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价值

2016-10-21 03:03邵子轩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梦

邵子轩

【摘要】“和谐”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它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和谐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处处贯穿着“广大和谐”的基本精祌,其人人和谐、天人和一、身心和谐思想丰富深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谐思想 和谐社会 中国梦

一、儒家和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先秦时代开始了其漫长的理论研究生涯,先秦时代作为中华文明极度繁荣时期,诞生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和理论。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在这一阶段,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动荡,上层建筑逐渐土崩瓦解,在连续征战和政权更迭的状态下儒家和谐思想逐渐产生。以孔、孟、荀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学者们即继承了先进传统文化,又将儒家和谐思想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传统农耕经济带来的影响

儒家的“和”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经典的儒家思想乃是从西周“以德慎罚”的文化背景中孕育而生。由于传统的农耕经济的逐渐推行,使得当时的百姓们愈加寻求稳定安逸、和谐同乐的生活方式,以致社会人口流动降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趋于稳定的生活状态,更促使了百姓们产生反对战争的民族意识和寻求平静的生活期望,以此为华夏儿女较为保守但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特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能力较低,以当时的国力、物力和人力,规模也无法再继续扩大,百姓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都极为有限,在火山爆发、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因此只能寄希望于祈福,渴望风调雨顺、渴望安定团结。长久以来对稳定和谐的寻求逐渐形成了百姓的中庸之道,而这种万事求稳的思考方式也渐渐根深蒂固。在春秋时期之前,国家掌管着土地的所有权,普通百姓是不可以进行自由交易的,推动耕地经济的主要途径就是集体劳作。而随着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进步,公田私田交织而作的景象日趋形成,儒家和谐的文化思想也随之成型,而中华民族本就特有的脚踏实地、扎实肯干的优秀品质和实施稳中求成的中庸之道对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更是大有裨益。

2、宗法等级制度相继崩溃瓦解

西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同时宗法封建等级制在依靠亲缘关系与道德伦理约束的基础上,更加仰仗于权势,此时,分封制做了很大贡献,“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因此,最高集权的经济与权力逐渐分散,王朝日渐落寞。礼乐作为宗法封建等级制的成果,随着宗法封建等级制的不断衰退、瓦解直到礼崩乐坏,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真正结束和另一社会制度的新的开端,以孔子等人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承担起总结历史、反思历史的重要使命,使“礼”成为先秦儒家和諧思想的首要内容之一。

3、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现状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宗法封建制度崩溃过程中产生的全新人群被称为士大夫,他们人格独立,思想开放,成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较为积极的分子,诸子百家多数是从这部分人群中产生的。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这些思想活跃的群体在关于政治方面提出了个性的见解,使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为儒家和谐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孔子认为比礼乐仪式背比表面仪式上更为具有价值的理论,即“道”,“儒”应当追求礼乐中的“道”,以构建新的社会制度。儒家和谐思想就蕴含在“道”之中,鉴于春秋末期的连年征战,百姓生活饥寒交迫,再加之宗法等级制度瓦解、礼崩乐坏与社会思潮的全方位化发展,先秦儒家学者们更畅想创造一个富强、安定、美好、和谐的大一统天下,希望通过和谐稳固的、理想化的社会建设,逐步消除困苦和贫富差距,更着重表示“和为贵”,因此可以判定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是在百家争鸣的文化状态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儒家“和谐”的基本含义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天人合一”思想反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强大作用,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违背天意,反对恶意破坏自然和片面利用自然。这一思想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提出了诸多主张,孔子提倡“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中曾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之焉”。这里主张“和”是对待世间万物的普遍原则;“中”是天下一切情感的根本,从而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就其位而运行正常,万物就各得其所而生长繁育了,强调了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也强调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宋代的张载也曾提出“民吾同胞,地吾与也”的主张,这些都强调的是人类友好地处理自身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和世间万物是朋友的关系,天与人,万物与人类追寻其本质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先贤先哲们不仅强调了天、地、人要和谐的思想,更提出了要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草、木、鸟、兽等自然万物,即保护自然资源的主张。孔子极力倡导“钓而不纲,弋而不宿”,即倡导不用钢丝打鱼,要用鱼竿钓鱼,不要涉猎夜宿的鸟类,强调保护自然万物,强调保持生态平衡,实质就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

首先,提倡以“仁爱”调和人际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助互爱,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把对自己老人的尊敬之意和对自己孩子的爱护之心推及到关心他人身上,以此为前提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主张用“和而不同”的思想宽厚待人。“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在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目的,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再次,主张以“忠信”待人。忠诚守信在传统和谐思想中是达到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条件。“信则仁焉”中把诚信定义为一个人具备“仁德”素质的必备要素,由此可以看出忠信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在身心关系方面

主张人们的身心和谐,经常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礼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望。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2]孔子肯定了富贵是人人渴望的,但必须用正当的手段索取它。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2]认为财富可以求得的话,即使从事低贱工作也愿意。还说:“饮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用正当手段获取的富贵,即使吃粗饭,喝白水,以弯曲的胳膊为枕头,其乐也在其中。孔子尤其强调:“君子惠而不费,老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2]强调人们的身心永远要保持在中和的状态。孔子特别强调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至老也,血色已衰,戒之在得”。[2]孔子这段话在于告诫人们在追求欲望以及利益的时候,要坚持中和的原则,永远保持平衡谦和的状态,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平和。

三、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命脉相传的不竭资源。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通过修身为本促进身心和谐,推崇忠恕仁爱追求人际和谐,重视群己之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倡“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建设,既包括经济的、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文化的,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关注生态环境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千百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和谐”的观念,这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和精神支撑。

一、儒家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仅要求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道德精神支柱,以及民主法制的约束。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每个有着高尚道德品质和民主法制精神的中国人,公平公正的享受社会主义丰富的物质成果。从精神道德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到处洋溢着温情、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从民主法制来看,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机会平等,赏罚分明,人民遵章守纪充满正义的社会;从物质角度来看,和谐社会是人民生活富足,国家经济强大,生产力极为强大,科技和工业极为发达,生态环境稳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能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也就是我们古典哲学提出的,“天人合一,阴阳协调,众生平等,万物有序”的社会。

二、传统道德品行是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在于和谐人际关系的确立,而人际关系确立的关键则是人们是否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对现在中国社会和人民群众,有着深刻的浸润与影响,是现代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把“德”和“兴”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了“德治”思想中的“正能量”。把“以德治国”治国方略发展到“以德兴国”的兴国方略,强调了道德在构建和湝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道德品行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方向引导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状态的稳定,更是指人们心理秩序或精神状态的稳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更是道德品行建设的事情。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无论哪一项内容,都有赖于高尚的道德品行来支撑,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的人们,才能做出合乎道德评价和道德要求的行为选择,从而帮助民众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三、以儒家和谐思想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关系

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处理国与国的关系等。首先,在思维方式上有助于我们纠正以往的“斗争哲学”偏差,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各种矛盾及时化解,使其社会的安定团结。其次,对外它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儒家的和合思想不仅为国际间解决冲突、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谋求共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我们反对霸权主义提供了价值评判标准,使人类文明和文化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相互借鉴,融汇贯通,共创21世纪的人类文明。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和谐思想也详细地勾画出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和谐思想的精华仍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渊源。建设和谐社会,自然涉及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涉及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当前应着力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稳固发展。在市场经济蒸蒸日上的大好时期,在不断完善的转型阶段,党中央及政府必须摆正位置、明确职能,以确保有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公共性、严肃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构建好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四书五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5BKS014。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中国梦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