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的研讨

2016-10-21 00:39刘贵红
大经贸 2016年7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刘贵红

【摘 要】 会计信息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报告的形成,综合反应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行为和经营结果,对潜在或现有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有关方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至关重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充分、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但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危害 原因 对策

1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分析

从财务的本质上来说,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结果的镜子,会计信息质量的好与坏会影响财务结果在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与有效运作的作用,导致相关人决策出现偏差。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任何企业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中所出现的虚构资产计价、往来款项造假、收入成本项目失真等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失真当中。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失真问题广泛存在,这不仅有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低下导致的过失性核算行为,还有主动地造假与故意失真等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后者也是我们防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伴随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和改革步入深水区,解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已成为市场各方参与人员的当务之急。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2.1 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

规则性失真是指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局限和缺陷,使得会计人员就算完全遵循现有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也不能完全客观反映经济事项。会计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的产物,逐步完善进程中难免会有局限与不足,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认知的深入,会计实现了单式记账到复式记账的转变,手工记账到计算机应用的推广,收入费用观念到资产负债观念的确立,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会计理论知识体系也在日趋完善。

2.2 违规性会计信息失真

违规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违背会计准则规定,对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行为,其中又分为无意违规失真和有意违规失真。无意违规失真是指由于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不高、硬件不足等客观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由于会计处理需要职业判断,会计人员的质素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而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会计人员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有意违规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导致实现企业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这种违规行为往往分成两种:一种是对真实发生的事项进行调整,另一种是构建虚假交易。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意违规性失真使得利益相关者难以及时发现,损坏公共利益,性质恶劣,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防治和惩处。

3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3.1 影响经济发展秩序和国家利益

企业通过隐瞒收入、虚增支出等手段使账面亏损,逃避缴纳所负税项,使国家资产和税收大量流失;通过做假帐,掩盖某些违法违规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违法乱纪的保护伞,掩盖利益关系人行贿受贿、贪污腐败,这些将严重干扰和损害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国家利益。

3.2 误导信息使用者,危害投资环境

企业通过隐瞒收入、虚列成本、虚列投资收益、虚构负债等调节利润手法,导致企业成本增多,投资收益减少,债权人承担不应承担的坏账风险。“假作真时真亦假”,假帐猖獗,会严重影响真账的公信力,导致市场调解机制失灵,经济秩序混乱,严重危害整个社会投资经营环境。

3.3 资产帐实不符,危害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通过有目的地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办法,造成资产帐实不符;乱列开办费、递延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调节利润手段,严重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最终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失误和资源合理配置失调,甚至危及社会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4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究其原因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法律法规不健全, 惩处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可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两大部分。内部监管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内控制度,由于我国重要的大企业多为国有企业,企业内控人员并不真正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企业管理层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 片面强调经营效益, 有的甚至强令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造成企业内部监管形同虚设。企业外部监管是指社会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的监管部门, 外部监管由于监管功能相互交叉,标准难以统一,对于会计失真行为威慑力较小,惩处力度也不够。

4.2 利益驱动诱导,造假成本较小

按效益最大化原则,企业有可能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如:地方保护主义下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业绩“扶持”,投机性投资者对会计报表的“美化”需求,管理层对经营成果的“完美”呈现,加上中立性不足的中介机构第三方的“成功”佐证。虽然会计信息由企业产出,但牵涉各方利益需求,企业经过分析成本收益,利弊权衡,趋利避害,使得“理性人”趋向于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造假成本较小,使得企业提报失真的会计信息成为争取自身效益最大化的选择。

4.3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体,但由于部分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职业后续教育缺乏力度,或对会计准则不熟悉,面对复杂的企业各项经济事项难以全面应对,会计核算出现差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5 优化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

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不仅有外部的法律法规、社会环境,还有企业的内控制度及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修养等,要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方能奏效。

5.1 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监督效率

会计信息失真涉及关联主体众多,主体各方的和谋往往使违法行为隐匿更深,给惩处带来更大难度。要有效规避会计信息造假,必须强化法规建设,减少企业利益关联,建立有效監督机制,抓典型管重点,加大处罚威慑力度。担当外部监管主体的政府、工商、税收等要提高自身监管水平,保持自身独立地位,不断完善和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法律监督效率,同时可适当引入社会舆论的规范、约束和考核,形成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5.2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

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强化监事会的监管职能,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举报违法行为,减低违法成本。监事会、内部审计等内部监管机构和部门要及时有效地发现制度漏洞,提高效率,查漏补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5.3 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会计信息化

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管理者,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会计业务素养和会计道德素养,两者缺一不可。社会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入门工作要严格把关,做好基础技能和道德素养教育,对每年财政部规定进行的会计继续教育要高度重视,企业要鼓励会计人员的业务进修提高,会计人员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遵纪守法,使知识水平与新政策、新规定、新情况无缝接轨。企业要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构建企业网络,使得内控制度与财务管理高度融合,有效避免人为主观性行为对会计信息的干预,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为经济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 娄桂莲. 会计信息失真界定、成因与治理研究[J].会计理论,2013(1) .

[2] 尤文利.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措施[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 .

[3] 仇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2009(5) .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诊错因 知对策
药+酒 危害大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酗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