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发展的状况和前景

2016-10-21 14:07于轶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现实主义

于轶文

摘 要: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占据世界美术史重要的一部分,且产生过灿烂的辉煌。在艺术的长河中是璀璨而耀眼的,它真实、 生动地记录着人类生存的过往与发展。在新的时代精神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将在形式和内容下呈现更加强烈的艺术语言,更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而发展下去,迎来我国的现实主义之春。

关键词:现实主义;艺术观念;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J209.2;J20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50-01

一、历史渊源

现实主义绘画是一门强调个性主观、重视客观再现、传达真实情感的绘画艺术。真正的起源始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卡拉瓦乔是第一个把宗教绘画转成到现实主义绘画之风的代表人物,也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开端。就方法论而言,现实主义是客观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升华,真实且高于现实的再现现实生活精神。现实性是现实主义绘画最根本的精神。

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占据世界美术史重要的一部分,且产生过灿烂的辉煌。在艺术的长河中是璀璨而耀眼的,它真实、 生动地记录着人类生存的过往与发展。把人类这样一个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物种之精神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人类在这里寻找动力之源,寻找美好与希望。

现实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尤以法国最为著名。出现过非常多的伟大艺术家,也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作品,法国的库尔贝、米勒为杰出代表人物。现实主义先驱库尔贝曾这样述说“我不想摹仿任何人,也不想抄袭别人的作品,此外也不关心现实为艺术而艺术的平庸目标”,并终生为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而奋斗。在其作品中确立了生活真实是为创作素材的依据这一基本原则,在艺术上始终倡导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日常情景。他把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人性中的喜、怒、哀、乐,生命的苦难与永恒,提炼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打石工》、《筛麦的农妇》等等许多重要的作品,确立了现实主义作品中生活的真实为创作依据这一基本原则。

米勒同样是一位法国现实主义伟大的画家。他画风质朴、凝重、简约,作品呈现出严谨、崇高,具有纪念性。有一种雕塑的静默情怀,让人记起生活,让人想起生命,让人忆起活着的意义。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璀璨的一页,灼灼生辉。

油画艺术自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发展。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美学观念自二十世纪流行于中国,虽然经历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它已牢牢地生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变革之中,并伴随着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变革与文化思潮而发生符合其时代需求的侧重面与内涵的变化。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段不同的社会变革时期,并在不同程度产生过不少优秀,有影响力的作品。它们都不同程度上真切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思维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变革。融入国情、民意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最具明显艺术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留法、留日归来的学者在中国畅行写实主义,把西方写实主义的教学方针运用到我国的学院教学体系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如吴作人,冯法祀,艾中信等等不一而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美术学院作为最高的艺术学府开设了苏联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更加强大的普及和推广了现实主义绘画。这一阶段的培养和训练确定培养我国一大批现实主义绘画中坚力量,出现了靳尚谊、詹建俊、钟涵、朱乃正等一代油画家。现实主义绘画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不少的业绩,涌现出了一批有才华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但是随着十年文革的到来,几乎中断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以歌颂为主调的“红”、“光”、 “亮”样板式,宣传画的文艺方针。使得刚刚发芽的现实主义之风就此停下脚步。直到1976年,此时社会文艺方针才算回到正常轨道,改革之风春回大地,压抑多年的文艺以巨大的能量喷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力量,人们热烈地期盼能反映真正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反映我们人民生活的需求,在这种大形势的呼唤下,这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如高小华的《为什么》、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及四川出现的一大批伤痕艺术流派的作品。这时期的作品无一不是对现实的深刻询问和反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实社会现实提出直面现实的问题,使绘画艺术回到关心人性本身以人为本的命题上来。对生命、现实、美与丑、善与恶进行了直面的追问,绘画艺术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和成就。

二、当前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国际间涉及各行各业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越来越被重视。就文化艺术而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艺术已经从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了当代艺术的阵地。新表现主义、波普、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风起云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沐春风,大行其道,国内艺术家争相模仿、借鉴西方的样式,出现大量的借鉴或仿制作品,尽管里面不乏好的作品和在当代艺术领域重要的国际艺术家,尤其是八五新潮之后的近三十年,各类当代艺术在西方资本和运行方式的推动和操纵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已然是在当代艺术的夹缝里生存,顽强的寻求发展空间。

就当前的艺术观念而言,有一些观念或人认为架上绘画已经几乎没有再存在的意义。而观念、行为、装置等新的艺术样式将成为人类艺术的未来。现实主义作为架上绘画的主体也就必然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从宏观的方法论而言,事实真如这些人所说吗?我们看待事物当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形式语言而言,当下艺术世界应该是多元结构为主要特征,强调百花齐放、各尽其责、各显其能。现实主义作为艺术的一种方式,虽然当下是观念艺术为主流,但是我们应该允许其它各种艺术形态同样并存,不能为满足某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过度地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或为形式而形式。就精神方面来说,艺术是人类用来寻求精神家园、寄托人文情怀的工具,以求在物质之外的精神空虚或困惑里得到解脱,并满足审美的需要。如果我们能从美术史发展上去梳理,不难发现我们仍然能够从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里找到精神的安放地。换言之我们今天還是需要有深刻主题意义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来满足我们的灵魂渴求,有需要就说明有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条件。

就我国的文化渊源及传统而言,东方和西方本来就在两条文明线上并行发展。中华民族在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中就给现实主义提供可深厚的发展土壤。古人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因物象形”的概念,通过借助“物象”之真,来写胸中之意,用有形之物象来表现无形的真实情感。中国古代一路走在艺术形式上既是抽象的有是具象的。东方艺术不管什么艺术形态,从未真正的走到极端的抽象主义,包括大写意及书法等艺术样式。我们主张通过有形的认识来传达情感,以有形的认知方式来感悟无形的精神世界。东方审美的艺术特征使得现实主义在我国得以长足的发展,正式由于现实主义和我国特有的审美需求相似,在精神层面上有一定的契合点。另一方面我国几千年的具象绘画脉络影响深远,老百姓及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还停留在现实主义的范畴。再者现实主义在中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就艺术本身而言在我国远远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无论是在语言的表达上,形式的探索上,主题思想的提炼升华上,亦或是对后面我们努力提倡的当代艺术中艺术经验的积累与启示,都有很多地方需要大力发展。所谓的现实主义艺术已经死亡这只能算一家之言,或可以是无稽之谈,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现实主义绘画发展仅仅是解放后到文革前,时间如此之短,很大的空间供我们后辈去努力,现实主义的春天应该还未真正到到来。

三、前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视野眼界、信息来源等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前所未有的时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需要现实主义艺术去表现,这为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当借着当前良好的社会环境,开放的信息渠道,广泛的人文交流,不论是着眼于绘画发展的规律本身,还是着眼于轰轰烈烈的时代需求。现实主义在我国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把握好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时代为己任,借鉴和学习来自各个不同艺术种类的养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现代人的观念的手法去认知和表达。在绘画的形式语言上,主题思想上,应该更加开放、包容进而精益求精。现实主义绘画一定会在新的时代精神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将在形式和内容下呈现更加强烈的艺术语言,更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而发展下去,迎来我国的现实主义之春。

参考文献:

[1]休·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北京:北京美術摄影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为什么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如何让实干型官员脱颖而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