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秦国农耕发展

2016-10-21 15:32王韶华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秦国水利技术

【摘要】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支撑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是经济建设,其中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其农业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秦的社会状况,以及秦汉早期农耕的概况,本文简要从强秦统一前农耕技術的提高和兴修水利来概述。

【关键词】秦国;农业;技术;水利

一、耕作技术的提高

春秋、战国之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这是农耕经济的一次重大转变,木器、骨器、青铜器农具转化为铁农具促使更多的山林得到开垦,有限的人力和牛耕的结合使生产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些都有利于当时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秦人先祖善服鸟兽,夏商周三代因善事畜牧而得以重用。后于周时,参与东方反叛遭到周公镇压,部分先祖西迁至渭水一带,后经几代人的时间,从周人那里学习到耕作技术,开始从事农业的生产。《国语·齐语》有云:“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试诸壤土。”美金是青铜,恶金是铁,可见铁农具已经运用到生产当中。在陕西秦始皇陵附近遗址及其陪葬坑,风翔雍城遗址等地文物出土,发现的农具质料可分为石器,青铜器和铁器,在这中以铁农具为多,且种类齐全基本上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春秋中期铁器主要应用于兵器到春秋晚期铁材料拓展到农具,从秦公大墓出土的十余件铁农具可以看出,秦国的生产工具已经渐渐以铁制为主。当时的秦农具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先进,根据劳作对象硬度的不同将铁制农具分为铸制和锻制两类,如铁桦等大部是铸制,而铁镰则是锻制,以更适应于农业耕作的需要。秦民的学习与改进也是逐渐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代表性的是铁铧,铁铧的形制大体分为两类。在今郑家庄秦代石料场遗址,考古发现了一种铧体其行呈弧形筒状,其尖部呈双面三角形;另一种呈“V”字型出土于秦始皇陵园内,同时其中间正面加铸脊形棱这样更锋利犁铧更容易以深耕翻土,适应对生产的需要。而牛耕,战国的时候秦国已经普遍的推广“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于其上,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秦国发动战争动辄数十万或百万,这么多士兵从事战争,如果后方没有牛耕的运用,可见很难做好后勤保障的工作。正是由于铁农具的广泛应用和牛耕的推广才使得秦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有了《秦律仓律》中粮食有十万石、万石一积的记载。

二、水利工程的建设

秦国农业的产物之所以能支撑的了吞并六国的战事,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推行的各种政策的影响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水利的兴修以便于在天灾时候耕作不至于受到更大的损失。秦国的两大农业基地关中和蜀中,都兴建有大型的水利设施。

蜀地农业发展较早,至商周时期已经形成稻作农业,到蜀地开明氏时期,灌溉农业开始出现。公元前316年,司马错领秦王命灭蜀,此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兴建。秦并巴蜀后,即在巴蜀地区开始推行商鞅法令,以耕战为务的国策,在蜀地推行发展农耕的措施。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废蜀候,设立蜀郡,任命李冰为郡守,此后,秦又多次移民蜀中“秦之迁人皆居蜀”“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民的迁入改变了当地的民俗以及语言风俗,同时也带去了秦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为蜀地的建设提供了条件。李冰在担任蜀守期间,其最大的功绩就是修建都江堰。“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可见都江堰除了航运的功能外,其修建的另一个目的是农业灌溉。据史料记载都江堰“灌溉三郡,又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从这可见其灌溉的面积几乎在整个成都平原,给农业的耕作带来充沛的水源,并且出去航运和灌溉还有防洪的作用,“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有曰:“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天下谓之天府也。”因此蜀中有“天府”的美誉,表现出蜀中成都的富饶。秦朝虽然短暂,但是蜀地统治长达百年的时间,秦的移民与水利的修建,不仅仅使蜀地得到开发而且成为其统一六国的战略支柱所在。在百年的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得以融合,这些都对蜀中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强秦有两大水利工程,与蜀地的都江堰齐名的是关中的郑国渠。秦人早居于关中,作为秦国对外征战的基地,秦人为囤积军需,很重视关中之地水利的兴建,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战国时期,韩国是秦国的近邻,也是七国中国力最为孱弱的诸侯国。秦王政即位之后,韩桓王为了自保派遣郑国作为间谍来到秦国,让其游说秦始皇修建一条横穿泾水和洛水的大型渠道,这样一来秦国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没有更多的力量对弱韩进行攻伐。本欲发展水利的秦国,经过商议最终采纳了郑国的这一建议,并征集大量物资,由郑国主持、兴建了这一工程。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东注入洛水,长达300余里。泾、洛、渭之间构成自流的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得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保证关中地区农耕用水可以大体无忧。据《史记·河渠书》载:“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教以溉田……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日郑国渠。”关中的富足,给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农业的兴盛,经济的发展,促使弱秦逐步的自强以图霸天下。

秦国在统一的进程中,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转型与进步,最终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不论是秦国时期的经济方针还是秦朝建立后“令黔首自实田”、统货币等都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口与土地是农业经济的基本资料,技术与水利是农业经济的关键因素。农业作为封建经济的命脉,对秦乃至当时列国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重农思想也被后世封建王朝所延续。

【参考文献】

[1] 国语·齐语[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 战国策·赵策[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 [汉]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4] [晋]常 璩, 撰. 任乃强, 注. 华阳国志校图补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 [汉]司马迁. 史记·河渠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王韶华(1991—),男,河南洛阳人,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秦国水利技术
向水而生
五张羊皮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瞒天过海
鸡口牛后的故事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切实保护水利遗产法律须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