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中辅导员的角色

2016-10-21 22:34郑艳平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角色高校辅导员

郑艳平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非常迅速,基于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研究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核心角色定位,是时代的要求,对维护高校校园稳定,创建健康有序高校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高校辅导员 角色

新时期,智能化电脑革命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的革命,促使社会生产、生活、学习的“互联网+”化,人们以微博、论坛、微信等方式让“人人记者”成为潮流。激情澎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校园内或社会上的“热点”、“焦点”等问题表现出的倾向性观点、言论日渐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众多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参与社会热点以及各类教育热点的讨论,传统的舆论和媒体掌控方式在新媒体迅猛崛起的形势下近乎崩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辅导员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同窗相残、强迫实习打工、校长组织卖淫、科研经费贪污等,新媒体消极舆情的传播不仅让部分高校负面事件成为焦点,而且还有极大可能导致爆发不测社会事件,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基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此种状况,研究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角色,是时代的要求,对维护高校校园稳定,创建健康有序高校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状况

用户阅读兴趣变了:年轻用户的喜好正在重塑媒体的表达;

用户消费场景变了:晚间场景成为媒体争夺的“黄金时段”;

内容生产方式变了:内容分发渠道重塑,小微生产团队崛起;

内容服务方式变了:基于社交平台的内容传播和服务引发更紧密的互动……

媒体至此迎来了一场全产业链的变革,我们将其定义为一个全新的“众媒时代”。

高校青年学生知识层次高、求知欲望盛、猎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切合青年大学生需要的网络信息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也有特定知识层次、特定年龄阶段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校园问题;技术创新而出的各种网络工具使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广泛而容易。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状况不容小觑:

1.1校园网络谣言成为振荡、危害校园安全的因素

传播是网络的核心,广泛的网络信息汹潮潜涌,色情、迷信、暴力等信息随时涌现,网络信息内容泥沙俱呈、异常丰繁,少部分高校学生会沉溺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看色情影视等活动。触屏即现,庞杂、浩繁的信息让学生难辨真伪,如果学生自制力稍弱、鉴别力稍差和外在约束稍逊,容易沉溺网络不能自拔,迷失自我,给谣言、危言、耸论提供了生存和传播的环境。一些校园网络谣言混淆视听,具有强大的贬毁力,损毁学校形象,败坏师生名誉,破坏校园和谐环境等,直接损害了学校公信力和校园公共秩序。

1.2校园网络有被利用的危险

高校青年学生,涉世尚浅,心智尚处成长期,难以冷静思考,乏理性分析,猎奇性强决定了既是网络利用率泛高的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不可或缺的活跃力量和重要影响对象。境内外分裂国家、破坏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在网络上以各种“靓丽”、“成功”、“高智”者等伪装身份出现,瞄盯大学生群体,雇用网络“推手”和“水军”,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敏感新闻进行恶意炒作,煽动学生的情绪,网络诱导、影响学生思想,威胁高校网络舆情和谐环境及安全。

1.3校园网络情色化倾向

受商业利益驱使,国内外一些商业社团、媒介在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过程中,唯经济利益是图,沦丧社会责任感,甚至“明目胀胆”地做起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勾当,传播网络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如2014年,深圳市政府查处的快播科技有限公司违法传播各种形式的色情信息,其快播播放器在高校校园中流传甚广,败坏了校园风气和社会风气,毒害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角色

校园网络的突起和崛势发展,促使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互联网+”化已经对传统的以说服教育为主的辅导员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在高校网络舆情中作为特殊的角色辅导员,需以新视野和新境界面对迅速崛起的网络校园,研究熟悉网络,学会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方法,了解学生心声、建议、意见,在校园网络舆情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对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核心角色的集中体现。

2.1良好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营造者

1952年国家在高校设置政治辅导员岗位,辅导员开始担当青年大学生“政治领路人”的角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转向“思想政治教育”至今,意味着辅导员一直以来都是舆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

伴随着“互联网+”化崛起、出现的缺场交往、经验传递和网络认同等簇新的社会现象,既使高校校园网络生活充满乐观正面期待,也将出现当前无法想象的新事物,遇到当前“搔脑”理解的鲜现象。因此,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高校辅导员,应该警惕预防“互联网+”化带来的风险。

高校辅导员在校园网络宣传上,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主动地发布信息,主导舆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首先、正面针对性地宣传党和政府、学校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保持正常的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舆论氛围;其次、引导学生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正常关注,对曲解的事实、偏激的言论进行循循善诱的澄清,疏导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的合理诉求;扩大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从根源上减少网络舆情失控,保障校园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2.2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者

交互开放的校园网络中,普通大学生会无所适从一些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此时,有见解、条理清晰、代表性的言論能影响甚至左右青年学生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舆论方向。高校辅导员积极介入校园论坛,学生聚集的版块、Q群、微信圈等,培养“舆论领袖”,以强烈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引领“舆论领袖”,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强调正面主流言论,并放在网络突出位置,进而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成为校园网络世界中的真正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

2.3校园互动网络平台的积极参与者

校园网络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扩展和延伸了校园师生的现实交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空间和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抢占校网络平台,保持网络思想性和知识性,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畅通学生访求渠道和网络舆论通道;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设置线上和线下的“学生热线”专栏,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积极回应,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一些特殊敏感期:教学改革新举措、学生管理新规定、提高食堂饭菜价格、宿舍收费标准调整等,通过集中解释,详细解释新政策的内容和实施的意义,建立与学生的良好舆论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积极性,减少与学校之间的摩擦,消除彼此间的误会,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和谐共处;及时接收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资讯,提供舆情引导参考等成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承担的角色。

2.4校园網络舆情素养提高的教育者

校园网络舆情素养的培养、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尽管舆情处理方法和技巧可以临时应对突如其来的负面舆情,但提高校园网络舆情素养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当中是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保障。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媒人”,“沟通的品质决定了工作、生活的品质”,不仅要以“朋友”的身份承担“上传下达”联络人的角色,还要承担“教育者”的角色。首先,辅导员以丰富多彩的网络话题讨论,吸引学生在校园网络中寻找学习材料,降低学生对网络负面舆情信息的关注度;其次,发挥教育优势,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增强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网络舆情的稳定性;再次、引导学生在熟练运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合理的网络意见表达方式,教育、警醒学生注意自己在校园网络中的言行,警惕校外社会人员匿名传播虚假消息和不良舆情,避免不必要的舆情危机。让爱国敬党、法制纪律、文明习惯、诚实守信,逐渐内化成大学生自觉的思想和行为。

“互联网+”化下,“众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高度繁荣,高校网络面临着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舆情信息,辅导员急需时刻关注社会与教育变革,将自身主动地置身于一场变革的洪流中,“洞察自己”,把握变化,洞察先机,用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有创见的解除风险舆情,敏锐的舆情觉悟,通过对校园网络的有效管理,提升辅导员自身网络工作技能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地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去分析、研究新情况,占领校园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为和谐校园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50-52

[2]李昌祖.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09)

[3]曾润喜.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4]马淩峰.基于高校网络舆情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邬江 谷泉.网民何以成为网络暴民[J].网络传播,2006(10)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角色高校辅导员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