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8例临床观察

2016-10-20 06:53马维彪
新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通络视网膜证候

马维彪

广河县人民医院眼科,甘肃 广河 731300

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8例临床观察

马维彪

广河县人民医院眼科,甘肃 广河 731300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16例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及研究组58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再予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眼底检查评分、视力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并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8.9%,研究组8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浆黏度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NF-α、VEGF水平与眼底检查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视力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TNF-α、VEGF水平与眼底检查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均安全出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降低炎性反应,提高视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气阴两虚;络脉瘀阻;益气养阴通络方;血液流变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针对DR患者建议采用手术治疗,但对DR早期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1]。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改善DR患者的全身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笔者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DR患者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旨在探讨该方联合西药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防治指南》[3]拟定:①既往明确糖尿病:记录患者的病程、用药情况、血糖控制水平等。②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硬性渗出、出血、静脉串珠状、棉絮斑、黄斑水肿、新生血管等。③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出现异常荧光,如微血管瘤样强荧光、毛细血管扩张或渗漏、视网膜无血管灌注区、新生血管及黄斑囊样水肿等。

1.2辨证标准参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标准》[4]拟定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辨证标准:①主症:视物模糊,目睛干涩,或眼前黑花飘舞,或视物变形。②兼症:视网膜病变为1~3级,伴神疲乏力,或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大便干或稀溏。③舌脉:舌体胖嫩、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无力。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②按照中医临床分期属早期的患者[3];③血糖控制平稳,空腹血糖<7.0 mmol/L者;④年龄在50~70岁者;⑤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合并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疾病等有眼底病变者;③属增殖期DR者;④合并严重精神障碍疾病者;⑤严重过敏体质者;⑥同期采用其他相关药物治疗者。

1.5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在本院眼科治疗的116例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D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106眼;年龄52~69岁,平均(61.33±5.84)岁;糖尿病病程5~14年,平均(8.26±3.16)年。观察组男33例,女25例,109眼;年龄51~70岁,平均(61.57±5.90)岁;糖尿病病程5~15年,平均(8.32±3.31)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常规治疗。①基础疾病治疗:参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防治指南》[3]控制血糖;伴高血压者,根据患者相关情况,以控制血压≤140/90 mmHg为目标;伴高脂血症者,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规格:每粒20 mg),每次20 mg,晚上睡前服用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规格:每片100 mg),每次100 mg,晚上睡前服用1次。②DR对症治疗:羟苯磺酸钙胶囊(上海复星朝晖药业,规格:每片0.5 g),每次口服0.5 g,每天3次。以上疗程12周。

2.2研究组常规治疗同对照组。①中药治疗基本方为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处方:党参15 g,麦冬、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各10 g,五味子、菊花、牡丹皮各6 g。②眼底对症加减:眼底以微血管瘤为主者,加丹参、郁金,重用牡丹皮;眼底出血明显者,加三七、生蒲黄、墨旱莲等;伴有黄斑水肿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猪苓,或重用茯苓、泽泻等。上药每天1剂,水煎,早晚温服。连续服用14天,间隔2天,继续服用14天,如此反复,总疗程12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①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武汉市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检测。②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其试剂盒来源于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③眼底检查评分:参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标准》[4]中的评分标准拟定:0分,散瞳眼底检查正常者;1分,眼底微血管瘤较少、易数,点状或小片状出血、范围局限,硬性或软性渗出少者;2分,眼底微血管瘤较较多、不易数,有较多点片状出血,硬性和(或)软性渗出较多者。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④视力: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对数远视力进行检测。⑤中医证候评分:参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防治指南》[3]中的糖尿病中医证候评分标准拟定DR评分标准,观察视物模糊、目睛干涩、眼前黑花飘舞、视物变形4个主症,每个主症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记为0、2、4、6分;其余症状按程度相应分别记为0、1、2、3分。治疗前后进行评定。⑥安全性:由患者在不良反应记录卡上自行记录,出组时收回;同时在治疗前后行肝肾功能检查。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眼底病诊断与治疗》中DR的疗效标准拟定。显效:眼底病变(微血管瘤、渗出、出血、黄斑部及视网膜水肿)4项中有任意2项或2项以上的症状减轻,视力提高≥2行;有效:眼底病变有任意1项或1项以上的症状减轻,视力稳定或提高1行;无效:不满足以上有效标准,或病情恶化者。

4.22组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对照组68.9%,研究组8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7,P=0.007)。

表1 2组疗效比较 个

4.3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2。治疗后,对照组血浆黏度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眼数106 106 109 109血浆黏度(mPa·s)1.59±0.20 1.50±0.17①1.60±0.19 1.35±0.14①②红细胞压积(%)54.33±4.25 51.22±4.16 53.86±4.35 45.21±3.64①②红细胞变形指数0.50±0.05 0.54±0.04 0.50±0.06 0.62±0.06①②纤维蛋白原(g/L)2.65±0.50 2.62±0.41 2.64±0.48 2.39±0.39①②

4.42组治疗前后TNF-α及VEGF水平比较见表3。治疗后,2组TNF-α、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研究组TNF-α、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

表3 2组治疗前后TNF-α及VEGF水平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TNF-α及VEGF水平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TNF-α(ng/L) V EGF(μg/L)组别对照组研究组眼数106 109治疗前70.54±9.56 71.72±9.68治疗后53.82±7.94①45.16±7.25①②治疗前170.83±26.52 172.81±26.05治疗后117.64±21.55①94.38±15.72①②

4.52组治疗前后眼底检查评分、视力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4。治疗后,2组眼底检查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视力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眼底检查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4.62组安全性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均安全出组。

表4 2组治疗前后眼底检查评分、视力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

表4 2组治疗前后眼底检查评分、视力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眼数106 109眼底检查评分(分)  视力  中医证候评分(分)治疗前1.31±0.32 1.30±0.32治疗后1.07±0.25①0.71±0.21①②治疗前4.20±0.21 4.23±0.20治疗后4.41±0.22①4.52±0.21①②治疗前22.51±4.03 23.42±4.11治疗后12.24±2.16①7.69±2.05①②

5 讨论

根据临床症状,DR可归属于中医学暴盲、视瞻昏渺、血灌瞳神、云雾移睛等范畴。DR患者消渴日久,耗伤气阴,肝肾不足,导致目失所养;虚火上炎,则灼伤目络,血液黏滞而化为血瘀;病机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故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治则。本研究采用的益气养阴通络方,为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组方。生脉散中党参健脾益气,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五味子生津、滋肾、敛肺;三药合用,益气养阴。杞菊地黄丸中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之阴;山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加强脾之运化,发挥中焦升清降浊之功;菊花清热疏风、明目;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补肝肾、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二方配伍,共奏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通络之功。研究表明,生脉散具有抑制非酶糖基化、抗氧自由基损伤、保护胰岛细胞等功能,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保护视网膜血管[5];杞菊地黄丸能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大鼠的抗氧化酶活性,抑制醛糖还原酶激活,从而改善视网膜病变[6]。

研究表明,DR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密切关系,该病患者的血液具有浓、黏、凝、聚的特点,影响微循环功能;通过控制患者的血糖及降低血黏度,能有效预防及延缓DR的发生发展[7]。TNF-α能直接损伤血-视网膜屏障,通过相关途径提高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刺激相关细胞产生炎症反应;促进VEGF释放,对视网膜血管内皮产生协同增殖作用,加重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TNF-α、VEGF、眼底检查评分、视力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在治疗观察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DR患者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降低炎性反应,减少糖尿病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从而产生保护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的功效,提高视力。

[1]梁卫强,王丽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9):1763-1766.

[2]高宏杰,杨迎霞.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251-254.

[3]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154-155.

[4]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7):632-637.

[5]王萍,王洋.生脉散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2):127-128.

[6]刘国君.杞菊地黄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2012,27(1):45-46.

[7]乌云娜,乔俊丽,王爱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3):310-312.

[8]吴子东,钟昌宝,钟景贤.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0):2032-2033.

(责任编辑:吴凌)

R587.2

A

0256-7415(2016)09-0047-03

10.13457/j.cnki.jncm.2016.09.022

2016-05-16

马维彪(1964-),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眼科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通络视网膜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