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2016-10-21 11:03李晨雪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兰亭序增殖王羲之

【摘要】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观与艺术观。现代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机械复制改变书法的审美意义,失去其文本媒介的原真性;传统文字书写方式隐退,书法艺术社会功能发生根本变化;数字化传播变革书法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发生结构性变化。这些均是书法艺术在现代传播中面临的困境。回首中国书法三千多年的发展,《兰亭序》这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

【关键词】兰亭序;王羲之;文化;增殖;传播;意象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不断演化至今,化字、形、线条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书法艺术经典,《兰亭序》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封闭性。千百年来,《兰亭序》由帝王推崇到百姓熟知,虽真本不存世却仍能保持“经典”地位,足以可见对经典的想象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艺术经典又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指的是随着传播技术、媒介条件等的发展,经典作品在传播中逐渐从面向精英到面向大众的转变,艺术创作不再是社会精英群体的专利,艺术鉴赏面向更广泛的受众。在《兰亭序》几千年的传播中,正是艺术经典的封闭性与开放性这一看似矛盾的组合,在政治话语、知识话语及民间话语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兰亭序》完成了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一、政治话语的官方传播

从《兰亭序》几千年的传播路径来看,政治话语——官方传播的推动力不可小觑。自唐太宗后,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对《兰亭序》传播的推动同样功不可没。可以说正是帝王的接受,即政治话语的官方传播,通过权威性、排他性的主导地位,决定了经典的单一化想象,从而建立起了《兰亭序》特殊的文化地位。所谓政治话语的官方传播,指的是包括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代宋太宗(赵炅)、宋仁宗(赵祯)、宋高宗(赵构)等,明代明仁宗(朱高炽),清代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在内的诸多封建君王对《兰亭序》的喜爱和推荐。这些帝王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带来无与伦比的文化效应。封建帝王所代表的官方传播拥有其他任何社会阶层成员难以具备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背景之下,政治话语的官方传播掌控着社会的文化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政治话语的官方传播对受众的影响趋向于单一化的想象,即政治话语的强制性、号召力,限定了人们观念的发散。因此从短期来看,政治话语对书法艺术作品传播的影响力显而易见。但是从长期来看,相比民间话语的丰富性,政治因素影响力的消退现象也更加明显,就如同我们现代很难体会到封建君主时代皇权的权威性,自然君王对《兰亭序》的喜爱对我们没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样。《兰亭序》的傳播在短期内通过权威认可,以一种单一化的想象迅速占据了社会主流意识。

二、知识话语的舆论场

知识话语,指的是文化资本优势的知识群体就社会现象、问题、事件发表的意见或看法。具体到《兰亭序》的传播中,指的是少数士大夫阶层在封建君王影响下对《兰亭序》的关注。作为古代集社会地位与文化身份为一体的知识精英,历代文人从专业化的角度对《兰亭序》做出无数评价与辩论,通过对《兰亭序》审美特征的关注,塑造了艺术探讨的舆论场。

自唐朝开始,关于《兰亭序》历史的著录及刻帖记载就已见诸文字。唐代最早对《兰亭序》进行评论的是何延之,他在《兰亭记》中写道:“(《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道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别体,就中“之”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百干本,无如袚褉所书之者”至宋代,随着《兰亭序》知名度的扩大,开始有了对《兰亭序》全面系统的学术研究。及至近代,由郭沫若、高二适等人发起的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讨论即著名的“兰亭论辩”,更是掀起了学术大讨论,其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众,涉及的问题之多,甚至上升至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争论的高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历代文人对《兰亭序》的褒扬、探讨、质疑等均为《兰亭序》书法艺术传播的物质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历代文人往往掌握着封建社会的文化资源,因其较高的社会地位使得其传播内容通常被认为代表理性的声音,同时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和交际圈,更容易对其他文人产生影响,并引导舆论走向,这非常有利于《兰亭序》声名的传播。因此,知识话语以其专业性、科学性、批判性,在传播过程中真正了实现《兰亭序》审美内涵的有效传播。

三、民间话语奠定经典地位

相比于政治话语的权威性、知识话语的专业性,民间话语在《兰亭序》书法艺术传播中作用更加多远。这里的民间话语,指的是古代社会民众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书法绝非仅限于“庙堂之上”,与名家大师、文人士族相比,铸刻工匠、失意文人、经生学士包括一些有一定知识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出身贫寒,身份卑微,但是在科举取士制度之下经过长年累月的书法实践,在书法艺术上占据定地位,成为民间书法的主体。

民间话语对《兰亭序》的传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众多兰亭故事对《兰亭序》传播的推动。在《兰亭序》长达几千年的传播中,与《兰亭序》相关的故事可以说数不胜数,至今在绍兴一带仍流传着关于《兰亭序》的传奇故事,并被整理成书。这些故事表现多样化,富有传奇色彩,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经历多次加工,有些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几乎出处难寻。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故事是《兰亭序》从精英接受到大众熟知的媒介,兰亭故事的生动性促使《兰亭序》走下“神坛”,以渐进的方式真正为大众接受,奠定经典地位。

二是古代书法市场的支持。不同于一般艺术作品的商业交换,书法作品的交换过程也是传播行为发生的过程。从书法创作到在市场上的展示,鉴赏者的评价、欣赏乃至最终的消费,这一书法交换的全过程亦是书法艺术传播的过程。至宋代,由于刊刻之风十分兴盛,《兰亭序》拓本大量涌现,使广大的文人士大夫,甚至一些普通老百姓也能得到拓本。不同于文人氏族,普通老百姓能够得到拓本,足以说明书法市场在当时的兴盛。因此,书法市场的存在使得《兰亭序》作为商品参与到社会物质财富的流通,是其传播的重要媒介。

四、结语

《兰亭序》的成功让我们见证了艺术传播的魅力,作为中国艺术作品传播的经典之作,《兰亭序》丰富的图像系统演示了多种风格类型与艺术趣味。兰亭故事的丰富性、传播主客体间的对话、《兰亭序》带给受众的想象空间等对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传播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兰亭序》这样的经历1600年经典作品正为我们指明了一些艺术传播的真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受众需求更加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众化的书法艺术让书法具有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也让书法伴随现代艺术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 鸣. 艺术传播原理[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23.

[2] 陈忠康. 经典的复制与传播——以《兰亭序》版本为中心的考察[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05.

[3] [汉]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4] 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 宋焕起. 书法艺术审美论[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李晨雪(1989—),女,汉族,青岛科技大学美术史论与批评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兰亭序增殖王羲之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你会背《兰亭序》吗?
‘金凯特’杏的组织培养与快繁
普伐他汀对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影响及其协同吉西他滨的抑瘤作用
雷帕霉素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
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