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探究

2016-10-21 01:35潘艳娟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潘艳娟

【摘要】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我们学校提出的“五步两型”,即“目标导航、情景自学、合作交流、展示激学、反馈提升”。对课堂模式进行了修改。开始课改时出现些错误,反思后现在的初步教学模式,无论怎样改,以学生的参与度高,掌握情况良好的课堂就是优秀课的堂。

【关键词】“五步两型”,开始时,反思后,换一个套路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十余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向。

结合我们学校提出的“五步两型”,五步,即第一步:目标导航——雏鹰待哺; 第二步:情境自学——雏鹰清声;第三步:合作互学——群鹰和鸣; 第四步:展示激学——鹰击长空;第五步:反馈提升——鹰翔九天。两型即:自学—合作课型(情境自学 合作互学);展示—提升课型(展示激学 反馈提升)。这一年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校发展方向,我对课堂模式进行了修改。一开始实行课改时,我也是茫然的,因为不知道以什么样的形式去上课,虽然去听了很多学校的课,如培英实验学校,景泰中学,还有在广外外语学校举行的开放课等,也听了一些专家的指导意见,学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模式是有点感觉了,但真正自己该怎么上课还是摸不着头脑,心里没底,在我的意识中,课改就是尽量老师少讲,学生多讲,以学生为主题。

一、开始课改时出现的错误

1、首先是分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当时分组的原则是照顾成绩均衡,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目的为了好帮差。实施了半个学期发现,单单按成绩,会发现有些组得分较高,有些组很明显有惰性,不是他们组的成绩不好,而是该组的同学不喜欢举手和表现,所以该组的总得分不高。

2、以学生为主体

总以为课改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很多内容都尽量让学生来完成,老师在一节课当中,就是只讲几句或偶尔插两句。结果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课没讲完,学生一节课吸收的量不够,因为都是由学生来完成,他们需要不断的探讨,纠正,而且表达不完整,不准确等等问题存在,这是需要时间去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时间上耗费不少。当然对于爱表现的同学来说,他这节参与度很高,因为他可以好好地表现,对于中等生,又好表现的学生,最适合这种教学方式,但有些学生也会趁这个时候说说题外话,也有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本来接受能力就慢,再让学生这么没系统的说一堆,就更不清楚是什么状况了。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1)整堂课基本由学生来完成,合作互学,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发现教学任务只完成一半,有些差生会摸不找头脑,因为学生的表达不是很规范,(2)害怕学生讲不好,或者时间不够,学生上台没讲几句,老师就急忙帮助重复一遍或接过来解释了。这两个极端要引起大大的注意,稍不注意,就会犯了。在听一些课时,会很容易发现老师们会犯这个错误,我也在时刻提醒自己:要相信学生,老师讲的不一定更好!

3、只顾讲忽略练

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要培养有自信的学生,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学生上讲台大方、自然,讲解题目头头是道,声音响亮,台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能很快指出台上讲解者的弊端,同学之间产生质疑,而且学生能通过辩解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所在,老师就是一个听众和总监。为了培养学生,我们往往只会注重这方面,让学生更好地“解说”,而忽略了学生“练”这一方面,而数学更多的是要会写出来,才能得分,说得再好,写不好也是不能得分。并且理论上知道,并不代表能运用知识点进行解题。

4、讲究合作遗忘独立思考

新课改讲究的是通过小组合作,从而解决问题。所以很多课堂问题,老师会经常要去小组合作去完成,在这过程中,课堂上显得更有气氛了,学生参与度高了,学生都动起来了。而实际会出现:有些学生想都没想,在小组中,成绩好的同学就会把答案告诉他,所以他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是被动接受答案,如果接受答案后是理解的还好,最怕是说了答案后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但表面上这道题老师就以为他懂了,到测验时却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是属于“打酱油”身份的。记得我们数学教研员说过:“而数学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如果思考了不会,要再思考,确实不会了,再问同学或老师,这样他才会真正接受,印象才会深刻,下一次也许就会懂了。可以合作,但要看什么样的题目,而且合作的次数是有讲究的,不是越多越好!

二、反思后现在的初步教学模式

1、还是以小组为单位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增加学生的团体精神,也方便老师的管理,所以分小组还是可以延续的。除了根据组员间的成绩分组外,还应根据该组员的活跃度进行调配,使各个小组竞争实力相当,学生们才更有动力。对举手较少,或比较内向的学生,特意点名他回答,或者这样的同学回答得到的分数将会更多,来促进活跃不够的学生的参与。对于难点的问题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而且要求要更加严格,对于成绩中下的学生,要求回答声音要响亮,老师及时给予鼓励。

2、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学,教师不急于讲;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在不会的教师再加以点拨,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教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学与说的机会。 对于较容易的题目和内容,让学生先看书,但让学生看书的同时,老師一定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要不然有些学生看书没目的,而且不会看,也不知要看什么,所以要带着问题看,或者该问题能从书上相应的例题中找到答案,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学生来得更有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平方根、实数的分类、用坐标表示点等,我都是让学生先阅读书本,然后出一些相应的题目,让学生来自学完成。学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可能有些学生暂时不懂,但在黑板提问时,学生就会尝试找到规律和答案了。或者直接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也是可以的。然后由教师提出一些需注意的事项。

3、“先教后练”

本人觉得,数学中有一些题,必须是由老师来讲的,例如作图题,老师要规范格式。如: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角平分线,老师应亲自规范方法和步驟,让学生先看和模仿,然后学生练,老师最好逐个批改,因为如果是对黑板答案的话,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的,甚至漏了些痕迹之类也以为是对的,而在作图中,痕迹是很重要的。所以作图或画图,建议尽量对学生个个面批。

4、在以练为主体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讲的能力

现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有兴趣听,参与度高。要以练为主,真正会做,才能拿到高分,所以一节课尽量要有半节课是练习的时间,最少也要有15分钟,如果一节课只有10分钟在练,那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成功的课,不是有效果的课。练要精,题目要典型,可以是必考的或者学生容易错的题。为了完成好这一点,我上课之前都是要静心备好课,不能因为自己教了很多年书就随便上课,这样子,一节课就只有半节课是真正有用的。因为书本和课程要求不断变化,学生的要求也变了。老师要当自己是个新手,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5、既要有小组合作也要独立思考

对于我本人来说,我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考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答案或互相交流,以获得更多的方法和思路。小组合作主要用在一些中难度的题或较难的题可以小组合作。或一题多解的情况也可以小组合作,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如在坐标内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由于每条边都是斜的,以学生现在的知识能力,没有办法准确求出其中一条边,我们可以考虑用把三角形分割或扩大的方法去解决,让学生小组讨论再上台解说,学生气氛会很热烈。也懂得了原来这道题可以这么多种解法呀!

原来的课堂是满堂讲、满堂练,学生习惯于记(记住教师的讲解)、背(背出有关的结论甚至只是公式)、套(用公式套题目反复练)。死读书,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学生听课味同嚼蜡,包办代替的路越走越窄。换一个套路,学生能做的让他们尝试去做,只有放手才有自主,才能投入。个中艰辛,其实是学习的乐趣。至于学生难以做到,但必须会做的,教师应当出手帮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探究需要引导。对于课改和新型的教学模式,本人还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之中,但我觉得无论怎样改,如果一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掌握知识情况良好,能力得到一定锻炼的课堂就是优秀课的堂。

参考文献:

[1]网页《高效课堂的四个要素》

[2]网页《我国现代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程·教材·教法》2012增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