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新论》述评

2016-10-20 18:04王哲帆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唯物史观现代化

王哲帆

摘 要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研究无疑是一个热门话题。罗荣渠教授所著《现代化新论》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著作,这本书,作为一部专题性史论著作,无论从它所涉问题的重要性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成绩来看,都称得上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把世界现代化进程放在一个宏大的视角下进行考察,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本文对其试做简要述评。

关键词 现代化 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C1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现代化”这个概念突入社会科学领域。时至今日,现代化研究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罗荣渠先生的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新成果。该书是以同名著作《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为基础,增补《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部分章节编辑而成的。需要说明的是,续篇是在罗先生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编辑而成的。全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为基调,运用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融理论与历史研究为一体,突破传统与西方的窠臼,阐发的许多精辟见解。

全书分为上下篇,共五编十五章,深入研究了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个巨大课题。

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罗先生为我们厘清了“现代化”这个概念。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进程。作者对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仔细回顾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方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的情况。

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这是作者运用“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对近两个世纪以来现代化的全球发展趋势勾画出一个总的轮廓和总线索,可以说该编是理论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首先,作者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变迁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两种基本类型的现代化进程。一种是内源性现代化,主要包括西欧,其社会特征是分散性、多变性、突发性;另一种是外源性现代化,主要指东方,拉美等欠发达地区,其社会特征是统一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作者结合史实,具体分析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长期以来,对近代中国巨变的认识都是从革命史上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理论分析的框架。本编突破了这一分析框架,从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以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作者站在新的高度,走出了传统史学设置的禁锢,更深入地研究了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作者将近代中国变革分为四个过程,在这四个过程中内外因素诸种力量交错作用。作者再次把理论带入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征,各种运动的兴衰过程及其失败原因,总结了中国对现代化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编: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本编呼应书中第二编,作者以现代化研究为切入点,对于第三世界,特别是东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具体内容上,先把人类社会变迁归纳为四种基本形式:

(1)渐进式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累性社会变迁。

(2)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社会变迁。

(3)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新性社会变迁。

(4)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

作者结合东亚现代化的情况作出了宏观上的研究,特别是日本两次崛起与亚洲四小龙。日本的经验在于从固有的传统中寻找与现代化的结合点,而亚洲四小龙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与发扬了儒教文化。罗荣渠先生举了新加坡的例子,很有现实意义。在新加坡高速发展早期,传统道德观念沦丧殆尽,文化上的退化,被人称为不东不西的“伪西方社会”。从七十年代末以来,政府大力提倡全国礼貌运动,讲母语运动,儒家伦理教育运动,在中学中开设世界宗教选修课,政府大力抓廉政建设。

第五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者从世界看中国,着力分析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先后花很大的篇幅论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并对中国百年来现代化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情真意切,用意至深。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中国的封建统治在当时看来十分的稳固,何以在与西方国家接触之后,天朝一步步的走向崩溃?学界主要持有外因论与内因论两个方面。外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而内因论则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如今,我们应该跳出我国史学界原有的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两个过程”线索框架。那一时期的革命史化近代史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研究社会变革全局,现代化范式即应运而生。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同于以革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历史定位。新的研究要求在概念、模式、理论、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这些突破又只有通过系统的切实的研究才可以取得。

在书中,作者还特别强调,文化因素探讨必须与制度因素首先是政治因素结合起来考察。这坚持的全面综合的观点问题,是作者多线发展观的体现。为什么这样说呢?罗先生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是外源性诱发现代化,政治因素对于现代化的启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东方儒家文化的社会中,政治与文化合流,形成“儒家学者与皇权官僚阶层两位一体”。文化因素是慢变因素,而政治因素是快变因素。只有大力巩固现代化的领导,加强政治结构的改革,才能发扬文化因素的潜在正面功能。文化因素对现代化有重要影响作用,这对当代中国有特别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一时间,对物质盲目崇拜的思想充塞于青年人之中,拜金主义盛行其道。不客气地说,这正是中国价值观缺失的时代,加上西方成熟的文化与高度发达的经济相携“入侵”,西方文化慢慢蚕食传统的位置,甚至形成了西方文化霸权。对此,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下邻国日本,大家都对它有个错误认识,认为日本只知道抄袭别人而已,其实,日本人最懂得求其所长,补我所短的道理。有学者指出,对于日本来说,它是经历了从异质的西方化,转变为比较接近自己情况的同质的西洋化道路。这样一来,西洋化本身的内容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本书视角新颖,重视方法论研究,给我们提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焦点。(1)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公式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妄图用“一言以蔽之”的方式去解释研究它,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甚至偶然性,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与研究其各个侧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既突出了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又没有忽视历史的复杂性,正是对历史共性和个性的整合;(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不应该低估外因的作用,我们应该确立“合力”的观念;(4)文化因素对现代化有重要影响作用,我们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这对当代中国有特别大的现实意义。

结合本书,我们应该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更为深刻的思考。在现代化这个复杂、漫长的进程中,我们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现代人”,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人到社会,实现真正的现代。我们的建设不能过度城市化,我们的发展也不能以牺牲其他一切为代价,否则,发展将变得毫无意义。当前社会,已经出现了过度工业化、过度城市化的种种问题。天津港口爆炸、深圳山体滑坡、愈发严重的雾霾等等,这些已经严重危及到我们的生活,甚至是生存。城市化不等于城市,现代化不等于现代,我们所谋求的发展也不应该是忽略人的畸形发展。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代人都对未来世代承担责任,瞻前顾后,惠及子孙”。我们应该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现代性的思维和更加人性化的姿态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唯物史观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