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桂林渔鼓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2016-10-21 13:40孙小良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曲艺

孙小良

摘 要:桂林渔鼓历史悠久,曲目丰富,它产生和存在于特定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并随之演化而被传承,以其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实用价值,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本文探讨桂林渔鼓活态保护和传承的路径,以期加强桂林渔鼓的保护,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它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曲艺;桂林渔鼓;活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33-02

桂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名城,建城已有2127年,是中原进入岭南、西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一直是广西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桂林是汉、壮、瑶、苗、侗等多民族聚居地,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之后,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中原文化、湖湘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桂林,经过与骆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桂林渔鼓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打渔鼓,唱道情”这一文化现象至今仍是桂林城乡的文化风景。

桂林渔鼓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风格使之成为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早在60多年前,音乐家满谦子、陈良先生都充分肯定了桂林渔鼓的创新发展在民间艺术发展中的地位。桂林渔鼓以其题材广泛的曲目丰富了广西曲艺史、民间艺术史、音乐史,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是研究中国曲艺史的活化石,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桂林渔鼓已入选中国曲艺音乐志、中国曲艺志等志书。

2014年桂林渔鼓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于特定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并随之演化而被传承或消失。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重静态保护,轻活态传承的问题。因此加强桂林渔鼓的保护,使之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加强桂林渔鼓的普查采风和调查研究,为活态保护传承打好基础

桂林渔鼓从明代的叙事讲唱道情演变而来,由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深受湖南渔鼓影响。桂林渔鼓历史悠久,传统曲目众多,散珠碎玉,流传民间。明末清初、民国期间都有湖南的渔鼓艺人在桂林传唱渔鼓,并落户桂林,开创了桂林渔鼓的先河。此后,桂林的市井乡村都遍布渔鼓艺人的足迹。清末民初,一些堂馆请民间艺人开本唱书,每个故事连唱数十天,听众仍被深深吸引。其中长达六百多句的《三姑记》,在桂北的百姓心中几乎与《梁祝故事》、《白蛇传》、《董永与七仙姑》、《孟姜女哭长城》一样占有同等的地位,勤劳、善良、富有人性美的三姑形象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20世纪30年代,负有盛名的桂林盲艺人王仁和向已落户桂林的原湖南祁阳的渔鼓艺人和桂林兴安的渔鼓老艺人学习渔鼓,在掌握了渔鼓的基本曲式唱腔的基础上对这门艺术的潜质充分地进行挖掘,形成了渔鼓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风格。

桂林渔鼓曲目丰富,主要的传统曲目多取材自古代传奇故事,目前挖掘到的中长篇曲目有:《水浒传》、《隋唐传》、《天宝图》《蓝丝带》、《玉带记》、《薛仁贵征东》、《武松打虎》、《彭玉林私访广东》、《万花楼》、《五虎闹东京》、《十二月比古》、《十二月花》、《三姑记》等50多个。但是还有很多曲目由于时代久远,会演会唱的老艺人越来越少,他们头脑中记忆越来越模糊,所以抢救采集和挖掘渔鼓曲目,追记、整理与渔鼓有关的民风民俗迫在眉睫,只有做好普查,摸清家底,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桂林下辖11县6城区,作为渔鼓的保护部门,应尽快制定全面和科学的普查计划。

一是制定渔鼓普查的实施方案,确定任务目标、普查内容、普查的时间表和步骤及普查的主要方式方法。

二是要培训普查工作专业人员,了解渔鼓基本常识,掌握普查的重要意义和目标方法。

三是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力求把渔鼓的历史和表现形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如深入县区村落接触走访民间渔鼓艺人,与他们的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忠实记录渔鼓产生发展的真实面貌,还原渔鼓保存至今的文化脉络;观摩民间老艺人表演;参加民间节庆活动;重点采访记录和收集曲譜、唱本、口头文学段子、口述渔鼓历史、图册、原件原物等;召开座谈会,摸清当地渔鼓发展存续的概况。四要注重整理普查出的所有资料的登记和整理,包括渔鼓演艺者、历史讲述者等的背景文字材料、视频、图片、实物资料等。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桂林渔鼓的普查和调研工作,彻底摸清桂林渔鼓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各地传承谱系、乐曲史料及价值等全部状况。

二、加强桂林渔鼓艺术档案保存和实物征集,用科技手段助力保护传承

桂林渔鼓流布地域广,曲目积累丰富,分两个调:南路和北路,南路柔和,适于叙述、倾诉;北路高亢,比较适于表现激昂的情感。以前都是4句唱腔,显得较为单调,在一些优秀唱段中,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旋律,能更生动、准确地表达故事情节及人物不同情感色彩的变化,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现在借用了零零落、彩调、文场的一些唱腔,丰富了桂林渔鼓的表现手段。

桂林渔鼓的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右手击鼓,自打自唱。第二种是带伴奏、伴唱形式,有二人组、三人组、五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的组合。二人组是演唱兼奏主胡,另一人司鼓。三人组的演唱者兼奏主胡,另有司鼓及配胡。渔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渔鼓,渔鼓是由直径约十一公分长约二尺的楠竹制成,鼓面可蒙上蛇皮、蛙皮或猪板油皮,另配以简板、二胡、中胡、月琴、中阮、三弦、笛子、碟子、酒杯等,近年来伴奏乐器还用上了大提琴、合成器等西洋乐器。过去艺人,而特别是盲艺人,是一个人手抱渔鼓筒“独唱”,所谓“坐地传情”。新中国成立后,慢慢发展为双人对唱和多人齐唱,加上戏剧和舞蹈动作,一改渔鼓呆板的表演形式,活泼起来了。今后随着社会需要还会发展创新,这就是活态保护。如果还是原样那种4句唱腔,坐在那里唱,唱起来没有多少变化,观众听起来没有味道,唱的人也打不起精神。古人说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与时俱进”的道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指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根据。革新、创新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生发点,非遗从而得以传承。

桂林渔鼓的传统曲目多为中、长篇,目前挖掘到的传统曲目有50多个。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有《二姐做梦》、《水上抓匪》等。《心红志壮》为建国后桂林曲艺唯一一个拍成电影的作品;创新作品《热血金穗》参加国家级曲艺大赛并获得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渔鼓还可以即兴编唱,演唱的作品因为是即兴编唱的而没作文字记录,这些作品在各项宣传活动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深受群众欢迎。

在桂林渔鼓发展的过程中,历年渔鼓实物的征集及制作工艺传承,渔鼓传统的曲目、曲谱,渔鼓发展变迁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老艺人演唱的声像资料,以及现当代桂林渔鼓创作演出的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对全面系统研究桂林渔鼓非常重要。因此,在对桂林渔鼓普查采风的基础上,将渔鼓制作工艺流程详细记录,设立专门的渔鼓生产点,或在综合的传统乐器店中,增加渔鼓制作项目,保证渔鼓制作的传统工艺不流失。设立桂林渔鼓历史发展的展示厅,将桂林渔鼓的历史照片、文字资料、实物、声像资料做集中展示,真实地记录桂林渔鼓的历史面貌,生动、形象地展现桂林渔鼓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利用数字化手段,抢救整理桂林渔鼓传统曲目,有计划地把桂林渔鼓传承人能唱的传统经典曲目、名家名段进行录制,确保图像清晰、声音清楚、配有文字说明,录制完成后可以制作成光盘、移动数据盘、电视播出载体等,正式出版发行,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宣传和推介手段进行展播推广。

三、促进桂林渔鼓传承人才队伍培养,焕发桂林渔鼓的生命力

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往往依附于其传人的继承,许多民族、民间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所以,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继承才能得以传承发展,人的消失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损失。从桂林渔鼓传承人的情况來看,年龄偏大,人数很少,年轻的传承人更少,而且男女性别比例也失调。面对这种传承和保护后继乏人的问题,应该从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和基层传承队伍建设入手,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要对桂林渔鼓老艺人进行保护,并鼓励他们以师带徒,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保证后继有人传承桂林渔鼓的优秀文化遗产。桂林渔鼓的老艺人不多,应列出名录,提供场所,提供必要的经费,选拔有一定基础、有志向的桂林渔鼓的中青年爱好者,拜师学艺,口口相传,举办传承人表演培训班,真正掌握地道的桂林渔鼓的传统精髓。

2.立足本地挖掘人才,专业曲艺团队把桂林渔鼓作为文艺创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汇聚整合本地业余渔鼓爱好者资源,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渔鼓爱好者可以交流切磋演唱、表演技艺。其中也包括注重挖掘桂林渔鼓词、曲的创作人才。

3.在本地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艺术类中专等设立桂林渔鼓专业,或者选修班,面向年轻一代招收学员,挖掘好苗子,将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与学院体系教学模式相结合,为定向培养传承桂林渔鼓的接班人搭建一个学历教育平台。由文化部门设立桂林渔鼓培训基地,提升基层桂林渔鼓爱好者的演唱水平。

4.要加强桂林渔鼓的理论研究和教材的写作。桂林渔鼓历史久远,演唱特点鲜明,但长期以来围绕桂林渔鼓的传承的理论文章很少,对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的挖掘还有待深入。同时,要想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承桂林渔鼓,就急需把桂林渔鼓作词、作曲、演唱、表演、乐器、服装、道具等一系列内容,汇编成教材,以利于传承培训使用。

四、促进桂林渔鼓与现实生活接轨,扩大桂林渔鼓的发展空间

桂林渔鼓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广西区内广泛传唱,深受群众喜爱。在桂林,作为业余文艺活动的主要艺术形式,每年的大型群文活动“漓江之声”、各县区各行业的节庆活动都有桂林渔鼓节目参演并获奖。人们把渔鼓作为演唱歌颂时代生活,反映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事已成为主要的艺术手段。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桂林渔鼓,在抓好名家名段、经典剧目保护传承的同时,也要抓好桂林渔鼓词曲的创作工作。从目前来看,懂得渔鼓创作的人才较少,应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召开创作研讨会,引导、组织懂得曲艺创作的作者尽快涉猎渔鼓的基本创作规律,响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深入基层采风,发挥桂林渔鼓善于叙事传情的特点,充分体现当代现实生活,传递中华优秀传统的正能量,不断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原创桂林渔鼓作品,更好的培养人才和创作优秀作品,为桂林渔鼓的传承提供源头活水。举办桂林渔鼓学术研讨会,围绕渔鼓的继承与创新、传承人的传承保护机制、渔鼓艺术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课题展开学术研讨,为继承发扬渔鼓艺术提供理论支撑。

桂林渔鼓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它流传的范围遍及“桂林官话”的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40个县市和南宁市、崇左市的部分县乡。在桂林市辖秀峰、叠彩、七星、雁山、象山、临桂区,荔浦、阳朔、恭城、平乐、龙胜、灵川、兴安、灌阳、资源、永福、全州县;柳州市辖的融安、融水、三江、柳城、柳江、鹿寨、鱼峰等县区;河池市辖的宜州、金城江、罗城、南丹等县区;贺州市的八步、昭平、富川、钟山等县区、梧州的蒙山县等地方都有百姓演唱桂林渔鼓。可以通过举办广西全区渔鼓展演,甚至全国道情渔鼓邀请展演等活动,开阔视野,扩大影响,进行学术交流,培育渔鼓观众群,丰富桂林渔鼓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为现实生活所需要才能很好地传承。要想桂林渔鼓有效地传承发展,必须与现实生活接轨,开发它的实用价值。比如现在全国都在学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成桂林渔鼓小段,推广进入中小学音乐选修课堂,既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在青少年中普及了桂林渔鼓音乐。还可以开发利用桂林渔鼓,为桂林旅游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展示方式向中外游客展现桂林渔鼓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可以把漓江黄金水道游船上的风景、传说的解说词编成桂林渔鼓说唱,与游客互动,以生动的表演,展示桂林渔鼓的魅力。也可以结合旅游目的地,在桂林著名的风景点,游客必到之处设立表演点,用桂林渔鼓演唱著名的桂林山水传说片段,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吸引游客,丰富游客的的文化体验等等。

五、结语

桂林渔鼓以其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实用价值,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对这一曲艺瑰宝,我们必须要坚持活态保护和传承,在继承中创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大众关注,让桂林渔鼓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听得到,才能真正把桂林渔鼓的根扎稳,活态存续,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新闻发布会在福建南安召开
“互联网+”和高校曲艺专业教育对曲艺传承的影响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不同传播方式对于曲艺发展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曲艺教学实践分析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