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2016-10-21 22:34吴方江争红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本科生

吴方 江争红

【摘要】《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本科生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面临一些困境,提出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国际经济学;本科生

1. 引言

《国际经济学》是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学类本科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间资本、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在内容体系上,包括微观的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和宏观的国际金融理论部分。

本文针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有关特点和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提出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本科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以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困境

目前,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教学困境:

2.1 课程定位的困境

《国际经济学》课程一般作为经濟学类专业本科生的高年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低年级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存在重叠部分。同样是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探讨,高年级课程与低年级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应有所区分,譬如在理论研究的深度方面,应有中级与初级的区别。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往往难以把握理论讲解的深浅:浅了,易造成对学生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深了,易难以被本科生理解、掌握。

2.2 学习兴趣的困境

《国际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的高年级课程,往往偏重纯理论教学。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的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和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进行推导,并对相关政策展开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易感觉枯燥,并产生畏难心理。

2.3 能力培养的困境

《国际经济学》课程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然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且多为大班上课。在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率普遍偏低。纯理论的学习往往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教育部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1条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应该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性学习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引入研究性学习,并非是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的作用,而是要把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相较于接受性学习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点

4.1 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拘泥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纯理论分析,而应同时关注国际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产生的新问题,积极探讨国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特别是要将西方经济理论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应注重加强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贯通。

同时,应将教学内容与授课教师的科研活动相结合,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可展开讨论,把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前沿和趋势引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当然,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授课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4.2 改善教学方法

首先,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除纯理论分析的讲授外,应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和能动性。

其次,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组内、组间的案例讨论;在课后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中,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式学习。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参与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等方式开展研究,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考虑到《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的紧密联系,上述学习小组的建立可以从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低年级阶段开始,合作式学习可以贯穿于整个本科生学习阶段。当然,这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课程授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更好地引导这种跨学期、跨课程的学习小组的建立与实施。

4.3 提升教学能力

一方面,可以鼓励授课教师通过外出访学、攻读博士、短期培训和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等方式,更好地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前沿和趋势,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与《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和相关课程群的建设相挂钩。

5. 小结

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授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的引入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要发生转变,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革新。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将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研究性学习必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并不断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2005.

[2]刘月秀,刘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110-113.

[3]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层次性体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05-108.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2014jyxm073)。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本不该成新闻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