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2016-10-21 06:28曹阳彭小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16期
关键词:信息工程培养目标毕业生

◆曹阳 彭小峰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曹阳彭小峰

工程教育认证是促进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首先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引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矩阵实现途径,通过需求牵引和柔性化设置课程体系,通过健全监控反馈机制,实现校内外互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持续改进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监控反馈机制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6.071

1 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位列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从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和独立性看,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极大。从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一方面是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又不能较好满足企业对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工科教育不能脱离产业需求,必须要和工程相结舍,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不仅是工科教学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工程教育的国际惯例和未来教学评估的趋势[1]。

2011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重庆理工大学确定为首批拟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在近几年的工程教育探索过程中,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打造适应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2];

二是满足个性化的人才成长需求,在保证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前提下,为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即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柔性化;

三是推动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专业和区域内产业的吻合度,主动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持续反馈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最终实现校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化全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区分度不大,主要通过学习国内“985”“211”重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相差无几,专业特色不明显。

课程体系未能紧贴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当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技术也不断涌现,而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缺乏企业界的人员参加,无法做到与市场需求对接。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充分满足需求主体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变化。

专业评价缺乏反馈在专业建设方向,通常比较重视师资结构、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等相关方面,教师层面较少关注教学效果和能力知识达标度,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教了什么,对本课程的贡献度和毕业生能力实现缺乏深刻认识。

表1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3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调整研究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体现:1)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培养目标需要反映毕业生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成就;3)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过程须有行业或企业家参与[3-4]。

以学校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启动为契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来实施。为此,专业系与区域内电子信息企业共同组建电子信息教学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座谈会”。校企双方将毕业要求分为5个方面:1)具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2)具有从事电子与信息工程工作所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3)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4)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具备利用基本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同时加强到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达成以下共识: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建立培养目标及毕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课程整合·

2)把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中,并落实上述能力形成矩阵的实现途径。

构建需求牵引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因此紧密跟踪、研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动向,也注重与企业沟通,反馈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需求牵引”打造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分为“3+X”。其中,“3”是本专业已确定的核心课程群,“X”强调专业的应用和针对性,突出需求牵引,即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界的需求。

课程群是多门有较强联系课程的集合,核心课程主要休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学校教务处的资助下,专业系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3个核心课程群。

1)建立信号处理课程群,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DSP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研究信号的分析、变换、处理和实现等环节。

2)建立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包括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ARM技术与实践和SOPC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微处理器的结构、原理和工程实践,着力打造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

3)建立传感器网络课程群,包括通信原理、RFID技术和传感器网络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信号感知、采集、传输和组网。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就要求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时跟进调整,那就需要不断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不断增设新课程。当前可以开发的新课程有许多,如新型显示器、移动互联网、RFID技术等课程,新课程的开设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的要求,要注重与现有课系的衔接和呼应;

二是在要注意整合和完善专业的已有课程体系,如将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和数字电路课程进行整合,适当压缩数字电路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如卡诺图化简和分立器件的讲解,而注重强调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实现。

柔性化设置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的柔性化设置能更好地适应毕业生自身发展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但需要处理好专业面的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平衡,使专业教育与时代同步。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如下。

1)课程体系设计柔化,解决传统课程体系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如在本专业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三个方向,主要涉及软、硬件两大模块。为提升学生对专业方向的认知度和避免盲目选择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由专业系的博士、教授和企业导师分别介绍专业方向和市场需求;大三的时候,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并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实践;在大四进行企业顶岗实习。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鼓励各专业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实施差别化、层次化培养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如与区域内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嵌入式”“校地合作式”“分段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教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条件。

4 健全监控反馈机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处于多种环境之中,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系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坚持以产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听取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专业系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5-6],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监控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体系的监控反馈机制

5 结论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导,贯彻“需求牵引,工程应用,成果导向,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工程应用教育,完善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企结合,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牵引和市场反馈,坚持系统优化、稳中求新的原则,形成持续改进的电子信息工程工人才培养模式。

[1]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1-66.

[2]梁潘.基于市场需求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4,28(3):113-116.

[3]马增强,李韶华,司春棣.构建适应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8-51.

[4]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5]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6]李志义.理性面对稳妥推进开放课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Z3):49-50.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CAO Yang, PENG Xiaofeng

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certifi cation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 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 cation, the course system of talents-cultivating plan is set up by the requirement and fl exibility, through monitoring feedback mechanism,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 optimized by in and outside schoo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 c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lents-cultivating plan; monitoring feedback mechanism

G642.0

B

1671-489X(2016)16-0071-03

*重庆市教育委会教改项目资助(153118);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项目资助(CQGJ15144C);重庆理工大学教改项目资助(yjg2015205,2014YB10);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63072)。

作者:曹阳,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彭小峰,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400054)。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培养目标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江苏高速公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