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家训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基因

2016-10-21 14:57王言胜
现代交际 2016年1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言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但它却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修身”“齐家”“治生”“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传统家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基因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00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但它却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富强、文明、和谐的民族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一、“修身”作为传统家训的最基本的伦理规范,蕴含着 “公正”“文明”的民族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完美人格的涵养和培育,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皆以修身为本。传统家训受其影响,将修身至圣的观点进行广泛阐发,最终凝练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传教给后人。明代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曾言:“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1]同时,传统家训认为养德为修身之本,是立人之基,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体现。明代薛瑄在《诫子书》中集中论述了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与禽兽的区别,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至于何为伦理,薛瑄进一步解释道:“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为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1]很明显,这里的“伦理”,即是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反映出来的道德属性,进而认为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使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品质,成为一种德行,否则人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曹魏将领王昶在《家诫》中将修身归纳为“孝敬仁义”,认为此乃为“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2];明代庞尚鹏教诫子孙要铭记“孝、友、勤、俭,最为立身第一要义”[1];清代曾国藩要求后辈把“不失信、不贪财、不自是”作为修德立身的三大准则,这些都是“德性”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传统家训认为,如果能够做到全德,乃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3]由此可知,传统家训把“养德”作为修身之本和立人之基,并由此而延伸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和谐共处,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仅仅局限于培养个体的德性人格,更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到了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由此便不难推测,由这种德性个体构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公正”的社会,而由这种德性个体组成的国家也必然是一个“文明”的国度。

二、“齐家”作为传统家训的重要规范,蕴含着“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的民族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尚“和”的理念,贯穿传统家训发展史的各个时期,最终积淀为传统家训的人文精髓和和谐和顺的齐家之道。清代学者王师晋在《资敬堂家训》中曰“和顺,齐家之本”[4];明代著名理学家罗伦在其所著的《家书》中,则是用列举的方式解释了“齐家”的内涵,曰:“何为齐家,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争斗,不肆强梁,不败乡里,不凌宗族,不扰官府,不尚奢侈,弟让其兄,侄让其叔,妇敬其夫,奴恭其主。只要认得一忍字,一让字,便齐得家也。”[5]很明显,“和”的意蕴贯穿其中。南宋学者陆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正本》中也认为:“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6]而对于如何做到“家和”,王夫之在《丙寅岁寄弟侄》中写道:“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于心,以积怨恨……今年已衰老,惟有此心,愿家族受和平之福,以殆子孙……愿自今以后,长似昨在三兄柩前,和和顺顺,骨肉相关一般。”[6]左宗棠则认为:“家庭之间,以和顺为贵。严急烦细者,肃杀之气,非长养气也。和而有节,顺而不失其贞,其庶乎?”[7]由此可见,家和万事兴自古以来是中国亿万家庭秉承的重要理念。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那么由亿万个“和顺”家庭组成的国必然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而“夫妻和顺”作为“家和”更深层次的延伸,不仅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传统家训认为“夫妇和”是家庭兴旺的重要条件,孔子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8]为了达到“夫妇和”的目的,处理好夫妻关系,传统家训认为是要做到“夫义妇听”,反之,“夫不义,则妇不顺”,[9]基本肯定了妇女在婚姻中的权力平等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范畴的基本要义。不仅如此,为了使家庭和睦、避免争讼,传统家训通过创制一些具体的“礼法”来约束和引导家庭成员的具体行为,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比如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言道:“众兄弟子侄同居至于不和,本非大有所争。由其中有一人设心不公,为己稍重,虽是毫末,必独取于众。或众有所分,在己必欲多得。其他心不能平,遂启争端,破荡家产。驯小得而致大患。若知此理,各怀公心,取于私则皆取于私,取于公则皆取于公。众有所分,虽果实之属,直不数十金,亦必均平,则亦何争之有?”[10]

三、“治生”作为传统家训经营伦理的重要规范,蕴含着“敬业”“富强”的民族基因

民以食为天,对于个人而言,要想维持生命个体的存在,首先必须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免除饥寒之苦;对于家庭而言,一旦失去经济支柱,整个家庭也会因此而陷入困苦不堪的境地,即“人有此身、有父母妻子,焉得不谋生,常见有因贫而丧其所守者多亦”。[11]基于此,传统家训异常重视治生,强调:“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12]由于传统自足自给小农意识的局限,“治生唯稼樯”“舍稼樯无可为生者”一直是传统家训的主流观点,但是另一些更具有远见的训主却远见卓识、通明达理,言称“如不能习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13]“农桑本务,商贾末业,巫事医卜者皆可食力资身”,[14]即有些开明的先人不再把农耕当作唯一的治生之道,提倡工商亦可为生理之途,这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异常可贵。同时,传统家训认为:“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15]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也言,一家之中事情繁多,每个人分工任务不同,但都应该勤谨执业,不能偷懒,“若纵容习懒,非惟误我家事,亦误彼终身也”。[14]即先人认为“勤”是治生之策,这里的“勤”,即是“敬业”。其实儒家名篇《礼记·学记》早就有“敬业乐群”一语,朱熹更进一步对“敬业”做出了阐释,曰:“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16]很明显,敬业、不怠慢、勤谨皆为同义而语。由此可见,“敬业”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但早在我国传统家训中就一直都存在。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曾引用《尚书》中的名典“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深刻阐释了“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的道理,同时也表明,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敬业、爱业,国家“富强”则必不远矣。

四、“诚信”作为传统家训的重要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民族基因

诚信是中华民族一直推崇和赞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孔子、庄子、墨子、荀子等圣哲早有关于诚信的论述。传统家训受此影响,把诚信作为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和成功必备的品质条件进行了广泛阐发,曰:“人只一诚耳。少一不实,尽是一腔虚诈,怎得成人?”[17]“万事须以一诚字立跟脚,即事不败。未有不诚能成事者。”[18]曾国藩曾以自身经历告诫子孙,“兄弟欺诈”“反复无信”是导致身败名裂的重要原因,云:“家败之道有四,曰: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身败之道有四,曰:骄盈凌物者败;昏惰任下者败;贪刻兼至者败;反复无信者败。未有八者全无一失而无故倾覆者也。”[19]张履祥在《张扬园训子语》中则从诚信的对立面强调了诚信对于做人的重要性,曰:“做人最忌是阴恶,处心尚阴刻,作事多阴谋,未有不殃及子孙者。”[1]传统家训还认为,诚信关乎祖庭荣辱,倘若因为言而无信让先祖蒙辱,则根本不值得同情,即:“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及祖考。”[20]由此可见,诚信是传统家训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的来讲,传统家训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我国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2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

【参考文献】

[1]包东坡选注.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240,192,226,316.

[2]叶乃泊编著.菜根谭经典修身四书修德立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125.

[3]孟繁森.中国历代座右铭[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62.

[4]马誉国,马吉照编著.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296.

[5]王竞成.国历代名人家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314-315.

[6]魏舒婷.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传统家训[M].合肥:黄山书社,2012:27-28.

[7]李渔村主编.左宗棠处世箴言[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193.

[8]张帆主编.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87.

[9]谢小庚编译.颜氏家训名句[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3:126.

[10]余波主编.颜氏家训袁氏世范通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42.

[11]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5450.

[12]周秀才等编选.中国历代家训大观:上册[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157.

[13]袁采.袁氏世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40.

[14]从余.中国历代名门家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254,77.

[15](清)康熙撰.庭训格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76.

[16]马铭记主编.人生箴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230.

[17]张鸣,丁明编.中华大家名门家训集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643.

[18]翟博主编.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529.

[19]马道宗主编.曾国藩全书:第3卷家训[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62.

[20]陈才俊主编.中国家训精粹[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71.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163-164.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