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宋墓出土陶俑的研究

2016-10-21 13:40陈锐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雷州研究

陈锐

摘 要:在中国古代,俑是墓穴当中专用的陪葬人偶,同时俑也是古代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时代的俑都有所区别,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技術等各方面的情况,雷州市出土的宋代古墓葬陪葬品——陶俑,对研究宋代雷州社会生活、墓葬特点和文化提供了的重要实物依据。

关键词:雷州;出土陶俑;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24-02

俑是人类信仰的产物,对俑的热爱以商朝最盛,随着时间的不断转移,人们开始将各种质地的俑用于陪葬,以象征死者的身份地位。俑的质地包括很多种,主要以陶和木质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俑,作为中国古代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这种使用陶俑进行陪葬的习俗在清朝才逐渐消亡。通过考古分析发现,在墓穴当中发现的陶俑形象众多,主要为侍仆、乐舞、士兵、仪仗以及镇墓俑,由于这些陶俑都是真实的模拟当时的人物场景,因此现代人就可以根据陶俑的装束造型来考察当时社会的生活习惯,通过士兵的排列位置可以研究当时排兵布阵的情况,这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一定要加强对陶俑的研究。

一、研究雷州宋代陶俑的现实意义

陶俑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属于一种雕塑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成熟于秦汉时代,并经过长期的发展,陶俑雕塑技术的水平逐渐提高,陶俑的造成更加多样,也更加生动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由于陶俑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风土人情以及服装造型特点,因此加强对陶俑的出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帮助现代人更好的了解历史,回顾过去。另外,由于陶俑是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除了丰富我国的文化艺术之外,还无限扩展了现代艺术的发展空间,现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杰出的艺术成就的灵感都是来自于传统文化艺术,从这个层面来讲,加强对陶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雷州博物馆馆藏陶俑的发现

雷州市古墓出土的的陶俑主要为宋代,主要包括在2008年附城镇宾合村和2011年在东里镇下湖村委会南包东村出土的陶俑,件数分别为16件和36件。对比两个地点出土的陶俑,结果发现它们在数量、形状、特征、身上的文字和摆设形式等方面基本相同,但是它们在作工艺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宾合村出土的陶俑形象比较精致,形象刻画的比较细致,五官比较清晰,表情非常丰富;而在南包东村出土的陶俑个头比较矮小,刻画不够细致,五官较为粗糙,但陶俑的文字比较丰富清晰,四灵及动物头像刻画惟妙惟肖。福建宋代墓葬出土的陶俑及地券砖与雷州出土的基本一致,这就证实了福建与雷州在长期的发展中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

2008年在雷州市附城镇宾合村出土的陶俑16件,包括四灵、十二生肖陶俑等。另外,还包括可以代表主人身份的“二千食禄”及“太山主簿”陶俑。同时出土的还包括陶鳄、兵符、笔架以及宋钱“圣宋元宝”等。宋十二生肖陶俑最高32厘米,最矮21厘米,人身兽冠,面部塑出眼、耳、口、鼻,身穿宽袍长袖,两手拱于胸前,下为圆形座,座中足尖露出,头上冠饰为各生肖属相,其中七件冠饰依次为:“鼠、牛、羊、猴、鸡、狗、猪”,人首后面各刻有一个地支分别为:“子、丑、未、申、酉、戌、亥”,另二件冠饰缺失,背后地支为“午、辰”,推知头冠为“马、龙”,缺失三件为“虎、兔、蛇”;文官陶俑胎白较软,俑五官清晰,身穿长袍,束腰,双手拱于胸前,头有冠饰,冠饰顶有披巾垂至肩部,站立状;侍陶俑有六件,最高27.5厘米,最矮16.5厘米,第一个两手抱拳,垂袍至脚部,冠顶三角镂孔纹,脸部饱满;第二个坐姿态,两手错托,袍至足部,长胡须,冠顶如座椅,椅背向顶束收。第三个站式,两手各执书册于胸部,下身有阴刻线饰纹,冠顶座椅形;第四个两手持拐杖,头发分垂肩部,女性较突出;第五个两袖交叉身下,头部有髻缨,有侧仰神态,下身竖阴纹饰。第六个卧式,两手叉胸仰头,冠座残缺。

2011年在雷州市东里镇南包东村出土了36个陶俑,同时还包括“圣元通宝”铜钱以及两块无痕迹的地卷砖,没有发现墓葬迹象,在主要是因为这些陶俑并没有按照一定的阴阳次序排列在棺材的附近。在东里镇南包东村出土的陶俑,通高18厘米,陶俑的颜色为灰白色,质地比较软,每一个陶俑对应阴刻有代表性文字。其中十二生肖俑,头戴生肖首为冠,面部雕出五官,身穿宽袖长袍,两手拱于胸前,脚带方座,座前露有靴尖。

三、基于雷州宋墓出土陶俑的研究与探讨

在东里镇下湖村委会南包东村总共挖出36个陶俑和2个“圣元通宝”,这些文物经过众多专家的鉴定,判定它们为当地传统民俗风水“镇位”陪葬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目前,这批陶俑已经安放雷州市博物馆,供市民鉴赏。

对于雷州出土的陶俑,考古学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出土的陶俑制作工艺都比较粗狂,并没有使用太多的表现手法,使陶俑的服装以及姿态表情都不够丰富,这就表明这些陶俑的作用不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另外,雷州作为古代百越混居之地,在宋代大量中原人迁移到雷州,带来中原文化,在雷州出土陶俑中很多文字和造型与中原的陶俑有不同之处,从而为陶俑的不是外来提供可能性。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由于雷州半岛属于丘陵地区,丘陵多,但是没有大山,所以古代人常常使用陶俑来代表“四灵”、“十二辰”来摆设风水镇位,这一习俗具有明显的闽派风水习俗,自古至今,雷州一直沿袭。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分析,该墓文物融合了南北方的习俗,即同时包含北方和南方的特色,这一发现为研究汉越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史证,而雷州出土的陶俑为证实汉越融合提供了真实的物证。但是雷州的陶俑宋代,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明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宋之后,虽然有些地方还是延续过去的习俗,使用陶俑作为陪葬品,但是在宋朝之后纸冥器逐渐兴起,人们多用纸扎的东西来陪葬,从而使陶俑逐渐衰落。

上文提到“四灵”和“十二辰”,四灵神俑主要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同时也可以称为四神,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青龙的形状为弯身长足站立,白虎為卧式本相,朱雀的形状像孔雀开屏,玄武的形态是龟蛇相交。在古文当中,有很多关于这四神的介绍,常被成为天之四灵,而作用就是正四方。四灵代表四个方位,朱雀在前,玄武在后,青龙在左,白虎在右。另外,根据五行说:“青龙”代表东方的灵兽,方位为东;“白虎”代表西方的灵兽,方位是西;“朱雀”代表南方的神兽;“玄武”代表北方神。《秘葬经》中,四灵被称作“四廉路神”,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都需要将四灵放置在坟墓棺室的四角,以祈求为后世子孙带来好的运气。因此,在探勘墓地时,就可以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探查,这是因为这样的地形属于风水宝地,是安置墓穴的首选位置,这样墓穴的位置具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主要的寓意就是护卫墓穴的主人。

十二辰主要是指十二时神俑,这些神俑为人身兽头像,头像为兔、猴、鸡、鼠等,人身穿广袖方领外衣,腰上系长带并垂于身前,两手叠放胸前作执物状,足着云纹鞋。在古代人们对神化的生肖有一定的崇拜,因此对这些生肖赋予一定的造型,制成陶俑,将这些陶俑作为陪葬品主要是象征岁月轮回吉祥如意,同时也寓意死者就算进入冥间也有生肖陪伴,不至于孤单,天子和庶人都有权在墓穴当中放置。

陶俑中的“穿山”,应解释为八卦廿四山。在中国古代特别讲究八卦以及阴阳调和,据《八宅明镜》记载,在探勘墓地时,区分是阳地还是阴地,如阴阳相犯,则有害人之意。八卦主要是指乾、坤、巽、兑、艮、震、离、坎,每一卦代表一个方位,其中乾代表南方,坤代表北方,离代表东方,坎代表西方,兑代表东南方向,震代表东北方向,巽代表西南方向,艮代表西北方向。

陶俑中的“判官”,应理解为古代传说中的阴间掌管生死薄的人,面向和心地不一样,虽然长得比较凶,并且看起来阴险狡诈,但是心地比较善良,并且十分正直。判官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人类的生死轮回进行判处,对于生前是坏人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传说中包括“上刀山”、“下油锅”、“打入十八层地狱”等,同时对于生前善良的人进行奖励,来生投胎到好人家。

另外,在出土的陶俑中,身上镌刻的有些字迹的可能含有雷州方言的意思,如“高里”,应该指“蒿里”,古人所谓蒿里者,乃指人死后灵魂所归之处也。故墓中置蒿里老翁(公)海康(现雷州市)元墓称蒿理父老,唐、宋间天子至庶人幕中往往有此种明器,宋永定陵称蒿里老人,江西南昌唐代熊氏十七娘墓地地卷称蒿里老夫。《秘葬经》记天子至庶人墓中的西北角,均置蒿里老公。陶俑中的“石禄”,应该是指“得禄”,“得禄”主要和选择吉日有关;而陶俑中的“当圹”、“当野”,而《秘葬经》记自天子至庶人的墓中,皆有当圹、当野,置于埏道口,主要是指“镇墓佣”,镇墓俑也被称为镇墓武士俑,这类陶俑相较于一般的陶俑气势比较强,英武异常,咋一看有一种凶神恶煞的感觉,主要的目的就是给人以威慑;陶俑中的“奠碑”,根据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安碑记;陶俑中的“呼奴”主要是指阴间的金童、玉女,主要的作用就是供墓主人差遣;陶俑中的“传送”主要是指沟通阴间与阳间的使者,可以为两边转达言语或物品;陶俑中的“墓门亭掌”主要是指掌管墓地的官员;陶俑中的“伶听”、“ 呼奴”、“ 奴婢”、“左右屈客”和“东叫西应”等应是墓主的仆人或护卫,供墓主使唤或当守卫;陶俑中的“玉狗”和“金鸡”是墓主人的财富;陶俑中的“□听”与雷州市东里镇淡水元墓中出土的阴线刻砖有“覆听”与“仰听”相对应,有千里目侦查周围动静、保护墓主人;陶俑中的“孝春”、“地腾”、“透浪”究系代表什么,则未敢臆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名称都是人们按其功能或形象给所定。顾名思义,陶俑中的“十二地支方”,所表示的是各方位。

经过初步的研究,陶俑制作的主要材料为泥土,陶土在经过淘洗炼塑之后,掺入少量细砂,然后进行烧制,烧成后呈青灰或橙红色。陶俑的的头部和躯体是分开制作的,单独制成之后进行糊合,一般大、中型俑都是中空的,为了防止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发生爆裂现象需要在烧制之前在陶俑的头顶及背部挖一个圆孔。雷州宋墓出土的陶俑与中《秘葬经》开列的明器比较,他们有相同的部分,亦有不同的部分,雷州宋墓出土“四神”、“十二生肖”、“判官”等陶俑,与《秘葬经》相同,而 “鳄鱼”、“穿山”、“透浪”等陶俑,《秘葬经》亦缺载,说明了雷州市宾合村与南包村宋墓出土的陶俑,既有北方葬俗,又有南方特点,是汉越融合的结晶,这就对研究汉越融合提供了实物的证据。

四、结语

陶俑属于雕塑作品,代表当时雕塑技术发展的水平,这项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发展的比较成熟。在奴隶社会,主要是使用奴隶进行陪葬,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确立,这种惨绝人寰的方式逐渐消失,开始使用陶俑来作为陪葬品。陶俑的造型是当时社会风俗的真实呈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同时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可以从其中汲取营养,促使我国文化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雅魁.沧州市博物馆馆藏唐三彩研究[J].大众文艺,2014(02).

[2]卢燕玲.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分析与修复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04).

[3]石磊,武瑛.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北朝隋唐间出土的镇墓俑(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09).

[4]考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5]曹鹏騑,阮应祺,邓杰昌.广东海康元墓出土的阴线刻砖[J].考古学集刊,1982(02).

[6]周宁.跨越千年的守护——记新疆博物馆藏“彩绘天王踏鬼木俑”[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01).

猜你喜欢
雷州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雷州潮溪村传统装饰工艺的创新研究
论雷州音乐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苏轼在雷州、儋州的行迹与东坡书院的兴起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