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高师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6-10-21 14:29龙盼盼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舞蹈教学因材施教

龙盼盼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高等师范中的舞蹈教育作为普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用日益重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思想。在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不同高师舞蹈教育的差异性,并分析总结针对各种差异性“因材施教”的方法。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师教育;舞蹈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因其在社会舞蹈领域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在校教育课程,其对于学生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师资水平、生源素质等因素,高师舞蹈教育呈现出差异性。高师院校不等同于专业艺术院校,我们在吸收学习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应该遵循自身规律,开展具有普高特色的舞蹈教学。因此,在探讨如何促进我国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时,应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国情、地区区情、学生实际,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当代高师院校的舞蹈知识与技能,使我们的高师舞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一、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在各大高等师范学校中,舞蹈教育存在差异,如人才培养类型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有差异,学生的特点也各有不同,不能运用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舞蹈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1、高师舞蹈专业现状

从目前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看,高师舞蹈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大致分为两类:表演型人才和教育型人才。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舞蹈学专业要更加偏重于舞蹈理论的普及与教育,培养方向也更侧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际上,由于国内舞蹈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专业理论师资相对缺乏,真正科学设置课程的师范院校并不多,所开设的舞蹈专业大多都偏向表演方向。另外,大部分高师舞蹈专业的老师都是来自于专业舞蹈院校,教學中带有重实践能力、轻理论学习的教育思想,造成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对于理论课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专业课程设置上看,高师院校开设的舞蹈专业课程有: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创、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练、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欣赏、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基础乐理等等,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高师院校大多采用的也是专业类院校的开课模式,理论课的比重明显低于实践课,实际课时的分配更是严重失衡。由于专业课程缺乏理论支撑,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专业舞蹈人才不利,高师院校的舞蹈学生相对专业院校的学生舞蹈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且年龄偏大,这类学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可塑性会相对较低,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中,也许长时间训练也无法达到好的效果。显然,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并不太适合高师院校的学生,相对于专业院校学生,高师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却恰恰忽视了高师学生的长处,对他们基础能力进行大量填鸭式训练,容易让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学生“混日子”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发展,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2.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中西化差异

美国纽约大学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第一,舞蹈理论课程包括:美国舞蹈史、舞蹈记法、舞蹈的历史发展、舞蹈伴奏法、老年人舞蹈、高等教育舞蹈、创造性节奏动作教学、运动/形态动作分析1、运动/形态动作分析2、意识运动学、舞蹈治疗技术、舞蹈人类学介绍等;第二,舞蹈技能技巧课程学习:民族舞蹈、非洲舞蹈、舞蹈组合、舞蹈作品、邓肯教学法入门、音乐剧舞蹈动作设计;第三,创作实践课程:音乐剧舞蹈设计、舞台实践、舞蹈表演、剧目排练、特殊儿童舞蹈、舞蹈室工作、舞蹈研究班等。从美国纽约大学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相对平衡。据调查,我国只有少许高师院校开设了民间舞蹈文化、芭蕾舞教学法、古典舞教学法之类的课程,几乎没有学校开设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学、舞蹈文献学等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只能沉溺于繁重的技艺训练中。这种教学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多向天资,也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导致了人才的单一化和片面化。同时,舞蹈教学忽视了舞蹈艺术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把许多学生束缚在了身体方位、基本手位、脚位、把上把下等基本动作训练中,甚至在编创舞蹈时,并不懂得舞蹈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生活、文化阅历的积累沉淀,但是高师舞蹈课程设置中大多都存在着创作与实践课时少的问题。纽约大学的创作课共有1260学时,占总课时的46.89%,而以我国某师范学院为例,在该校舞蹈相关课程里,编创记法、舞蹈实践与剧目课只占总课时的13.6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舞蹈百花园中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如我们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铜鼓舞;广东地区的岭南舞;福建的梨园戏、东北地区的秧歌等等,都是我国宝贵的舞蹈特色资源,但地方高师院校并没进行地区特色舞蹈文化的建设。

3. 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据了解,每年普通高校招收舞蹈专业学生的水平都参差不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各地艺术学校选拔上来的舞蹈专业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比较长,受到过多年的系统化训练和学习,在技能技巧、肌肉能力、软开度能力和身体感受韵律等方面的都有一定的基础,能完成比较多的技能技巧,有比较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第二类是通过普通高考的艺术类学生,每年占舞蹈专业学生总数的85%以上,大多都只是在考试前期接受过短期的针对性训练或是突击训练,这类学生一般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好,对于舞蹈专业知识仅有初步的了解,所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一个舞蹈剧目或组合。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也是导致普通高校舞蹈教师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学生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看,学生舞蹈基础、身体条件与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对实际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同一个班的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太大,常常会导致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中产生差异较大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因此班里基础好的同学感觉“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同学感觉“学不会”。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学生的文化程度差异对舞蹈理论和公共基础课程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如在公共课程中文史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去掌握和领悟,而相当一部分舞蹈专业的学生高中课程基础薄弱,大学的文史课程对他们来说如同空中阁楼,根本无从下手。舞蹈理论课程一大部分要与实践相结合,而接触舞蹈较晚的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老师没有给予基础较差的同学足够关注,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于公共课程与舞蹈理论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学生长期逃课的现象。

从学生的兴趣特点看,有的学生是为了兴趣而学习舞蹈,自身条件非常不错,对舞蹈的热情非常主动;而另一些学生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历而学习舞蹈,这类学生因为学习舞蹈兴趣比较少,自身条件不佳,半路出家,没有基础。第一类学生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强,能够主动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安排学习计划,长此以往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第二类学生往往为普高毕业生,由于自身学习舞蹈兴趣不浓和主观学习意愿不强,这类学生虽然比较听话,但是主动性差,他们不能够自己计划学习内容和时间,需要教师时常进行帮助和督促。

二、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实践途径

1. 针对高師院校的专业现状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的专业现状,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应有别于专业院校“高、精、尖”的专业舞蹈艺术人才职业教育模式,应更加注重对舞蹈教育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教育类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教育能力、鉴赏能力和参与能力,从而很好的满足我国素质教育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各个院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因材施教,真正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如今社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是每个舞蹈专业的学生都会成为演员。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进行单一化的人才培养,而是针对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优势有目的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需锻炼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多多提供实践的机会。最后,要根据如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舞蹈编创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各大小型的舞蹈汇演和比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演出经验,又使得学生更多的参与舞蹈排练,提高他们编创舞蹈的能力。现如今社会对于文艺娱乐活动更加重视,对于舞蹈编导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尽早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学习,开拓学生艺术思维,挖掘学生艺术潜力。

2.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舞蹈专业较好、文化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舞蹈方面的学习予以适当鼓励,调控学生心态,防止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要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舞蹈的训练中有更快的进步和突破。对于专业较弱的学生,教师要从基础的教学入手,着重对学生舞蹈基本能力方面进行训练。舞蹈教师应当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的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成绩的不断提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针对学生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的差异,舞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选择训练的内容,适度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我们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因训练课难度过大容易出现难以掌握甚至受伤的现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产生训练抵制情绪等,导致训练课效率低或停训。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和接受训练内容。倘若学生在训练中强拉硬搬、急于求成,出现伤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严重的还会出现终身创伤。

任何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智能领域。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去发现其特长,他们的特点就都会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和发展学生的强项。有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力,有的学生基本功扎实,有的学生善于技巧,等等,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她并非擅长所有形式的舞蹈,但她却凭借一支《雀之灵》誉满中华,她用身体将灵动、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在诠释整个舞蹈的过程中让自己享受其中,游刃有余,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在杨丽萍转战幕后工作中,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其中就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小彩旗。她抓住了小彩旗的优势——具有出色的旋转能力,着重培养她的灵动性,将其天赋发挥到极致,于是有了春晚“4小时不停旋转”的奇迹。杨丽萍曾说过,她想挖掘的舞者不一定是全面的人才,而是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人,即使舞者本身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也希望能将其某种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充分借鉴成功舞者的经验,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与学生鼓励,不要让他们纠结痛苦于自身的不足,要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的看待自身特点,寻找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如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及时的发现人才,更好的培养人才。

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特点,更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领域。在舞蹈实践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成为舞蹈教学中教师容易非常容易的方面。普通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态度和思想水平都不一样,这些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经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一个非常准确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像琴师弹琴一样,拨动学生心灵、兴奋、安慰、鼓励、刺激,激发学生的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各种有效的心理摸索,使他们内心受到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着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的舞蹈水平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停留在受教育对象表面的较多,深入到心灵不够,舞蹈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学生外在形体的动作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走向。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要深入到学生的心里领域,通过各种心理摸索,激发学生共鸣使他们感受启迪,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高质量的教学。

3.针对舞蹈教育体制缺陷

据了解,大多数的高师院校舞蹈教学中,基本上没有适合本校学生现有水平的舞蹈教材。很多舞蹈教学中,都是教授各类师范中的舞蹈教师到诸如北京舞蹈学院等舞蹈名校进修时所学知识。一方面,优秀的舞蹈知识得到了极好的普及,但我们也要看到,地方高校在吸收消化过程中的差异。高等师范舞蹈专业很难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有权威的能在全国各高校推广的舞蹈教材。教材的缺失使得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局面略显混乱,更有甚者,所有教学内容只能凭老师的喜好。针对这一情况,师范院校应加强理论课建设。首先,师范院校普通高中毕业生是生源的主流,他们舞蹈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制订相对基础并权威的舞蹈专业教材;其次,在基础教材之外,还应拓展地编修一些具有地域性特色和学校自身特色的舞蹈文化教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除了开设基础舞蹈课程外,还增设了湖南地域性少数民族舞蹈课,其中便有湘西著名的“摆手舞”。同时,实践课程环节改革也非常重要,师范院校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教授自己擅长的舞种互相交流舞蹈学习和教学经验,例如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教授自己本民族的舞蹈,以此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总结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知识结构发展改变,人们在智能、审美以及精神上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普通舞蹈高校的四年学习深造才能够真正掌握舞蹈的一系列的专业应用知识,学生在毕业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和顺利的走向就业道路。所以,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应当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上不断的建设和探索,逐步去完善新型高校舞蹈教育学科体系,完善舞蹈专业教育的课程机制建设。为培养出高水平、高智慧、多元化发展型和专业应用型的舞蹈人才做出科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浅谈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甘肃教育,2007(3).

[2]毛荣.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教育探索,2009(3).

[3]胡明,俞学明.当代高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问題探析[M].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4]包晓琼.简论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5]谢春.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11年

[6]张弛.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7]廖丽丹 . 中等师范舞蹈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音乐教育学(音乐时空).2015年

猜你喜欢
舞蹈教学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戏剧传播方式
浅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
民办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舞蹈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卷首语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