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2016-10-21 03:03王晓菊徐加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手稿异化

王晓菊 徐加

【摘要】在当前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解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意义上来讲,都是我们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提出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但透过异化劳动批判、共产主义等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阐释的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和精辟论断。本文首先从自然与人的客观存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论述了应然状态下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说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使人与自然产生异化对立的实然状态,并指出要消除不合理现象产生的根源;最后,马克思指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自然真正复活,因为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是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异化

一、 自然和人的客观性

1、自然的客观基础性。在人类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就已经存在了。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孕育出有自然生命力的能动的存在物——人。马克思指出,自然的客观存在并不是与人的社会生活无关的绝对自为的存在,而是人的实践的对象和产物,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是自然与人相联系的中间环节,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却是自然,是自然客观基础性的存在。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主体的存在,而实践活动就更不可能了。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由此可知,自然的客观基础性体现在,一方面,自然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正是在自然提供的外部条件中不断的繁衍发展。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生活资料都不能单靠肉体的活动和运动来维持,它必须与外界发生关系并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例如食物、水源等都来源于自然;另一方面,自然是人类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经历了从自身的身体器官到天然存在物,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大生产的不断发展过程,它们无论经过多少次深加工,其制造的材料如土地、森林中的树木以及地下矿石等也都来源于自然。

2、人的自然存在。马克思鲜明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人的自然存在的表現在三个方面:1、人来源于自然。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是一种自然存在物。2、人属于自然。人的肉体组织即身体及其所具有的“自然力、生命力”等特性,不但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而且也表明了人和自然一同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人发展史成为自然史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一部分。3、人依赖自然。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具有自然需要的自然存在物,同其他自然物一样,它的自然需要只能靠自然来提供,它需要依赖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自然不但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也是向人们的活动提供生产建设原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资料,无一不是从自然中得到材料,即便需要经过人们的劳动加工,最原始的材料也是从自然中获得;人们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如工具、设备、厂房等也都是用自然物加工制成。

二、实践活动中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1、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是在《手稿》中由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在马克思看来,“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自然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不是孤立于人之外的存在,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使得有人的作用存在其中。同时,人在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自然中的一部分由原来的自在状态被重新塑造成带有人类印记的自然,自然使自己得到新生,更使自身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了自身的新生。从另一个意思来讲,自然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人的劳动生产的产品,自然是人的作品。如同马克思在《手稿》中讲到“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将自己的本质属性凝结在劳动产品上,赋予包含劳动产品的自然界以人的本质特征。原始的纯粹天然的自然在人类出现以后就已经改变了,人类所面对的所谓的自然,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而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这种包含人为作用在其中的自然已深深打上了人的活动足迹。由于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会“生产整个自然”,从而也能够“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创造“对象世界”和改造现存的“无机界”,这是动物无法企及的,是人对动物的超越。 这个过程便表现为自然的不断人化。

2、人的自然化

“人的自然化”是德国哲学家 A·施密特在其著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虚构出的命题。A·施密特认为马克思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刻板的延续不断的“自然循环”。其实我们认真对《手稿》进行研究可以从中看出,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自然化”“不是要退回动物性,去被动地适应环境;刚好相反,它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到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所以,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然化,是要求人从由人制造出的无所不在的机器世界中得到解放,获得对生存的享受,使人回到自然所赋予的人的多样性中去,使人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实现人类各自不同的性格、才智和能力。

三、二者因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而对立

马克思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对立的实然状态。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社会财富为少数人所有,人对财富的贪婪也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以最为鲜明的异化形式展露出来。一方面,因异化劳动,使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与交换,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最近的直接目的----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家大肆过度开发利用自然,不但使原本有限的自然资源更加紧张,甚至使工人失去了生活本身的基本要素。“现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存在了。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异化劳动不但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甚至更造成了人与自然间的变异对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对立,使人本身发生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最终会因异化劳动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甚至人对人的剥削压迫。“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工人为社会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自身所能占有的产品反而越少,他也就越贫穷。这种异化的劳动已不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就把工人的劳动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本身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必然。

四、二者因共产主义而自由自觉的统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自然、人以及二者间关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分析论述,以期改变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达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双向交流使二者保持本质上的和谐统一的目的。这种和谐并不是不可实际操作的或者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手稿》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揭示不是基于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或自然主义的“解释世界”,而是坚定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现实的“改造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其实现的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必须首先消除不合理现象产生的根源,这种可能性存在于共产主义之中。马克思在次年春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新世界观宣言,他的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马尔库塞也认为,自然界的解放与人的解放是《手稿》的中心论题之一,二者各自的解放最终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永远存在着要人和自然的矛盾和对立,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实现人和自然本质上的全面和谐统一,就要寄望于共产主义社会。

通过以上解读,《手稿》俨然成为一部“绿色”的经典,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论述,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弗罗洛夫.人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安启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郭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J].文教资料,2011(23).

[5]黄瑞祺 黄之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视角:马克思思想的生态轨迹之一[J].鄱阳湖学刊,2009(1).

猜你喜欢
自然界手稿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