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干旱发生特点与抗旱增粮对策

2016-10-14 23:11齐森林齐夏添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干旱襄阳对策

齐森林 齐夏添

摘要 介绍了襄阳市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了干旱发生特点和旱灾形成原因,概述了近年来旱灾对襄阳市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抗旱增粮的主要应对措施。

关键词 干旱;粮食增产;对策;襄阳

中图分类号 S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065-02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Xiangyang City were introduced, the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were analyzed, effects of drought disaster on grain production in Xiangyang City were reviewed, countermeasures for drought resistance and grain yield increasi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Drought; Grain yield increasing; Countermeasures; Xiangyang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湖北省襄阳市是粮食生产大市,2012年以来粮食总产连续4年跨越500万t。襄阳市地处鄂北岗地,近年来,干旱发生频率和程度有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的稳产高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笔者对襄阳市旱灾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抗旱增粮对策。

1 襄阳市农业生产条件

襄阳市地处鄂西北,汉水中游,110°45′~113°43′ E,31°14′~32°37′ N。全市耕地面积44.7万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3.8%,其中水田面积20.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3.4万hm2,机电排灌面积10.1万hm2,旱涝保收面积19.6万hm2。2015年襄阳市粮食播种面积76.6万hm2,比2014年减少1 400 hm2,减幅1.8%;单位面积产量6 598.5 kg/hm2,比2014年增加33 kg/hm2,提高0.5%;粮食总产505.3万t,比2014年增加1.6万t,增长0.32%。连续4年跨越500万t,实现“十二连增”。总产占湖北省的20%,占全国的0.81%。

襄阳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地带气候特点,光照充足,雨量偏少,但雨热同季。年均日照时数1 701~1 931 h,日均5~6 h,为全省最高地区之一。年均气温15.1~15.8 ℃,全年无霜期228~250 d。年均降雨量850 mm左右,是湖北省最少的地区。

襄阳市常年水资源总量为272亿m3,年降水140亿m3。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649条,正常年份过境客水量为430亿m3。全市共有水库925座,其中大型9座、中型57座,有固定泵站2 226座,2 632台,装机14万kW·h,年提水1.8亿m3。

2 襄阳市干旱现状

2.1 干旱发生特点

襄阳市地处鄂北岗地,是湖北省有名的“旱包子”,干旱是襄阳市主要灾害之一,其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损失重、时间长,给襄阳市的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襄阳市干旱发生特点:一是相对集中性,主要表现为单季干旱、多季连旱和数年连旱等,持续时间长;二是群发性,危害范围广,受灾面积大;三是高发性,十年九旱,大旱五年三次,小旱一年數次,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

2.2 旱灾成因

襄阳市干旱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气象、地理、工程、水资源、水土流失、农业种植结构、水污染等。襄阳市特殊的气候条件是导致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一是降雨偏少。襄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50~950 mm,是全省降雨量最少的区域之一,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13年1~8月全市平均降雨量404.9 mm,比多年同期偏少37.5%,为有气象纪录以来最少的年份。二是气温偏高。全市年均气温为15~16 ℃,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月均最高气温为7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年均气温多次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纪录。特别是2013年4~5月出现了38 ℃的高温,突破了历史同期极值。三是蒸发量偏大。全市年均蒸发量为1 158~1 560 mm,最大年蒸发量为1 866.5 mm。蒸发量与降雨量之间缺口大,水源的供给与消耗不能平衡,又难以从其他方面予以补充,极易产生干旱。四是风力偏强。全市年均风速在1.0~2.7 m/s,以北部岗地最大。在干旱季节,大风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土地失墒快,进一步加剧了旱情。

2.3 干旱发生情况

2.3.1

干旱对农业稳产高产的影响。1999年特大干旱,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1.04亿元,农作物抗旱支出高达2 700多元/hm2。据统计,2005~2010年,全市农作物累计受旱面积(复播)169.2万hm2,其中绝收面积17.1万hm2,造成粮食减产170万t。2009年以来,襄阳市旱情时有发生,北部岗地尤为严重。2009和2010年连续2年秋冬降雨少,出现冬旱。2012年冬干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相继发生,旱情加重。2013年全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冬春连旱、伏旱和秋旱,特别是8月上中旬伏旱,出现了39.6~40.8 ℃的极端高温,≥35 ℃的连续高温日数达21 d。高温和干旱叠加,土壤失墒严重,旱情发展迅速,灾害损失较大。2013年8月20日水稻轻度干旱5万hm2,重旱1.5万hm2,绝收面积2 000 hm2。干旱主要影响水稻灌浆、抽穗延迟、授粉质量下降、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和高温热害,轻度干旱结实率75%左右,比正常降低10个百分点,重度干旱的结实率65%左右,比正常降低20个百分点。8月4日降雨之前,玉米大部分田块长势优于往年,8月6日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夏玉米轻度干旱面积11.2万hm2,单产减少5%~6%,重旱面积1.3万hm2,单产减少20%,绝收面积2 000 hm2。棉花前期长势优于往年,伏旱造成蕾铃脱落,铃重下降,功能叶早衰。6 666.7 hm2严重干旱的早花减产20%,2.1万hm2晚花减产10%。襄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8月19日统计,全市有304座水库低于死水位。据襄阳市民政局统计,截至8月底,全市共有163.1万人受灾,46.9万人、16.1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2.3.2

干旱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是由于降雨量持续偏少,导致地表径流大量减少,大部分河溪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利工程蓄水锐减。二是干旱造成土壤干化、沙化,土地贫瘠,肥力差,生产能力下降。三是干旱造成地表水供给严重不足,不得不过量开采地下水,如枣阳市琚湾镇,襄州区古驿镇、黄集镇等地常年靠打井抽取地下水维持生产和生活,地下水位越来越低,有的井深达200 m以上,已经形成“漏斗区”。四是由于河溪来水减少,纳污和降解能力相应下降,水体污染加重,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3 抗旱增粮对策

3.1 以增水、调水为重点,增加粮食高产稳产面积

3.1.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高效的水利设施是抗旱保粮增粮的根本性保障。当前的有利条件为南水北调丹江大坝加高,随着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和投入使用,鄂北岗地将成为自流灌溉区,老河口市北部、襄州区北部、枣阳市北部灌溉得到保证,在襄阳市境内可以形成50万t的粮食增产能力。

3.1.2

解决干旱死角地区缺水问题。襄阳市现有7片干旱死角地区,分别为长山熊河片区、枣阳大岗坡石台寺片区、老河口片区、襄州北部片区、宜城南部片区、南漳石门集云台山尾水片区以及南保谷山区。该7片干旱死角地区耕地面积20.8万hm2,干旱年份缺水5.7亿m3,2013年受旱面积9.8万hm2。受旱的主要原因是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这7片干旱死角地区粮食增产潜力在7.5万t以上,主要抓好蓄水保水工作,少弃水、不弃水;完善配套渠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局部高地或尾水区打机井。

3.2 推广普及农业节水增粮技术措施

3.2.1 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水稻需水量多,用水成本高,田间劳动强度大。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在水源缺乏地区,水田改种玉米,是保证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2013年,襄阳市水稻实际种植面积17.3万hm2,比最高年份低2.7万hm2,调减的面积全部种植玉米,干旱之年稳产效果明显。

3.2.2 推广应用覆盖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包括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2种模式。地膜覆盖后能显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湿度稳定,并能长期保持濕润,有利于根系生长[1]。1998~2001年襄阳市实施山区地膜玉米“温饱工程”期间,南漳县、保康县等多地示范,在较干旱的情况下,地膜玉米0~25 cm土壤含水量一般比露地高50%以上。秸秆覆盖能有效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在夏播作物上效果尤其显著。土表覆盖的秸秆既能增加降雨入渗,阻挡水分向上扩散和蒸发,又能减少太阳辐射而引起的土壤水分的汽化和棵间蒸发[2]。秸秆覆盖后,夏玉米拔节期0~10 cm降雨保墒率提高6.6%,储水量增加6.6%,土壤含水量增加0.31%[3]。2010年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隆中管理区开展秋种马铃薯免耕稻草全程覆盖试验,从9月19日播种到11月30日收获未浇水,耕层土壤一直保持湿润状态,保墒效果明显,虽然播种过迟遇到霜冻,仍收获鲜薯6 750 kg/hm2。

3.2.3 发展粳稻生产。发展粳稻生产,不仅有利于调优水稻品种结构,显著提高襄阳市稻米品质,而且有利于粮食的稳产高产。一是常规粳稻单产水平已接近或超过籼稻。从襄阳市近年示范情况看,平均单产9 750 kg/hm2左右,高产攻关产量已突破12 000 kg/hm2;二是粳稻抗逆性强。特别是抗倒伏、抗病、节水耐旱等能力明显优于籼稻,可以确保灾年稳产;三是扩大水稻种植范围,漏沙田、水源比较紧缺的高榜田块,不能种籼稻,或种植籼稻产量低,可以推广抗旱节水型粳稻品种,实现稳产。2013年6~8月,湖北农家富公司襄州区张家集镇粳稻种植基地在干旱无水可灌、全靠后期雨养的情况下,粳稻单产仍达5 250 kg/hm2。

3.2.4 开展化学节水技术示范。化学节水技术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减少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目前效果最好的是黄腐酸抗旱剂(旱地龙),具有强大的吸水功能,能提高土壤的蓄、保水能力,缩小气孔开度,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干旱季节能大幅度降低产量损失。具体施用方式:小麦用药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各喷施1次。玉米用药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在蹲苗期及大喇叭口期各喷施1次。马铃薯、甘薯等块茎类作物在叶丛期及块根、块茎膨大期用药1 500~2 250 g/hm2,对水750 kg/hm2,各喷施1~2次。

3.2.5 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机械秸秆还田和机械深松耕是符合当前襄阳市农业生产实际,易操作、见效快、效果好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建设高效土壤“水库”,实现以肥调水,提高水分利用率。机械深松耕可以增加土壤渗透性和入渗深度,提高保水蓄水能力,同时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增加作物抗旱能力。深松耕后,0~60 cm土壤含水率增加5%左右,相当于多浇水375 m3/hm2[4]。建议省、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这两项技术措施给予重点支持。

机械秸秆还田按300~600元/hm2的标准补贴,深松耕机械机械秸秆还田按300~600元/hm2的标准补贴,深松耕机械按购机价格的50%补贴。

3.3 抓好气象服务工作

气象部门应组织开展抗旱气象服务,在气候预测、天气预警、干旱监测、灾情评估、人工增雨等方面为抗旱保粮作贡献。特别是在粮食作物生长关键季节,抓住有利气象条件,实行人工增雨,提高粮食产量,减轻旱灾损失。

参考文献

[1] 郭俊峰,鲁克,杨恒山,等.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02-305.

[2]白雪峰,赵雨森,戚颖.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2843-12845,12856.

[3]王凤保.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17.

[4]杨少俊,孙啸虎.土壤深耕是农田蓄水增产的关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11):33.

猜你喜欢
干旱襄阳对策
襄阳市第七中学
诊错因 知对策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距平的白城地区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临夏地区干旱特征及干湿气候区划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