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016-10-17 17:09吴大志
科技视界 2016年21期
关键词:艺术化美学英语教学

吴大志

【摘 要】美学是人类艺术的重要标志成就之一。英语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维度,赏析篇章的艺术美、修辞的形式美、精神的崇高美,从而实现从知识型课堂向多元化人文型课堂的转变。

【关键词】美学;英语教学;艺术化;审美维度;功能

对于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来说,任何课文都可以作为审美文本且具有审美意义。美感的形成区别于功利意识、道德意识、科学意识,其根本就在于:它是在个人的超功利、非实用的直觉形式中,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功利的、实用的内容;它以情感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成分统一在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1]读者通过理解文本,能够捕捉美感认识,获得审美认知,使其心灵得以升华,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气质、态度、价值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掘篇章的审美维度是实现文本赏析的重要手段,洞明文章审美意义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所指。

1 篇章的艺术美

文本的艺术性包括描写形象逼真、观点是非分明、语言精炼灵动、故事情节精致隽永、论述深入浅出透射哲理。把教材中“形象化、情节化、情感化的艺术1因素进行适量、有机、按序、定度”[2]地处理,是教学中探索文本艺术性的具体要求。

例证一:《大学英语》第二册第1单元,以“Ways of Learning”①为题展开中西方教育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对比,就“手把手教”还是“创造第一”的问题例证了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性,并作出总结:One way of summarizing the American position is to state that we value originality and independence more than the Chinese do. The contrast between our two cultures can also be seen in terms of the fears we both harbor.[3]-8不难看出,作者对中美文化的褒贬分析归结到一词fears,那么教育工作者持何态度呢?技能,仰或创造力,如何取舍?

文本进一步剖析fears,折射中西方教育对待“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态度不一,同时辩证地说明“中国重技能轻创造,美国重创造轻技能”的现象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探求“创造性”和“实用技能”如何获得平衡(balance)。文章对比形象、论述深刻,结构富有强烈比照的艺术性。姑且不论其叙事是否可靠,但“中国式学习风格”(Chinese-style learning)和“美国‘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现象”(the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phenomenon[3])是否耐人寻味呢?看来,文章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分析透彻、说理通畅,更体现在对问题的人文批判,即艺术的人文性。

除艺术人文性外,篇章的艺术美还在于审美意象的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康德在著名的《美的分析》中论辨艺术意象的思维规律时,认为“审美意象是理念观点的感性形象”。[4]感性形象是个别的、生动的、具体的,而理念观点是普遍的、典型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例证一中的理念冲突就是个别,寻求平衡就是一般,个别具有特殊性、一般具有普适性。艺术美,是理念和感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思想的交集,是个别和普遍的共存,是分歧和消解的融合。

2 修辞的形式美

美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从感情上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1]英语语言的文本感性形式主要体现在修辞上。依照美学原理,形式美的尺度包括节律、比例、均衡、对称等活动规律,体现生命体的自由和谐的活动特质。教材的形式美体现在文本的用词和修辞风格上,赏析其生动性、准确性和感染性是汲取美学认识的宝贵经验。

曲折的情节娓娓道来,布局舒缓而带有悬念,意外的惊喜作为结局,多种修辞手法交替使用,美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文例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如例证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4单元,“A Test of True Love”讲述的是战争时期一位美国军官和一位支援前线的女作家的第一次约会的经历。标题《真爱的考验》本身引人入胜,test(测试)如何进行呢?作者并未说道论经,而在首段就描绘了约翰·布朗福德凝望着时间,因为六分钟后将与相恋13个月而未曾谋面的梅内尔女士相见,气氛紧张而令人兴奋,男主喜悦而焦灼。情景设置富有戏剧性。

悬念留到全文的最后一幕,主人公得到真相并有了美丽的邂逅。爱情何尝不是一次选择,是偶然还是必然?整个故事充满蒙太奇效果,镜头的拼接和叠加错落有致,围绕主题有序展开。其形式美在各种修辞和语言的共营中得以完美体现。

3 精神的崇高美

依据美学原理,美是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四大范畴的完整体系,构成美的认识大厦和思维体系。崇高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化,其本质特征是善战胜恶、真理战胜谬误、美战胜丑。黑格尔揭示,崇高是绝对理念大于感性形式,是无限理念的显现,形象被表现的内容消灭掉,内容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表现的否定。也就是说,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矛盾、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对立、冲突和抗争的形态。同时,它是人类与客体对象斗争所表现出来的艰苦性、坚韧性、顽强性的本质力量的呈现。[4]在教材中,崇高的精神美在诸多课文中能得以提炼,依此为教学样本。

如例证三:《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第3单元,“Stevie Wonder: Sunshine in the Shadow”(《斯蒂夫·旺达:阴影中的阳光》)是一篇微缩版的个人真实传记,Stevie Wonder(1950-)是黑人音乐家,先天失明,生命中厄运不断,他却能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执著信念成就辉煌人生。与其说这是一篇英语课文,不如说是一则绝佳的振奋人心的励志故事。

结合美学理论崇高的本质特征鉴赏这篇文章,赋予课程美学取向,在教师具备美学感知传递的执行能力下,这篇课文完全可以作为“成功”的教学案例:崇高的人格光辉,通过征服自身的黑暗,影响着世人、为他人的生活阴影带来阳光。斯蒂夫的成功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道理——要赢得世界必先战胜自己。这里简要探讨他的成功要素。对待现实的艰苦性。多舛的命运对他没有丝毫的眷顾,或许他会生活在痛苦之中,然而事实上他却积极地生活着:Life was too full. He was brought up among church-going people whose faith helped them bear their poverty.[6],置身贫穷并不抱怨,反而怀抱纯洁的心。

在课堂上增添美学理念和励志教育、共建语言美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贯穿语言文化的内质美情愫,以美学思想的精髓提升课堂教学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塑造美的情怀,使他们对美学文化和精神标本萌生敬畏、赞叹和崇拜之情,获得灵魂的洗礼。

4 结语

美的艺术是座神奇的宫殿,只有通过审美思维才能打开这扇门,引领审美主体步入优美的作品、领略美学神韵。英语教学中,教师利用多重审美维度,培养学生审美思维;在具体方面体现在:赏析篇章的艺术美、修辞的形式美、精神的崇高美。构建美学理论框架下的英语人文型课堂模式,需要系统的语言美学理论与英语教学美学依据共同支撑,这也是未来本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刘润清,胡壮麟.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李荫华,夏国佐.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庄汉新.美学纲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5]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6]翟象俊,郑树棠,等.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张晶.审美惊奇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0(3).

[8]高桂喜.教育美学:课堂教学的系统艺术[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2005.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艺术化美学英语教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纯白美学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妆”饰美学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