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

2016-10-19 13:19蒋有斌
当代旅游 2016年5期
关键词:旅游业

蒋有斌

摘 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行业,不但很好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而且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担当着重要的使命。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超10%, 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但旅游供需过程中买卖双方由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导致旅游需求并不总能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供给,旅游供给也并不总能得到有支付能力的旅游需求,于是,供给与需求就产生了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市场已形成,改革供应侧以满足游客之需,已成为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旅游业;共给侧改革;路径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虽然只是简单五个字,但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关注点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这也意味着“三驾马车”概念慢慢淡化,“供给侧改革”或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改革的重心。

何为“供给侧改革”呢?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改革提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供需现状

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人均gdp有望突破1万美元,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而与旅游刚需旺盛不相匹配的是,每逢节假日,大多数5a和4a级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游客休闲放松的出行目的难以满足。香港特区政府对大陆游客奶粉限购令、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对中国游客购买Burberry、Prada、Ferragamo等品牌的数量进行了限制。,关于中国游客“占领、买空日本”的报道随处可见。

我国旅游供给真不能满足需求市场吗?我国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应有尽有,仅5A、4A、3A级景区全国就分别拥有212家、2862家和3468家,根据国家旅游局2014年一季度发布的报告:我国共有12804家星级饭店,除停业饭店898家外,共有一星级酒店139家、二星级2899家、三星级5709家、四星级2400家、五星级759家。消费的升级必定将倒逼供给侧各方改革,旅游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三、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分析我国旅游市场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主要矛盾,依是需求侧日益增长而升级变化的需求与供给侧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是缺少供给,而是有效供给不足;所以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水平。而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的改革,关键在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革新进行旅游共给侧改革的路径。笔者认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入手。

(一)创新旅游资源:我国的观光资源世界一流,数量够,品质也高。但是滨海度假资源不足,全世界的度假主体方式几乎都是滨海度假,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真正形成品牌的度假地严重不足,全国数下来不到10个。对于供给侧要有新认识。“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将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一条特色休闲街区、一个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集群都可成为游客的旅游休闲目的地。“旅游+居民和家庭服务”,“旅游+健康服务”,“旅游+体育服务”,“旅游+养老服务”,“旅游+文化服务”,等等,这些都将成为新的供给,而且会是有效供给。

(二)提高供给质量

近几年,国内旅游市场中,团队旅游市场上导游和游客矛盾尖锐,冲突时有发生;散客旅游市场也充斥着“坑蒙拐骗”现象,类似于“海南海鲜宰客”,“哈尔滨天价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供给侧改革应该树立“精品意识”。无论是旅游景区、旅游饭店,还是乡村旅游、休闲街区,都要致力于打造精品,追求精致,讲究精美,从数量型走向质量型。精品就是有效供给,精致就是供给水平,精美就是引导消费,说到底就是要提高旅游供给侧的创新能力。

(三)调整供给结构

我国的旅游产品,一直是“产品观念”在主导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我所有、你消费”在构建供需关系,导致传统供给供大于求,新型产品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产品供应不足;共性化的产品简单沿袭,个性化的产品严重缺乏。供给侧改革,必须树立“用户(消费)主体”的理念,以“你需求,我供应”来重构供需关系,优化产品结构。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普遍偏向高端旅游产品,如高星级酒店、温泉产品、高端会展产品等。这种策划和决策导致高端旅游产品供给过剩,而庞大的中低档大众旅游者,却缺乏满意的旅游产品和设施。旅游已是大众消费,应接地气,入百姓家。

(四)增加旅游公共品的供给

旅游产品的供给是由企业和政府来完成的。但我们的政府认为自己只负责提供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随着旅游者出游率的提高,中国许多地区旅游接待强度持续扩大,许多地区旅游者总量远远超过常住人口数倍,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提供公共设施和产品,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者需要。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要认识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来旅游者的城市。外来旅游者享有相应的资源和设施占用权利。这要求城市在进行各类资源设施供给时,必须把旅游者需求放在和当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考虑,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线路等。

(五)改革休假制度

改革休假制度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景区景象是:黄金周里人满为患,黄金周后人气清淡;平时周末和非周末(5+2)的旅游消费明显失衡,白天和夜间(白+黑)的旅游消费差异很大。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供需关系失衡,调节和平衡供需关系,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水平,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因此,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现错峰休假,支持推行“2.5天休假”模式;探讨一些地区在传统节日时增加假日;包括调整和优化黄金周期间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的政策等等。当制度发力,就能够构建一种新的供需关系,实现在旅游消费时空上的均衡化

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形式多样,政府应进行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应顺应市场需求,以创新思维、优质服务的态度去适应这一新常态。

猜你喜欢
旅游业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
浅析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行业会计教学中关于旅游业营改增实操问题的若干思考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其策略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人力资本投资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