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化成长需要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2016-10-15 09:53陈永红鲁先文陈雍茹郭磊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化

陈永红,鲁先文,陈雍茹,郭磊

(淮南师范学院 发展规划处,安徽 淮南 232038)

基于专业化成长需要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陈永红,鲁先文,陈雍茹,郭磊

(淮南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安徽淮南232038)

自《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以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以及《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将由此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道路。面对“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入岗新规则和专业化成长的新要求,师范专业改革应重在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一个多世纪以来,师范教育不仅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优质师资,一批又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商界精英、管理奇才等也都先后接受过或是从事过师范教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的产生和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我国传统师范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一是师范专业的教育理念不适应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需要;二是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三是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四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要。客观分析导致上述不适应的原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教育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师范院校的职责所使,也是“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入岗新规则下,地方师范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一、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形势

(一)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背景

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66年10月,国际劳工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一文中明确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1译自日文本,万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外国教育资料》1984年第4期,第1-5页。。

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第一要素,而成功的教育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时,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收笔。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以来,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师工作会议”,明确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以及“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入岗新规则。教育部先后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理念。与此同时,《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和实施办法相继出台。这些配套制度对教师培养、考核、任用和培训等都作了全面明确的规定,为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期教师职业面临的新挑战

“传道、授业、解惑”长期被认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这一观点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地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是紧扣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对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1世纪里,这种情况将发生根本的改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呼吁的那样,教育要培养创造精神,要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天才、能力,体现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要适应这种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知识和能力必须有相应的转变和提升。

首先,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手段已有了极大的拓展。在来自不同媒体的海量信息面前,怎样教会学生正确地获取、评价和使用这些信息,是新形势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这一背景下,教师的职责已不再是单一教会学生知识,还应更多地引导和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树立批判性思维意识,要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应具有思辨意识,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经形成的观点、理解或诠释提出质疑,大胆改革旧有的思维方法和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和思维方式。

其次,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再现知识的能力。就是要立足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社会认知,对各类知识加以筛选、概括和综合,并尽可能地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加以呈现。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设施辅助教学,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自主能动地学习,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第三,近年来起源于国外的翻转课堂、MOOC、SPOC等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因具有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突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等特征,一经出现就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学校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组织方式的兴起,不仅颠覆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也使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那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适应这种变革,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和驾驭新教育技术的能力都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二、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面对国家教师教育开放、教师来源多样和教师资格考试的政策背景,作为保留“师范”校名的本科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优做特教师教育,既是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石。2012年以来,淮南师范学院开展了“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这样的大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召开了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议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学校主动与淮南市教育局联系,双方在师范生养成教育、专业实习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互惠合作。与此同时,各师范专业所在院(系)深入中小学、幼儿园,走访毕业生,广泛调研基础教育一线人员对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切身感受,征集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汇总整理调研工作收集到的信息,形成了对新形势下师范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的认识,概括为“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文理渗透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说会写的学科教学技能、适应发展的专业成长能力。”

在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政策背景分析和师范毕业生专业核心能力认识的基础上,淮南师范学院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导向,以培养适应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的合格师范生为目标,以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为特色。培养方案的构建贯穿“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蓝本,体现“夯实基础课、强化专业课、重视实践课、灵活选修课”的原则,着力未来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气质、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四个系列构成,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类别。课程安排旨在突出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际需要,以适应“国标、省考”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的新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淮南师范学院还邀请了地方教育局教研员、部分兄弟高校同行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组成专家组,对教师教育系列课程安排和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咨询论证。修订后的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教师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设定为378课时、21学分,占总课时、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14.5%和14.7%(不包括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专业还安排了36课时、2个学分的学科实验教学研讨课。公共必修课程具体安排见表1。

表1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安排

为了拓展专业技能,提升艺术修养,培养未来教师的情趣,除了必修课程以外,安排了13个学分的教师教育选修课程(表2),涉及教育发展史、学校管理、教育研究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修2个学分的课程。

表2 2015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安排

?

三、对影响当前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质量工程”项目推动下,高校在改革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这些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提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保障度不高,势必影响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是对接高中教育和社会职业的桥梁,专业又是青年人选择就业岗位的基础。基于就业岗位、工资收入、城乡差异等多重因素的考虑,当前考生选择师范专业就读的兴趣普遍较低。从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网高考录取期间公开的信息看,在我省招生计划完不成的省外高校几乎是清一色的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其中不乏西部地区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省内,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冠以“师范”校名的录取分数线都位于同层次高校的低端,老牌师范学院在生源竞争中正在失去优势。

二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除边远地区外,各地中小学师资都已经接近饱和,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逐年增大。教师来源多元化,挤压了师范院校的发展空间;教师入岗规则的调整,让师范专业失去了国家的政策红利。就业是高校专业设置必须考虑的前提,课程设置是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改什么?怎么改?决定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部六所重点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因为有就业岗位的承诺,学校可以根据对教师职业岗位的认识,确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培养途径。相比之下,对于普通师范院校而言,在实施教师教育改革时,面临多重因素的考虑。首先是学生能否在基础教育岗位就业,如果学生当不了教师,其在学校所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对他的就业和择业会有多大帮助?其次,因为教师岗位就业困难,近年来师范专业选择考研的学生比例一直处于高位。对于上大学就抱定要考研的学生来说,课程安排势必要满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同时还应该兼顾学科发展新成就。由于学生就业意愿的差异,普通师范院校在实施教师教育改革时,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

三是按学科进行的教师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我国的教师培养一直是按学科进行的。而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却是课程的综合化,如初中阶段开设的《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课程,都没有相应的高师专业与之对应;呼吁多年的“素质教育”不仅没有相应的专业,甚至连对应的课程也没有。尽管高校在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上一直在进行探索,但由于受长期以来“分科”培养观念的影响,要将综合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上,还需要高师教育者们拿出更大的智慧和胆识。

四是受现行体制的影响,专业实习和教师养成教育难以实施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那种以“终结性”或“完成时”教师培养为目标的传统师范教育已经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也已经成为国策。然而,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怎样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仅有理念上的进一步厘清,更要有实践层面的政策支持。多年来的教改实践已经证明,缺少基础教育学校身临其境的完整周期(至少一个完整学年)的教育实习,单凭高校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是不可能像流水线那样,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准教师的。

专业化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鉴于教师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性和教学对象个体的不确定性,优秀教师的培养很难有固定的方案和模式。除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之外,专业情意是支撑教师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因。在此方面,国外教师选拔和培养的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1蒋喜锋,刘小强:《专业化还是去专业化——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8期,第21-24页。李瑛,金林祥:《美国选择性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经验和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77-80页。

Design and specul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s for teacher education based on train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CHEN Yonghong,LU Xianwen,CHEN Yongru,GUO Lei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lan first proposed to construct the open and flexible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in which normal colleges are the main body,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participated.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then successively issued three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school and preschool education.These standards included"the standards of teachers education program","the exam standards for teacher certificate"and"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The construction fundamental teaching staffs in China will gradually step to the scientific,standardized and normalized road.Facing the requirements of"national standards,provincial examination and country-engaged"for the rules of recruit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new curriculum and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The present study represents the construction and specul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teacher specialization;training plan;course system

G52

A

1009-9530(2016)02-0118-04

2015-12-03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学分制背景下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高师大文大理公共课程体系的研究”(2012jyxm454)[作者简介]陈永红(1962-),男,淮南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化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