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对中等城市高校学生影响调查

2016-10-21 14:29李治淼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团队协同创新

李治淼

【摘要】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社交网络的常量化,使得高校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非接触性社交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社交、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对手机使用情况展开了调查,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接触性社团活动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 团队 CAS理论 协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人的第一属性是社会性,社交网络具有越来越丰富的手段和工具,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社交网络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上,满足人的交流需求,甚至替代了传统社交方式,使得“非接触型”的社交方式日渐呈现出主导甚至碾压的趋势。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手机的使用情况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广大社会的关注。目前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性的调查中[1,2],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切入,对大城市的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措施[3,4]。本文对中等城市高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四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累计发放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09份,回收率为90.8%。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拥有情况、手机使用方式,继而调查了手机在上课、聚会等活动时的使用情况,最后调查了使用手机后对生活作息时间的影响。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2.1 手机拥有情况

智能机占有市场绝大多数份额,价格也是大幅度下调,人们已跨入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根据调查结果,高校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为99.04%,对其他手机的拥有率为0.06%。在手机使用中,52%的学生认为大多数时间需要手机在身边,22%的学生认为少数时间手机需要在身边,23%的学生认为手机随时随地需要在身边,而仅有3%的学生认为手机可以不在身边,平时生活可以不需要手机。带手机的原因,68.6%的同学认为需要接电话、接短信和接受网上好友等通知,26.4%的同学认为需要玩游戏上网等消遣,有5%的同学手机在身边仅仅是为了看时间。可见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但完成了全面普及,并且需要放在身边并作为社交工具来使用的。

2.2手机使用情况

调查中发现,手机作为沟通联系交往的媒介,是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依赖。例如,与朋友的交流中,使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沟通的多达51%,短信、电话占30%,也就是说高达81%的交流、沟通、对话是通过手机完成的,面对面交流的只占19%,不足统计人群的两成。认识新朋友的方式中,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方式认识的达37%,团体活动、朋友介绍分别为30%、33%,可见手机在联系与交友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社交软件的快捷、新鲜的特点让高校学生交友与联系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

在日常行为中,同学聚会时高达73%的人会选择低头玩手机,即使面对面也依然在用手机进行交流,即“近在眼前”等同于“远在天边”,造成“人世间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低头看手机”的现象。而在走路、吃饭时,也依然有近一半的人会选择发微信、看视频、看小说等等。

高校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课堂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只有不足40%的学生坚持认真听讲,46%的同学是由着性子或兴趣,还有近18%的人基本不听讲,而是选择玩手机或睡觉。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大班教学,由于人数多而变得较难掌控学生的行为。可以看到,接近一半的同学对讲课内容是保持距离的观望态度,这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的要求。

2.3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时间的影响

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很多人感觉时间不够用了。这里包括工作学习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和与人们交往的时间。我们调查了手机花费人们时间的方式,和具体每天花费多少时间使用手机和用手机做了什么,拥有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作息方面的改变。

调查显示48%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35%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0-40分钟之间,17%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40分钟以上,这说明多数本科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为零散时间,例如下课时间、午休时间、饭后时间等。而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多数在一小时以上,说明本科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较多。使用较频繁,对手机的关注度也很高。经调查有26%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在使用手机时能够把握住时间,其余同学则觉得当自己拿起手机那一刻起就会被手机的内容所吸引,除非自己感到疲倦否则很难下决心放下手机。

三、结论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时间均被碎片化,许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刷微博、微信、QQ等,進而导致大学生集中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下降,进而产生交流的负面心理。一方面,学生应提高自控能力、多开展接触型社交,另一方面,老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来吸引、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引导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网络社交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仅仅是一部分,语气、情感、态度、肢体语言等占据更主要的地位。作为传统接触型社交的补充,网络社交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应该合理的使用而不是拒绝社交网络技术与工具,这将为高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婷婷,苏菲.在杭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16,31(1):36-40

[2]付桂芳,李歆瑶,徐柱焜,韦宪军.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5-66,68

[3]王心亮.手机依赖性的具体表现与解除依赖对策分析——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J].亚太教育,2016,(2):219

[4]薛宪方,王洋凯,高宁,韩亚群,任灵洁.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90-94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HLJ-2014029)的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团队协同创新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