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岗匠心工程的“把脉人”

2016-10-19 03:01张威
工会博览 2016年27期
关键词:工地国学师傅

□本刊记者 张威

罗岗匠心工程的“把脉人”

□本刊记者 张威

在北京北四环外国家体育场的东北侧,有一座具有强烈中国风的建筑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中国国学中心。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曾经在国学中心北侧,一座曾经存在的简易楼里,有一双目光日夜不停地注视着对面的建筑工地。从2013年11月2日开始施工算起,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近九百个日夜。这目光来自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学中心项目工程总承包部党支部书记兼执行经理罗岗。

对于201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罗岗来说,如今没有什么比保证眼前的项目完美竣工更重要。一丝不苟,一直是他的原则,“只有这样,工程质量才能得满分。”满分,不仅是罗岗对于业主、对于企业的承诺,也是他对自己几十年来心中梦想的坚守。

外地,还是北京?

罗岗从小就喜欢建筑,大学读的也是道路桥梁专业。1995年,23岁的罗岗从哈尔滨建筑大学毕业,加入北京城建集团。

来北京工作,罗岗坦言自己满足了母亲的心愿。

但是现实却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新人培训第七天后,更有老乡直言:“小老乡,你要是想找女朋友,就留在北京。要是想出去干事业,就去外地修高速公路。”最终,80多名新人中,只有几个人选择去外地,罗岗就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北京成了罗岗的中转站。带到北京的行李还没怎么打开,就又被罗岗带到了山东济德高速路的施工现场。

现实还是超出了预计。烈日炎炎下,野外无遮无挡,罗岗每天忍受着蚊虫叮咬,在路基上来回走四五公里,回到宿舍,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与他一起去工地报到的两个大学生选择了离开,但罗岗生生坚持了下来。

那个时候,罗岗一有时间,就去找工人师傅聊天,帮着四川的师傅写家信,骑车送工人师傅去公交站……工人们都觉得这个新来的大学生和以往的不太一样,一点不傲气。

其实,罗岗明白,自己没什么傲气的资本,“这工地上的所有工人都是我师傅。”与工人打成一片,让罗岗了解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施工时,高速公路要垫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土基,罗岗发现师傅们每隔几米,放一堆土,“这是怎么个铺法?”罗岗向师傅请教,师傅们也乐意教他,“如果按照等距划分土堆,机械就要反复推好几次才能推出坡度,如果在路中间每隔3米放一车土,外侧每隔5米放一车,机械一次性就能推好,再稍微修补一下,能快不少。”

罗岗恍然大悟,借助工人师傅教的绝招,他的工作效率迅速提高,几个月内便在项目分组考核中名列前茅。

心在一起才叫团队

从修建济德高速算起,罗岗先后在山东、黑龙江两地的工地上干了五年。直到2000年后,他才终于又回到了北京。

安慧桥改造、中关村西区地下环廊建设、奥运村建设……整整十年,罗岗凭借着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和果敢睿智的魄力,参与完成了多个城市项目的建设。在罗岗看来,管理才是他面临最大的压力。因为罗岗一直认为,人在一起不叫团队,心在一起才叫团队。

瞅着主楼八层、裙房三层的中国国学中心工程,宏伟的楼体背后,罗岗心里沉甸甸的,究其原因,还是这工程真不容易!

2013年11月,中国国学中心工程交到罗岗手中,该项目主楼为钢结构,地下结构及东西裙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014年3月19日,第一段底板开始钢筋绑扎,按业主要求,2014年7月31日前必须完成总面积达52000平方米的地下结构施工,工期紧,任务重,这让罗岗很费了一番脑筋。

劳务 2500人、周转材料 7500吨、定制钢模板80万元……为了如期完工,罗岗果断增加材料和人工投入,优化施工支撑体系,提高施工速度。

对罗岗来说,工期如此紧张,绝不能有一丝疏忽,在他的办公桌下压着十几张罚款单,都是对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员工进行的处罚,每开出一张处罚单,罗岗都会给自己也开一张。“我是项目领导,管理人员的差错我也有责任,我处罚他们的同时也要等额处罚自己,既是对其他员工的警醒也是对自己的要求。”罗岗说。

施工时,罗岗一天都没离开过工地,每天早5时30分起床,夜里一两点休息。为提高工人作业效率,罗岗安排夜间给工人送饭,白天送水、送绿豆汤,他还奖励劳动竞赛中的优秀队伍……最终,地下结构施工提前两天完成。

为了给工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罗岗想了很多办法。通州北环环隧一标段施工时,当时在挖好的隧道两侧,有许多等待回填的土方。于是,罗岗决定在上面种上小麦等作物固土防尘,还在办公区、生活区种上黄杨、雪松和花草。就这样,一个“花园式工地”应运而生。而这个理念也被罗岗运用到了中国国学中心的项目当中。

为了让员工有更多获得感,每到过年过节他都会组织员工们聚会。赶上员工的生日他还会送一张蛋糕卡。给工人们发夜宵盒饭,组织工人举行运动会,赶上工人孩子结婚他个人送上红包,罗岗努力地让所有人在工地上感受到家的温暖。

他说,就是要通过这样的“项目文化”把这个大家庭打造和建设得更加和谐和团结。为了这个概念深入所有员工心中,他还在办公区楼道的两侧挂上了“家”、“和”两个字。

如今,无论是项目部的员工还是工地上的工人,都喜欢称呼罗岗为“岗哥”。这声称呼,是大家对罗岗最好的认可。

“及格”与“不及格”

如今,罗岗的孩子已经上了五年级。在罗岗办公室,挂着两幅儿子送给他的书法。其中一幅写着“祝爸爸生日快乐”。办公桌上,还有儿子送给爸爸的一个捏着自己样子的手工作品。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把这些摆在办公室的时候,这个一米八几的铮铮铁汉瞬间红了眼眶。对家人的思念和愧疚一瞬间全都涌上了他的心头。

建筑行业有句老话,叫五湖四海遍地是家。对于罗岗来说,当精力更多的在照顾工地上的大家时,自己的小家就不得已疏忽了许多。在工地上追求满分的罗岗,在家里则是“不及格”的儿子,“不及格”的父亲。

从通州北环环隧工程到中国国学中心的建设,罗岗几乎每天都住在办公室,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罗岗直言,自己“家的概念不强”。

在刚刚谈恋爱的时候,经常是女朋友主动来找罗岗。两人也往往是花半小时吃一顿饭,之后罗岗就不得不回到工地。然而,罗岗的阳刚和坚毅,还是深深吸引住了女朋友。两人在2000年8月份领取了结婚证,这距离他们认识也才不过半年。

2005年,两人有了自己爱情的结晶。从爱人怀孕到孩子出生前,他愣是一次没陪妻子去过医院。罗岗清楚地记得,2005年10月26日下午1点22分,爱人在医院顺利产下一个男孩。当天下午,他第一次请了半天假陪着妻子。

又是连续五年的除夕,罗岗没在家过,他守在工地上,让别人回家过年。2013年12月,老母亲生病,因为工地太忙,罗岗只好托同事替他看望母亲,“我妈其实就想见见我……”罗岗哽咽着说。儿子考试不及格,罗岗有些上火,刚批了儿子几句,儿子一梗脖子,反驳道:“你能抽出时间陪我吗?你也不及格……”

罗岗哑口无言,他知道,自己欠家人太多。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些时间陪陪家人,哪怕只是做个“及格”的儿子,“及格”的父亲。

也许,罗岗不知道下一个“家”会安在哪里,可是他心里永远不变的,是对于这份职业的无比崇敬。

猜你喜欢
工地国学师傅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垂”改成“掉”,好不好?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波比的小工地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热闹的工地
工地上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