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016-10-21 14:36蓝耀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山水画美学创作

蓝耀

摘 要: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一方面要对山水画发展的脉络、流派、名家名作作分析,把住传统精髓,同时要注重画外修养的积累,包括哲学、美学、古文学、书法、音乐等知识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要紧随时代,研究审美取向,与时俱进,对山水画的未来发展进行探索,在自我风格形成的同时,能推动和引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的写生是积累生活、提高识见、领悟自然的方法;是采撷造化生机、寻求造化神韵的手段;是落实传统经验,寻求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山水画的写生,是山水画创作不可或缺的途径。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探索者,要重视对大自然真山真水的感受,领会写生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山水画;创作;美学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72-01

一、从古今名作中师造化

从传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唐代李道昭的《明皇幸蜀图》,虽然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独立门类的开端,但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写实与生活的影子。正如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说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追求始终是山水画创作的动力之一。南宗画派鼻祖王维的传世作品《辋川图》、《雪溪图》等也是画他的所居所游。五代、两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大高峰,涌现了一批开宗立派的大家,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生活,通过对真山真水的观察、感受,创造了表现力强而又富于个性的胸中丘壑。元代山水画的丘壑经营虽略逊于前,而笔墨更为精妙,形神俱足,把山水画创作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等无不写所居所游而又超然物外。明清以来,所谓山水画的主流,拟古渐成风气而不重外师造化,追求某家皴点可以立足,某家清淡可以立品的本本主义,山水画的创作也随着失去了生机活力,而活跃于正统派之外的一批画家,如石涛等,四海云游,搜尽奇峰打草稿,才有了他那标新立异、风格多变的作品。

二、山水画写生的中得心源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注重人对自然的感受,通过笔墨的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干湿浓淡的微妙变化来抒写,与西方重明暗及色彩变化,注重客观形体结构的真实描写是不同的。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不在于形式上是否对景写生,而在于过程中通过对真山水的观察,了解所要表达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步步看、面面观,从而融入于心源,即所谓“目识心记,烂熟于心”进而“凝神默思,一挥而就”。黄宾虹先生认为,山水画的写生,先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领略其精神。所以我们看到他的一些写生作品,只是简单地勾勒出山脉骨架,山居水口,可谓逸笔草草,然后不止一次地添加,有的数十年后还未完稿。也就是说,“山川之气”需摆脱具体细节的干扰而抓住其精神实质才能充分体现。这种将描绘对象纳入心中,情与境融,心与物合,笔与神会,写生的作品才能达到形神皆备的效果。

三、山水画写生的笔墨表现

笔墨是支撑中国画创作最主要的语言,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气质的流露,也是品评中国画优劣高下的主要因素。在山水画写生中是不能失去这一根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山水画遗产资料,要在认真研习的基础上加以领会,并力求在写生过程中把古代优秀的传统技法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皴擦点染,当蕴含古人笔墨精神和法度,起、收、藏、露,中、侧、转、提,不同的笔法会产生不同的笔线特征和质感,绝不可简单地对景涂抹而漫无章法,就是一个点,也当笔无妄下,力求合理、有变化。用笔方法也是黄宾虹先生一辈子研究的课题,他的老师教导他,“就当是写字,宜笔笔分明,才不至于画匠而已”。毕生得出了笔线的“平、圆、留、重、变”五字诀。无论是山水画的写生还是创作,从书法中探求画理,是一条正道。 “墨运而五色具”,在山水画写生创作中,“墨”是作为“色”来运用的,即所谓的“墨分五彩”。

四、山水画写生中的经营位置

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构图、章法,是在有限的画面上适当地组织布置山川景物,使其具有艺术形式的美感,使山水画产生意境。在山川的位置经营中,讲宾主、讲主次、讲聚散疏密、讲虚实对比,同时采用“散点透视”、“三远法”、“七观法”布局谋篇,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焦点透视的独特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对真山水的简单和直接描绘,而是体现了山水画写生创作中的“以人为本”的主观自觉性。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也不仅仅停留在真山水的表象上,而是直达内心。在写生时,面对繁杂对象,就需要从大处着眼,对景物进行整体的布局和处理。

山水画的写生,不能停留在为写生而写生的层面上,而是要不断求索,在每一次的写生过程中温故传统,探索新的因素,融合时代的审美取向,通过对真山水的艺术提炼,通过量变与质变的逐渐完善,为我所用,为我所有,在写生中实现自我超越,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快速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遇,古人难以企及的高原雪山,天涯海角,我们都可以亲身感受,这都为我们探索山水画新的因素提供了可能;同时,古今审美的异同,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就是同一山水也会有别样的感受和空间;再者,古人也曾是今人,那些开宗立派的山水大家,在当时也是不懈探索和创新的结果。师古而不泥古,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過程中,善于发现,勇于突破,这也是山水画写生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山水画美学创作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印花派对
Jazz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