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观

2016-10-21 03:03王培培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自然社会

王培培

摘要:“生态”一词意指作为自然性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即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问题虽然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严峻,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已有警觉,并以强烈的前瞻意识,关注和研究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建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当时工业生产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出现,生态学已经被提出。虽说早期的一些环保主义者和生态主义者也注意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之道,但大多只是沉浸于理论的遐想中,就自然谈自然,而不乞求革命性的社会制度变革。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刻之处和至今难以超越之处就在于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在于其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本性,在于其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社会制度变革良方。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一思想在他的主要著作中都有体现。例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这就显示了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在批判和继承德國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方面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其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生态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 人是自然存在物

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自然界仅仅看作是外在于人、异己于人的对象性存在。脱离人与自然的联系来思考人的社会生活,或脱离人的社会性存在来考察人的自然属性都是对人的完整性的割裂。

马克思针对旧形而上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把精神与自然对立起来,视自然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的观点,提出自己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看法。“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二、人与自然、社会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是具有受动性的存在物,而人则是既有受动性又有能动性的存在物。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到了双方的连接纽带,这就是人类劳动,这种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把劳动实践作为人同自然联系的中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就是产生人化自然界。同时,人类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中介与自然保持紧密联系,即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自然界的人类本质只有对社会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其它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类现实性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类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强调指出了由于劳动,自然得以改造、变革、被人性化、被纳入人类社会,从而建立了“自然界的人的本质” 与“人的自然的本质”之间的辩证统一,揭示了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进而揭示了社会人与自然所达到的本质的统一。

三、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生产活动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维方式,强调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承认、尊重自然自身的价值,这些科学见解是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世界观的前提。

马克思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污染的类型、状况和危害,深刻揭示了造成环境污染的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并富有卓见地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途径,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第一,在认识论根源上,马克思认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对于有可能污染环境的事物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人们往往欢呼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焕发出来的巨大自然力,忽视或忘记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制约性和可能的报复。第二,在阶级根源上,资产阶级贪婪、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和高额利润,而置社会整体利益于不顾,结果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第三,在社会根源上,马克思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生存环境的污染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则是完全被忽视的”。

马克思还认识到,依靠科学技术,发明和利用新的生产工具、改进新的工艺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废物的产生,从而降低或减少环境的污染。提出了具有生态伦理学意义的善待自然的主张,即从单纯“征服自然”的观念转变为“善待自然”的观念。最后,马克思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是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能解决的,而社会主义的环境问题,则可以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生态文明的真正建成,只有在劳动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紧迫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观为指导,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薛晓源,李惠斌. 生态文明研究前报告[M].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建设自然社会
探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 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