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10-21 03:33张粉红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后备人才柔道培养方式

张粉红

【摘要】自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一面,但是能否继续保持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体育工作者应当重视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柔道这一竞技运动项目的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希望通过强有力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柔道;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可持续发展

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柔道项目发展的基石,其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柔道事业的发展前景。然而,当前我国柔道运动员的数量状况和培养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呈现出低水平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现阶段,为了迅速提高我国柔道运动的竞技水平,培养和壮大柔道后备人才队伍才是硬道理。

一、柔道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层训练体系被逐渐削弱

我们知道,基层体育训练是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问题导致训练经费越来越少、招生生源受限严重、教练员自身素质不够高等不利因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基层训练体系,阻碍了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1]

(二)柔道人才资源开发欠缺

当前,在柔道人才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学”、“训”矛盾十分突出。不少柔道运动员要想取得优良的比赛成绩,但是却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显然这是不行的。这一矛盾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柔道运动员自身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源于当前我国教育理念的陈旧,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这些都可能造成大量竞技天才被埋没。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

先前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家庭都生育了独生子女。众所周知,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从小抓起,但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国的青少年数量锐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整体竞技体育的战略发展,间接影响了我国柔道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四)部分家长的观念落后

体育竞技工作者都是十分辛劳的,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训练,容易受伤,社会地位并不算很高,淘汰率高,退役后还可能面临无法安置的情况,甚至部分家长认为搞体育是“不务正业”,因此他们反对子女从事柔道运动,这也使柔道后备人才数量减少,造成了柔道项目人才资源的短缺。

二、柔道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严峻的人才队伍背景下,要想真正培养起一个高素质的柔道后备人才队伍,实现我国体育竞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相关部门对柔道人才的培养在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方面并不完善。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参考设立柔道后备人才专项奖励基金,最大限度地挽留和培养那些具有发展前途的柔道苗子,適当地对优秀柔道教练员予以奖励。同时,在教育部门方面,可以对具有柔道运动天赋的学生在招生时给予政策倾斜,比如降低录取分数,采取选修学分、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优秀的柔道运动员,相信这样的激励机制会著有成效。此外,对柔道运动员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也很有必要,比如建立柔道运动员伤残制度、运动医疗保险制度等,对于柔道教练员,应当扩大基层专职柔道教练员的编制,建立相应的职称认证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2]

(二)创新和改变我国的运动员训练管理体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都是单轨制,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改为多轨制很有必要,这样一来就实行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可以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纵横交错的培养体系,实行多轨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和发展竞技体育的态势。另外,在后备人才的管理方面要实行人才开放、交流的政策,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联系,争取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环境。

(三)开启“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竞技体育既有运动技能的较量,也有智力上的较量。而体教结合的模式就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说它是未来我国培养和造就优秀柔道后备人才的必然选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教为本”的理念,不仅要加强学校与体校的协作,还要转变传统观念,本着对所有柔道运动员前途负责的态度,坚持体育素质为学生德、智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争取更多的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广泛支持,要真正以教育为依托,挖掘、开发并培养柔道后备人才,使他们真正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

(四)把握当下生育政策,逐渐转变家长观念

当前,我国的“二胎”政策已经全面施行,这对柔道人才的招揽很有帮助,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对有潜力的柔道青少年予以特别培养和关注。当然,青少年学生的家长在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真正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有必要加强学校、教练员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从事竞技项目的好处,意识到柔道训练对学生本身、对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柔道后备人才的队伍中来,才可能繁荣我国的体育竞技事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广大的青少年、家长、学校、政府、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形势,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改变我国的运动员训练管理体制、开启“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当下生育政策,逐渐转变家长观念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我们的柔道竞技项目才可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只有这样,我国的体育竞技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国际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初守宁,李强. 论山东柔道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J]. 科技视界,2013,27:264.

[2]庄晓岩. 我国柔道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辽宁体育科技,2015,03:113-114.

[3]莫艳华. 广西省女子柔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7:34-36.

猜你喜欢
后备人才柔道培养方式
英97岁老翁要晋升柔道十段
谁说体育的力量不足以感化这个世界?
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篮球联赛后备人才培养与参赛队伍建设研究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