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在现代旅游城市中的实用初探

2016-10-21 10:12张棣南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全天候

张棣南

摘 要:旅游城市相对于一般城市来说,在动态空间连贯和交通疏导方面的要求会更严格,这就要求旅游型城市在整体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和总体功能布局上要做到统筹、立体的设计,保证未来通行体系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步行系统作为城市交通中最大量比的一个类别,在旅游交通的特定环境下,更应凸显其便捷、舒适的理念,达到全天候通行标准高度。文章主要通过对厦门规划建设全天候步行系统工程的分析研究,旨在探讨该系统在同类旅游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旅游城市;立体交通;步行系统;全天候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58-03

1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出现与形成基础

1.1 西方国家步行交通体系的起源和发展状况

1.1.1 步行交通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机动化交通的出现,人机交通的矛盾开始突显,在西欧和美国开始了道路规划及步行交通的研究。二战后,在英国新城的购物中心和许多城市开始出现如商业步行街、步行走廊、高架步行道等人行步道的个体形式。20世纪50年代,Team10小组代表人物史密斯夫妇提出将地面街道引入高层住宅的“空中街道”理念,这对城市步行系统立体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真正意义上的人行步道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在城市中心区推广步行化策略。步行區的形式也趋于多元化和系统化。

1.1.2 城市交通的需求促进了步行系统的发展

现代化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大量人流和车流的引入所带来的交通压力更为明显。美日等国家针对这种情况,早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就相继采取了人车分离、多层次交通并行等措施加以缓冲,并强调人行步道系统的独立与完善,对欧美其他国家专用步道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借鉴意义。

1.2 国内城市步行交通现状的基本情况

1.2.1 国内城市总体步行交通尚处于过渡期

由于我国城市步行交通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雏形,主要表现为商业步行街、地下商场、过街天桥等个体形式的基本通行载体,远未形成系统化形态。针对步行系统的相关研究也仅限于粗放型的宏观规划和局部的通道设计层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1.2.2 国内主要旅游城市步行交通尚未形成结构体系

随着城市旅游业向城市旅游的转换加快,国内旅游城市步行交通建设投入的重点基本集中在商业街区的打造上,比较分散,造成此类以步行为主的商业街在空间对外联系和旅游资源辐射效应方面都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立体网状延伸结构。

1.2.3 以厦门市为代表的新兴旅游城市对步行系统的建设需 求日益增强

位于海西前沿的厦门是典型的滨海旅游城市,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厦门市的步道通行体系主要集中于鼓浪屿、环岛路、中山路等风景旅游区,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价值,交通疏导功能其次。纵观厦门市各区步行系统相关规划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不足:

①缺乏总体的系统规划,区域化明显;

②设计手法多样,缺乏同一标准;

③缺少与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联系[1]。

在全天候方面,除中山路骑楼建筑提供一定条件外,相关设施更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运转效率,这也是目前国内除香港外其他旅游城市的通病。

2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要点

2.1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条件

2.1.1 城市地理气候等内在因素的制约

当地气候环境条件是影响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高寒地区城市对半室内恒温环境有较高诉求,多风雨地区则需注重应对防风遮雨方面的效果。厦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强烈且多雨,局部近外海区域海风较大。这就要求全天候系统特性在遮阳、避雨、防风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2.1.2 城市旅游规划的外部影响

城市旅游规划是旅游城市总体规划中作为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明确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策划;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等[2]

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步行系统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以在总体城市模型体系中给予全面、具体的控制性要求和补充。

2.1.3 城市交通的综合要求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需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明确步道在各个区域和路段的功能定位,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的贯通性、便捷性和舒适性。

①贯通性:步行系统建设最重要的作用即整顿现有路网系统,联系贯通现有交通载体,打通局部无法通行的区域,保证全天候步行系统在既定范围内形成有效可达的网络系统。本案中,由于系统需穿过部分老旧居民区及商业区,现状情况复杂,规划设计前应对相关片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市政现状、未来城市规划做详细的调查研究。

②便捷性: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特别强调实效性和运营效率,方便快捷的步行交通可以提高旅游价值产出。本案中步行系统的建设主要连通仙岳山公园景区与火车站交通枢纽及附属商业圈,因此对人群的疏导作用也应给予重视。

③舒适性:作为完全依靠步行构成的通行方式,在通行舒适度上的要求更高。除了全天候所提供的必要设施外,沿途也需提供休息、观赏、便民的相应设施,对于沿途景观也有较高要求。厦门市作为旅游城市的品牌特征,也为步行系统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2 全天候步行系统具有明确定义

步行系统作为慢行体系最普遍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普通人行步道的概念有较大差别。人行步道主要是指通俗意义上用来承载步行交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而作为“城市公共空间”[3],人行步道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点:

①它是一种空间系统,具有空间的基本形态特征(如量、形、质)。

②它的空间形态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

③它是一种公共场所。

④作为城市生活的载体,它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⑤它是城市步行交通的物质载体,也是联系城市中各种功能要素的纽带,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全天候步行系统相对于一般的步行通道而言,定位更明确,功能更完善,也更强调人性关怀。这就要求步行系统从服务城市的高度得到更全面的完善,即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不受天气、环境、出行时间等外部因素影响而被限制通行,满足诸如避雨、遮阳、挡风、夜间照明、室内恒温等可控条件,最大程度上体现步行系统的使用效率,即全天候范畴。

3 厦门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案例详解

3.1 项目背景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是厦门市2011年城市建设五大战役的重要项目之一。其中,仙岳山至火车站路段跨区域典型,建设基础相对比较完善,最具代表性,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对象分析论述。本案以厦门岛中心地段的仙岳山公园景区为起点,由北向南经西郭片区、市文化艺术中心,连接育秀路以及以现有骑楼建筑为主体的凤屿路,终点至厦门火车站,全长约3.8 km。

3.2 系统建设标准的制定

3.2.1 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的基本规范

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曾颁布过相应的建设规范[4]:诸如步道净宽不小于3.6 m,主要交通步道应不小于6 m;步道净高不应小于2.4 m;步道应具有空调和适当的照明条件;应通过建筑物中庭与地面相连,并适当布置出入口,把步道与地面人行道联系起来;步道应具有通透感;具有完整清晰的信息提示,标明出入口位置和各主要集散点位置;步道两侧布置适当的使用活动内容,提供活动支持,提高效益等要求。

3.2.2 全天候步行系统规划的建设标准

從5个方面归纳全天候步行系统规划的建设标准,如图1所示。

①尺度规范。作为一种建筑空间,需有统一覆盖面宽和高度限制。本案借鉴部分明尼阿波利斯市步行系统建设相关建筑规范,结合区域通行环境,确定步行系统的最大通行净宽和净高都控制在2.5~3 m内,保持舒适的空间感。

②外观形式。全天候步行系统可分为封闭式、檐体式、通廊式三种基本形式。封闭式——室内或半室内通行空间;檐体式——依靠建筑屋檐单侧开放的通行空间,如骑楼建筑的内部走廊;通廊式——在开放的人行道或广场上设置专用的步行走廊。通廊的外观要求应与周边环境能够和谐共存。

③材质的选取。全天候步行系统材质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特征,可选取多种类型的复合材料,如玻璃、木材、金属、合成塑胶等。厦门市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空气含盐量高,夏季平均日照时间长且多雨,因此在顶棚材料上宜选用高铬不锈钢、高强度铝塑板以及不完全透明的PC阳光板等材料,以保证耐蚀性、易清洁和良好的透光性。

④色彩的确定。全天候步行系统的色彩主要体现在步道铺装和顶棚建筑的色彩上。步道铺装允许形式多样化,对顶棚建筑的色彩要求则较为严格,需考虑建筑统一基调、周边色彩环境以及系统中不同形式之间衔接的因素。本案中顶棚柱体采用暖白色铝塑板和哑光不锈钢,顶棚采用浅咖色PC阳光板,整体以素色为主,突出明亮轻巧的结构,与厦门海洋文化中的蓝白色调相吻合。

⑤配套设施布局。步行系统内的配套设施可分为基本配套和提升配套两种。基本配套是系统内必须具备的如导向指示牌、休息座椅、垃圾桶、照明等基本设施;提升配套是在基本配套基础上增设电子信息、导示系统及音响系统,设置公用电话、直饮水、生态型公厕等设施,偏僻区域布设安全监控设备,并加强夜景观的表现。

3.3 系统的通行类别统计

全天候步行系统基本涵盖了以下四类通行空间:

①地面通行——即路面交通,包括人行道、广场、绿地等平面通行网络系统,也是本案中主要的通行方式。

②空中通行——脱离平面交通网络,形成立体化通行格局的系统,如空中连廊、人行天桥、高架桥等。

③水上通行——通过桥梁的建设,在水域上方形成通行格局的系统,如图2所示。

④地下通行——路面以下的交通系统,如下穿通道、地下商场等。

3.4 步行系统建设在实践中的相关解决办法

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首要解决两方面问题,即考虑建立与现有资源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及如何对现有环境进行整合利用。经统计,本案中现有步行交通资源主要有仙岳路、体育路和湖滨南路3座过街天桥,文化艺术中心商业街,凤屿路骑楼街和火车站地下商场等交通设施。

3.4.1 通过加建实现现有资源之间的联络

育秀路段原东妮娅会馆前地块,由于受场地限制,对地面通行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考虑建设高架(空中通行)解决交通问题,并与现有体育路过街天桥衔接。育秀路与凤屿路之间由于筼筜湖相隔无法贯通,需建设跨湖通道桥(水上通行)进行连通,桥梁应考虑通航需求。针对火车站路段嘈杂的环境,采用隔音效果较好的半封闭式过街天桥和地下商场(地下通行)引导人流,并通过架设空中步道,加强梧村车站与改造后新火车站的步行联系。

3.4.2 通过适当改造,实现对现有环境的整合利用

文化艺术中心段针对膜结构顶部过高情况,可通过加装吊顶增强空间的亲和感。凤屿路两侧为风格统一的骑楼建筑,具有天然的耐候通行条件。可通过对骑楼空间的装饰,配备休息座椅、导示系统等设施,营造出舒适的通行效果。其中局部敞露路段可通过外接相同风格的伪骑楼建筑(连廊),保证完整的通行空间。火车站段由于建筑形式、业态关系复杂,可根据建筑现有特征,通过加设挑檐、木质隔断墙等手法,形成较统一的半开敞步行空间。

为体现全天候特征,本项目涉及到的3座现有过街天桥都采用加装顶棚的处理形式,顶棚造型与全线通廊制式相同。

4 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对旅游城市的现实意义

4.1 体现旅游空间的实用性

4.1.1 内部资源的优化

现代化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存在“多点多线多面”的消费状况。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的旅游空间有机串联起来,形成散射状发展态势。

4.1.2 加强多维交通体系间的联系

优良的交通是城市旅游效率和品质的重要标志。打造多维度的全天候步行系统,能够加强通行空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系,满足各种气候、时段、人群的交通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4.2 加强旅游城市的市场拓展性

4.2.1 有助于明确城市价值定位

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水准是对旅游城市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完善的全天候步行交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城市形象与品牌的体现,可视为城市进步与文明的晴雨表。

4.2.2 项目延展、盘活人气

大力发展步行旅游交通,提供全天候条件,可以有效对冲目前城市道路拥堵、停车难等不利因素,凸显旅游项目的精细化,同时加强游人间的互动和体验感。一些缺乏人气的商业街区也可籍此重新焕发活力,形成主动性开发。

5 结 语

全天候步行系统是依托城市发展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是解决现代化交通、打造人性化旅游、加强人行集散的一种高效手段。对厦门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的讨论,总结经验和实施办法,可以向其他旅游城市提供宝贵的借鉴资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天候步行系统一定会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理念,为城市建设、旅游创造更大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魏晓云.厦门市步行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08,(6).

[2] 崔凤军.关于城市旅游规划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4,(11).

[3] 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全天候
复合式雷达全天候感知数字孪生系统
风云三号C星微波湿度计资料的全天候同化在江淮梅雨期降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构筑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预警信息网
基于图像处理的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全天候作业机器人感知优化设计
浅述全天候高速公路便携收费终端
24時間万全体制全天候安全走行
“天眼”神探高分三号可全天候待命
Omni United推出Radar Dimax 4 Season全天候轮胎
冬天车胎的选择:全天候轮胎
全天候遥感监测数据项目花落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