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在无药剂处理的情况下,机插秧处理病株率约为1%,是直播处理的100倍以上(表1)。

1.3 常用药抗性高,浸种防病效果差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控制肥床旱育稀植水稻恶苗病,全面推广以咪鲜胺为主的浸种药剂,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当地种子部门形成了销售稻种时配送浸种药剂习惯,浸种剂市场基本垄断在规模较大的种子批发单位,但2009年以来防病效果越来越差,技术推广部门对其原因有较多争议,包括推广机插秧[1-2]、浸种方法(浸种时间)、药剂抗性[2-6]等。2013年笔者选择生产上常用及目前新上市的不同浸种药剂,对不同浸种方式、不同时间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及其复配剂采取不同浸种方式,日浸夜露法防效有升高趋势;随着浸种时间延长,前期(苗床)防效有升高趋势,但整体防效十分低下,甚至中后期无效。同时,试验也明确了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效果表现优异。亮盾或亮盾+适乐时拌种,水稻生长前期效果较好,与氰烯菌酯差异不显著,极显著优于咪鲜胺及其复配剂,但灌浆期效果下降,显著低于氰烯菌酯,表现持效期短。杀螟·乙蒜素防效略好于咪鲜胺。本地常用药剂即咪鲜胺及其复配剂防效降低是近年来水稻恶苗病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其浸种方式和时间关系不大[7]。笔者于2014年继续进行浸种试验比较,并于2015年选用防效高的氰烯菌酯、亮盾等进行拌种方式处理示范比较,研究结果(表2、3)均与2013年一致。另外,2014年郑睿等[8]对采自江苏省姜堰、靖江和常州3个地区的水稻恶苗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对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77株水稻恶苗病菌;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在0.020~1.333 μg/mL,分离到的菌株对咪鲜胺均表现为中抗和高抗,其中中抗菌株18株,占23.38%,高抗菌株59株,占76.62%,说明咪鲜胺高抗菌株已成为江苏省的恶苗病菌优势群体,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试验结论。

2 控制对策

2.1 选用无病田留种,减少种子带菌量 加强水稻恶苗病基础知识宣传,特别要加强种子良繁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管理者培训,重点是识别恶苗病病状类型,区分徒长型、发黄型、枯穗型症状,严查隐症型病株,确保不用病田或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同时尽量选用已明确的抗病品种,减少菌源,减少初侵染机会。

2.2 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植株 加强栽培技术措施,首先播种前催芽不能太长,以免下种时易受创伤,而有利于病原菌浸入;拔秧时应尽量避免秧根损伤太重,并尽量避免在高温和中午时插秧,以减轻发病;做到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显症高峰期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晒干后烧毁,以免病菌传播;适时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健壮植株,努力提高病苗成穗率,减少损失。

2.3 淘汰抗性咪鲜胺,推广应用高效药 咪鲜胺及其复配剂连续使用10多年后,恶苗病病菌已产生很高的抗性,应尽快淘汰,同时大力推广试验研究确认的高效种子处理药剂如氰烯菌酯、戊氟丹、亮盾。氰烯菌酯浸种推荐浓度为3 000倍,拌种时用量为0.50 mL/kg;12.5%戊氟丹浸种推荐浓度为1 000倍,亮盾每100 kg种子用300 mL进行拌种。浸种时间一般为48 h。

2.4 提倡药剂交替使用,延缓病菌产生抗性 在推广应用时,一定要提倡科学用药,不同类型的农药品种应交替使用,新、老农药品种合理使用。氰烯菌酯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合成的对镰刀菌具有较高专化活性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特别是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与多菌灵、咪鲜胺无交互抗性,但单一连续使用往往会导致抗药性的迅速产生,因此,在生产中,建议氰烯菌酯用于重發生区和流行年份,一般年份或地区或抗病品种上可使用亮盾、乙蒜素等品种,将新农药与一些综合性能仍较好的老农药品种交替使用,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在生产中,合理搭配新、老农药品种,既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长军,周明国,叶钟音,等.肥床旱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42-45.

[2]郑镐燮,吕彬,吴润植,等.水稻恶苗病抗病性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4):289-293.

[3]黎定军,罗宽,陈寘.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15-319.

[4]张国彪,黄韵梅,严大富,等.轻型栽培稻田恶苗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1(1):36-38.

[5]张夕林.几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比较[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6(7):19-20.

[6]仇广灿,成晓松,胡健,等.使百克浸种预防水稻恶苗病试验[J].江苏农药,1999(4):26-27.

[7]张春云,卢毅,张桥,等.不同药剂·方法和时间浸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9):2590-2592.

[8]郑睿,聂亚锋,于俊杰,等.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J].农药学学报,2014(6):693-698.

猜你喜欢
控制对策
论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问题剖析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对策研究
论企业经营中的风险管控
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控制的对策
乌兰察布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