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表现性

2016-10-19 21:57韩瑞昕
建材发展导向 2016年5期
关键词:木构表现性逻辑

韩瑞昕

木构在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空间中的重要因素,对空间的形态有一定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空间形态的影响。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中对于建筑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而从空间的角度对木构在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表现性的研究比较少。文章将对木构在空间上的塑造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木构的特点对木构建筑的表现性及潜力进行深入研究,以充分发挥木构的作用,在不同的空间角度内实现对生活品质的装点。

1 井干、抬梁、穿斗

井干、抬梁、穿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对表现水平屋顶的结构选型,主要通过水平或者垂直的方式提高木构的空间表现性。抬梁、穿斗在水平与垂直构建的交接逻辑上有很大差异。抬梁主要通过以柱“抬”梁的形式实现水平梁与垂直柱的对接。穿斗主要通过以梁“穿”柱的方式实现水平梁与垂直柱的对接。而井干作为第三种结构主要通过垂直壁体来实现的,不强调屋顶的结构方式。井干结构与抬梁和穿斗强调屋顶结构方式不同,逐渐消失在我国建筑的历史舞台上,抬梁和穿斗的形式逐渐成为东方建筑最为明显的特征。

2 抬梁结构的水平性表现力

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结构类似与古希腊建筑的楣梁体系(图1)。但是古希腊的楣梁体系的石材梁柱只能承受三角山花,极大制约了楣梁体系的空间潜力。这主要因为我国的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性。中国传统建筑将斗拱作为受力支点来使木材充分展现出其出色的出挑能力。曰本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图2)上的斗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建筑特点。

3 穿斗式对垂直空间的塑造潜力

穿斗式与抬梁式不同更善于营造丰富的竖向空间结构,通过排枋对柱身进行开榫穿插,以在平面角度上营造出高度各异的竖向空间。为了使动线更加丰富,需要设置阶梯和踏步联接。排枋结构的作用与落地柱的作用不同其作用更加倾向于拉结,排枋之上可以很好的承托水平楼板,并且承托上部的垂直壁面,将四柱之间围成身体界面。

以京都莲花寺书房为例,通过室内一棵柱将平面上与排枋交于一处,从底下的水平结构空间中分出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域,并避免对下部空间水平连续性的影响。为了迎合日本人民席地而坐的习惯,壁面开敞的位置更加接近于地面。并通过连续的排枋承托壁面,使排枋以上的垂直地面形成一个井字空间,使人感受一种空间的围合,能够将置于其中的人的视线聚于室外的景物。通过控制将垂直壁面按照需求在一定的区域内打开或者关闭,很好的实现建筑空间在水平上与垂直上的空间表现性。

穿斗结构排布十分紧密充分利用了力学的特点,柱间间距很小。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出现减柱的现象,对于各柱体的承重压力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并且方柱间分布十分随意,一旦出现移柱的情况竹林的整体布局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能够体现柱林的整体美,并且这种设计可以通过调整屋顶的明暗,以调节建筑内部的色彩。

4 抬梁与穿斗混用的空间潜力

抬梁与穿斗主要在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上实现对建筑的微调,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通过材料的本身来表现建筑的特色。将抬梁与穿斗结合在一起很好实现传统建筑在空间和材料上的表达潜力,是目前建筑中采用的主要空间表现形式。

目前,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运用两种梁柱交接的建筑设计十分常见。一般在以抬梁为主的建筑设计中会在副阶形成的檐廊空间使用穿斗式的梁柱逻辑。而在以穿斗式为主的建筑设计中也会有抬梁为主的建筑设计出现,充分体现两种空间表现形式的优点。

从北宋晋祠圣母殿的横剖面可以看出主要将二层重檐的檐柱落脚于下层檐柱的后尾,并穿入蜀柱内,柱子内空不落地,为祭拜者进行祭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从设计中可以看出“四椽袱””主要通过穿斗的方式实现与梁柱进行对接,但是“四椽袱”上承的蜀柱的逻辑是抬梁。这样可以很好的将梁架和主体结构结合在一起,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水平空间的开阖格局,并拓展了垂直结构的空间格局。

5 水平空间的层级及垂直面的处理

中国关于空间的理论与西方的本体论不同,主要通过抬梁与穿斗的逻辑形式来增强水平与垂直空间的潜力。而不是专注于结构与维护的合一与分离的关系,最终出现雕塑般的建筑或者出现过于重视美观性,轻视功能性的情况。中国的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的整体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任何建筑细节的设计,比如在抬梁与穿斗逻辑的选择上并不纠结与具体形式的逻辑选择,而是在实现建筑整体的结构美的基础上,在设计过程中以考虑实现建筑的功能性为重点,同时实现建筑的整体美感。我国现代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具有大局观,不是专注于结构与维护的合一与分离的关系,在水平空间的层级及垂直面的处理上体现木构的空间表现力。

6 结语

木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表现性主要通过水平与垂直的形式来提高建筑的空间表现性。为了更好的从这两个角度来了解木构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表现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要了解井干、抬梁、穿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对表现水平屋顶的结构选型,其中井干与我国传统的建筑逻辑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逐渐退出了我国建筑的历史舞台。目前,主要采用抬梁、穿斗两种逻辑形式来对建筑进行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设计,体现出东方建筑的独有的特色。

其次,要从抬梁和穿斗两种设计逻辑上来了解木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空间表现性的体现,以曰本奈良东大寺南大门上的斗拱和京都莲花寺书房为例,对抬梁结构的水平性表现力和穿斗式对垂直空间的塑造潜力进行深入探讨。

再次,深入讨论了抬梁和穿斗两种设计逻辑上的优点,以北宋晋祠圣母殿为例详细解析了在抬梁与穿斗混用的具体思路,充分了解抬梁与穿斗混用的空间潜力。

最后,通过中国关于空间的理论与西方的本体论的对比,对在水平空间的层级及垂直面的处理上体现木构的空间表现力,进行详细阐述,使读者能够整体上把握设计的思路,很好的处理抬梁和穿斗两种设计逻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浈,杨达.固本留源关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构造特征及其当代传承的探讨[J].时代建筑,2014(03).

[2] 周仪.水平和垂直木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表现性[J].时代建筑,2014(03).

[3] 赵忠.试论中国传统家具在木构建筑室内空间中的作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5).

猜你喜欢
木构表现性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逻辑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创新的逻辑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