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视角下的英语灾难新闻浅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两篇报道为例

2016-10-18 02:47杨惠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英国广播公司沉船有线

郭 宁,杨惠媛

(1.天津商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 2.天津商业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天津 300134)



批评话语视角下的英语灾难新闻浅析
——以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两篇报道为例

郭宁1,杨惠媛2

(1.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 2.天津商业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天津300134)

新闻通常是对客观事实公平公正的报道,但由于所代表的权力主体不同,隐藏在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也会有所差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问题为导向,旨在透过文本揭示语篇、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借助系统功能语法对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新闻关于“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探讨新闻语篇是如何运用语言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看法,揭示两家媒体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灾难性新闻;话语三维模式;意识形态

2015年6月1日21时, 一艘名为“东方之星”的客轮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大马洲水道发生翻沉, 仅12人生还,442人死亡。据悉该客轮所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由南京开往重庆,船上共计454人。国务院近日批复了“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调查报告,认定“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是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颮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自6月2日以来,对长江沉船事故的报道占据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语言的选择通常会影响读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汤普森认为在分析语篇时应充分注意“大众传媒自身的性质以及在生产和传播意识形态中的影响力”[1](P264)。

20世纪80年代初,批评性语篇分析在英国兴起,一出现便得到西方语言学界的重视,近二十年也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学者们结合语篇生成的时代背景,透过语言特点这层面纱,探索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本文基于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并结合系统功能语法,选取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新闻关于“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报道进行话语分析,以探讨媒体是如何运用话语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

一、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

在批评语言学看来,语篇是说话者根据情境进行选择的结果,体现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两方面[2](P64),它的方法论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也吸纳其他语言理论中适用的概念与方法,体现了其跨学科性。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入手,以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借助系统功能语法对选取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

费尔克劳认为话语事件同时包含语篇、语篇实践和社会实践[3](P4)。语篇实践连接着微观的文本分析和宏观的社会实践,包括语篇的生产、分配与消费[4](P73)。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语篇分析的三个阶段:描述文本特征;阐释语篇与交际过程的关系;解释交际过程与社会情景之间的关系。在描写方面,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从及物性、词汇选择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借助系统功能语法可以实现微观层面的文本分析。语篇实践关注文本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利用已有的文本来创作或解读新的文本。社会实践将语篇置于更大的社会情境之中,关注语篇、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互文性和话语权角度出发,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了阐释和解释,实现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实践。

二、语篇分析

本文选取了2015年6月3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及美国有线新闻(CNN)的网络版并就沉船事故的相关报道进行了分析。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题目为《长江沉船事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营救》(China ship capsize: ‘Race against time’ in Yangtze rescue),美国有线新闻的报道题目为《幸存者:轮船在暴风雨中瞬间倾覆》(Survivor: Chinese cruise ship capsized quickly during violent storm)。

在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框架之下,本文首先采用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从微观层面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描写,进而阐释新闻报道背后暗含的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和批判式思维。

(一)描写方面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5]。概念功能指说话者用语言来表达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的经验。人际功能旨在用语言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语篇功能关注人们使用语言组织信息的方式。本文从及物性、词汇选择及主述位三个层次分析两篇报道的语言,探究外媒在报道沉船事故时的异同。

1.及物性

韩礼德将及物性分成六个过程,分别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5]。辛斌认为“同一事件可能表达为不同的语言过程,同一语言过程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何种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因环境或是所代表利益群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其背后蕴含着重要的文化或意识形态意义[2](P71)。

表1 两篇报道的物质过程

据统计在两篇新闻报道中,物质过程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言语过程。BBC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分别占到51%和23%,CNN则占45%和26%,本文主要分析这两个过程。

由表中所列的动词可以看出,文中的物质过程多用来描述沉船事故发生时的情景。不同于BBC所描述的物质过程较为抽象,CNN所描写的物质过程中,使用了struck, seeped, rolled off等反映具体行为的动词,可以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画面,由此可见灾难的惨烈程度。

2.词汇选择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语言选择系统提供许多词汇和结构方面的选择项,而选择这些选项即可表达意义或功能”[6](P128)。词汇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记者在报道某些事件时会倾向选择特定的词。

两篇报道都采用了很多数量词,这些数量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沉船事件本身;另一类则有关搜救工作及事态进展。两篇报道都提到了沉船事件、当时天气、载客人数及旅客的平均年龄。“晚上9:30,载客405人,年龄多为50-80”这些具体的数字表明受难人数多,而且事故发生在晚上,乘客又多为老年人,预示逃生几率较低。“只有30秒时间抓住救生衣”“船倾斜45度”“瞬间风力达到一小时130km”预示罕见的暴雨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船体翻沉很快,留给乘客反映的时间短,因此不能及时抓住机会逃生。文中多次提到乘客人数暗示众多乘客等待救援,强调乘客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救援工作十分迫切。“投入百分之百精力,4 000多人,110多艘救生船” 在描述救援工作时,两家媒体都描述各方积极开展救援的情况,体现各部门积极救援的态度,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英国广播公司所用的词更加抽象,多数情况下是表达营救决心,美国有线新闻则援引新华社报道,投入救援力量更为直观。

3.转换

作为主题化的手段之一,被动化通常将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转移到句首,原本的宾语成分成为标记主位,突出了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在大多数被动句中,受事者被放到了突出位置而动作施动者则常常被省略,这样增强了语篇的“状态感”,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2](P80)。如果报道者不知道施动者或是有意隐藏他们,通常会采用被动句将受事者移到句首。

表2 两篇报道中的被动化

从表中列举的例子可以看出,CNN和BBC的报道者省略了大多数施动者,只保留了受事者和过程。大部分的被动句用于描述事态进展及救援工作。在报道救援工作时,将被救人员放到句首,强调人们“被救助”,营救工作“被布置”,潜水员“被召集”,而作为施动者的相关政府部门却被隐去。读者通过报道可以了解救援进展却没有看到这些工作是由谁来做的。两篇报道突出了救援工作而隐藏了实施救援的主体,一方面营救生命的重要性,满足读者迫切获取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省略施动者,弱化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营救中起到的作用。

4.主位和述位

韩礼德将一个主位结构分成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常位于小句的开头,是信息的起始点,剩下的部分即为述位。“主位通常传递交际双方已经熟悉或有所闻的内容,即已知信息,述位则通常传达受话者未知的内容,即新信息”[7](P74)。在小句中,通常是已知的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下面以两篇新闻报道的标题为例:

(BBC)China ship capsize: 'Race against time' in Yangtze rescue

(CNN)Survivor: Chinese cruise ship capsized quickly during violent storm

从上面的标题可以看出,两家媒体在报道沉船事件时不约而同选“东方之星”客轮作为主位。CNN援引幸存者的话作标题,以“客轮在暴风雨中瞬间倾覆”作为述位,即新信息。BBC引用交通部长“救援要与时间赛跑”作为新信息。CNN的标题将关注点直接引向了灾难本身,文中关于灾难的报道大多是以暴雨大风等作主语,暗示恶劣天气是导致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而非人为故意,减轻了人们的恐惧与担忧。BBC则关注救援工作,突出了中国政府营救生命的决心,既安抚了受难者亲属也吸引了读者眼球。

(二)阐释和解释方面

费尔克劳认为描写关注文本的形式特征,解释关注文本与交际的关系而阐释关注交际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8]。本文将从互文性和语篇结构两个方面对话语进行阐释。

语篇就如同一张拼图,每一块都代表他人的话语。克里斯蒂娃认为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9](P37)。 她将这一特征称之为“互文性”。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常会采访事件当事人或援引其他媒体报道,以显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两篇报道都有大量直接引用或转述当事人的话语,记者都援引了新华社关于幸存者张辉的采访,但报道的方式和内容却细微差异。例如:

(BBC)He clambered out of a window in the torrential rain. "Wave after wave crashed over me; I swallowed a lot of water," he said.

(CNN)"The raindrops hitting my face felt like hailstones. I tried to hold my breath, but water was forced into my mouth anyway," he told Xinhua.

美国有线新闻将张辉的话放在文章开头,多采用直接引语而英国广播公司则将采访内容放在文章中间部分,多用间接引语。在自由程度上,间接引语比直接引语更容易融入转述者的声音。转述者在转述的过程中适当加进自己的观点,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确认这些观点是当事人的还是报道者的。同样是有关张辉溺水的话语,美国有线新闻的报道要更加具体,将采访置于开头更突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显示了灾难的严重性。吸引读者注意的同时,也容易引起人们对事故的担忧。英国广播公司对灾难的报道则显得更为平淡,张辉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也无太多修饰。报道将事故救援的进展摆在了凸出位置,有助于减轻事故引起的恐慌。除此之外,两家媒体都援引了新华社的报道,凸显其消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一旦证明消息错误,报道者也不必为此负责,这样可以有效规避风险。

话语秩序是社会秩序的一种体现。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媒体掌握绝对的话语权。美国有线新闻和英国广播公司在文章主体部分对事件经过及救援工作进行了报道。在文章最后,美国有线新闻引用微博上普通人的评论,借他人之口表达了对船长等人做法的疑问。微博为普通人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公众平台,开通账号后就可以发信息,让其他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数情况下,媒体被视为政府或是权力者发声的工具,少数人掌握着优先话语权。相比之下,大众则是信息接收者,并无绝对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媒体决定着我们接受信息的内容,因此媒体与受众有明显的权力高低之分。美国有线新闻此举表明在这一问题上他们与受众者站在同一立场,需要官方作出合理的解释,无形拉近了媒体与受众者之间的权力距离。英国广播公司则在文末引用受难者家属的话“It's 4:30 now and we haven't heard anything from anyone except the news. No-one has come to reassure us.”一方面表达了人们焦灼和悲痛的心情;另一方面家属寻找责任方却无人理会,实则暗指中国政府办事不力,贬低了中国政府形象。总体来说,两篇报道较为中肯客观,但涉及救援工作时则将施动者隐去,造成政府只是在表决心的假象。

三、结语

本文采用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系统功能语法,对比分析了美国有线新闻和英国广播公司关于“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两篇报道,揭示了两家媒体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间接证明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灾难新闻并不是人们传统印象里“中性的”,媒体会借助语言手段将自身的思想或意识形态无形地注入语篇之中,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看法。希望通过分析,帮助读者提高批评性阅读意识和能力,对外国媒体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1]Thompson, J. B.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263~265.

[2]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1~10.

[4] Fairclough, N. Text and discourse: linguistic and intertextual analysis within in discourse analysis [J]. Discourse and Society, 1992,(3): 26~73.

[5]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6] 田海龙. 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127~129.

[7] 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73~75.

[8]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9.

[9] Kristeva, J. The Kristeva Reader [M]. Oxford: Blackwell, 1986.35~37.

2095-4654(2016)08-0140-04

2016-03-19

H315

A

猜你喜欢
英国广播公司沉船有线
沉船的启示
浅析英国广播公司在国际传播中的四大思维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分析
东方有线点播排行榜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海底沉船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研究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