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学馆

2016-10-18 08:05
中华民居 2016年4期
关键词:官学太学国子监



卷首语

千年的学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传说时代的成均、庠序之学,夏商周时期的序和瞽宗之学,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私学,秦汉时期创办的太学、鸿都门学,魏晋时期西晋的国子学,隋唐时期国子寺、国子监学,再到宋元时期书院的发展,直到清末逐渐被新式学堂取代,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逐渐形成“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别。

中国古代完善的教育体系催生了多样的教育建筑,私塾、太学、国子监、书院等。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及至唐朝发展到顶峰,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衰败,直至清末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官学种类丰富,有太学、国子监,也有地方创办的乡学;既有专科学校,也有贵族学校。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官学也走向了历史深处,至今,只有北京国子监作为文物遗存,供后人瞻仰探访。

私塾和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私塾,是我国古代书香门第的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形式;书院,是民族气节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种地读书”,是中国私塾书院耕读传家教育的真实写照。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说:“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目前广为人知的私塾和书院有三味书屋和“四大书院”等。

孔庙是最大的连锁学院。清代,全国有1500余座孔庙,至今仍有500多座,保存完整的有60多座。除了少部分祭祀,大多数孔庙都是“庙学合一”,承担着研习礼乐、传承经典、培养人才、教化天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孔庙是一张文化地图,记载着中国文人对儒学的追求。

私塾、太学、国子监、书院等许多传统建筑,至今仍作为文化遗存,供后代人瞻仰和纪念。九月,本刊特策划“千年庠序清流”专题,盘点中国著名私塾、书院、孔庙,解析古代学校教育,巡礼文教建筑,传承传统文化。

主编:姜志燕

猜你喜欢
官学太学国子监
参观国子监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嵇康·绝响
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