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结 避免误解

2016-10-21 01:35陈华芳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陈华芳

【摘要】本文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误会为契机,通过对生活中突发的典型事件进行情景互动演练辨析,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沟通方式,涵养更加相互包容的胸怀

【关键词】心结 误解 交往方式 情景互动

“TNK跑楼上去了!”“TNK跑楼上去了!”“TNK跑楼上去了!”刚从课题会议桌上下来的我,还没走完4个班级前的走道,还来不及推开办公室的门小憩一会儿,一连串的“捷报”传来。男孩儿声,女孩儿声,一个人独喊的,两个人齐叫的,迎面跑过来的,背后追着来的,此起彼伏。虽然心里知道,这个“TNK”是天天要搞点儿故事的,是个十足的“事精”,可是这么连串地“敲击”我薄薄的耳膜,捶打我心里的小鼓,还真是让人不得不擦亮眼睛,洗净耳朵,整理心房,好好弄个究竟。TNK,任性得很,经常因为没能满足的一件小事闹别扭,甚至几次不肯进教室上课。生怕他这会子又会出什么让人咂舌的岔子。

七嘴八舌,你言我语,我静下心来,细细地对我班的这些孩子“察言观色”一番,后来同办公室的老师也说TNK包括刚才上室外课时,有几次来找我,像是来告谁的状的。事情的大概我掌握了:室外课上一群同学和TNK玩的时候,把他弄疼了,但是他们已经道歉过了,问题应该不大。体育课后的课间,YD把TNK给踹了,TNK觉得很委屈,所以到处找我来告状。

接下来的一节课是品德与生活课,上课铃声响起来了,TNK还没进教室,正担心他这会是不是又会闹别扭,犯倔劲,不进教室上课呢,眼保健操铃声响起的时候,他摸索到教室门口,一脸的委屈,再不见他平时惯有的皮皮的笑容了。

正好,生活即教育,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更加生动,更加对身临其境的人有说服力,更有利于身处情境的孩子学会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心下计议已定,就让这节课紧扣生活的主题吧。

第一步,我首先得了解真相。我轻轻走到门口,牵着他的小手,把他接了进来。我一边看着他似乎泛着泪光的委屈的大眼睛,边看全班同学,说:“TNK,听说你找我,有什么事?你为什么一脸的不高兴啊?”

全班同学急着插嘴的当儿,我使劲暗示他们别说,让他自己说。他撅着嘴,一脸委屈地说:“余,YD打我。”

“你为什么要打他,YD?”我严肃地看着YD问到。

“是他先打我的!”YD急了,“明明是他先打的我,还赖我打他。”

原来,TNK本意并非要打YD,只是想跟YD打招呼,跟他说快上课了,因为使的力道太大,拍得YD觉得疼,让YD认为TNK是在打自己,所以才“回敬”了后面窜过来的他一脚。终于,这一脚让TNK觉得很受伤,所以,有了TNK带着哭样儿遍寻老师告知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历届学生,周边班级,如果静下心来好好与有些“小故事”的孩子们谈谈心,是不胜枚举的。但是,我想,作为一名做了多年班主任的老师而言,如果就因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普遍存在的,就认同它的存在,无视它的存在对孩子们的成长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是万万不应该的。

今天,既然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课之前,发生了这样一件典型的事情,那么“热吹噗烫”“趁热打铁”,来个“借题发挥”,让大家都能以此为鉴,从中学习更好的同学间交往的方式。

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发生?YD“误读”了TNK的行为目的,那么YD为什么会发生“误读”呢?因为TNK在与YD沟通的过程中采用的行为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的心理行为观念的可塑性是不容置疑的,正是需要师长扶着手,带着路,向前走的时候。

怎样让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呢?怎么让孩子学会更好的解决类似事情的方法呢?怎么样做,才能促进孩子们积极有效地沟通,让孩子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和生活呢?

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生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的还深深地烙刻着幼儿园模式。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他们喜欢生动形象的表述,他们对于纯粹的“大人”式的语重心长的关爱不是很“感冒”,他们更喜欢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可以通过间接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认识,吸取经验教训,从而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倾向和行为方式取向。所以“演演议议”的方式,很快成为我达成教育目的的最优选项。

在大家的关注下,共同参与下,在班级里开展一次积极的“情景互动”。我请来两位当事人YD和TNK作为这次情景互动的主角走上讲台。

在情景的设置上,我就必须让孩子们了解这一点。

情景一:

TNK窜到YD的身后,重重地拍在YD的右肩上。YD顺势一抬脚,就踹到了TNK的肚子上。

采访YD:YD,当TNK拍到你的肩膀时,你有什么感受?

YD:我觉得右肩又算又疼,很生气。心想是什么人在背后暗算我。

采访在场同学:你们看了他们表演的“情景重现”,当看到TNK拍YD肩膀时,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在场同学:我觉得TNK使的劲儿太大了,感觉不像是打招呼,更像在打人。

很多同学纷纷附和。

采访TNK:你在YD的身后拍他的肩膀,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TNK:我觉得快上课了,想提醒他一下,想叫他和我一起回教室的。

老师对TNK:听了YD和同学们的感受,你有什么想法?

TNK:我觉得可能拍得太重了。

老师对全体同学: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才能避免同学之间发生类似的不愉快的事情?

同学們在情景的激荡下,触动了他们平时生活的敏感点,思想如火花般绽放,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跟同学打招呼时不能拍得太重,不然别人会误会你打人的;有的说:打招呼不一定要碰到同学的,可以张开嘴巴叫的;有的说:你在后面拍人家,人家当然不高兴,可以走到同学面前打招呼;还有的说:也不要像YD那样一下子就还手,可以先转身看清是谁,问他干什么,问清楚了再说……

既然我们现场就收获了这么多的与同学交往的好方法,何不再来演练一番加深印象呢?

情景二:

TNK轻轻拍拍YD的肩头,YD转身笑眯眯地说:“什么事儿?”TNK也开心地笑了。

同学们纷纷演练开了。笑声掌声顿时充斥了教室的角角落落。

由于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并不为很多人所明确感知。TNK的重重一拍,对于TNK来说仅仅是他友好地与YD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而YD并不理解TNK的想法;YD的肩头受到重重一拍,他直觉的反应就是,有人在后面侵犯他,他生气了,要回击一下,YD的生气,他的直觉想法也并不为TNK所理解。虽然两个人是同班同学,每天一起玩的时间也很多,彼此有时可能无话不谈,但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突然发生的事情里,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信息并不互通,彼此之间掌握的行为解读信息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正是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之间没有了沟通和理解,才会发生这样令双方都不愉快的事情。

通过对生活中突发的典型事件演练辨析,同学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沟通方式,涵养更加相互包容的心胸,这样周围的人才会快乐,自己才会快乐,生活才更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