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重奏的应用

2016-10-21 15:03周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重奏民族器乐普通高校

周力

摘 要:在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重奏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地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专业技法课与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拓展与补充,对培养学生的演奏水平、综合应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文章立足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分别从重奏课教学现状、重奏课教学的意义和重奏教学的实施方案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民族器乐;重奏;应用

中图分类号:J632-4;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210-02

一、普通高校民族器乐重奏教学现状

重奏概念源于西方音乐,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演奏多声部器乐作品的演奏形式,它以其多样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器乐演奏最常用的演出形式之一,其优势在于通过多人的合作演奏来提高个体的演奏水平。

而民族器乐教学应用于“重奏”模式,最早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先生,他把丝弦五重奏(琵琶、扬琴、二胡、筝、中阮)作为一种训练方式进行授课,之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也相继开始了以“重奏训练模式”进行的教学方式。目前,普通高校民族器乐实践教学中专门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设置的重奏课程并不多见,大部分只为应付学校演出活动所临时组合的小型学生民乐团,或为大型多人的器乐合奏。

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受专业水平,乐器类别、听众欣赏品味等因素的制约,真正能够在舞台上进行独奏演出的并不多,大部分学生除了每学期末能够登台进行考试之外,几乎很少有机会进行演出实践。因此多数高校都会组建自己民族乐团来作为学生的实践平台,锻炼学生们合奏、合作的能力。但随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扩招后带来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在排练场地、专业编制、乐队指挥等方面无法达到与之相适应的要求,再由于某些声部人数上的不平衡,以至于部分学生四年大学期间从未进行过合奏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合作的演奏能力无法得到训练与开发,同时也影响到了自身专业演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由此看来,普通高校民族器乐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具体的特点和发挥自身优势,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一味追求“大而全”的管弦乐队合奏。重奏课程教学,既可以提高个人演奏水平,又能进行演奏者相互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开拓了实践教学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普通高校开展民族器乐重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多元化的教学

重奏课程是民族器乐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进行重奏课程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和声、复调、多声部音响效果的概念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学生演奏过程中对音准、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使学生自身的演奏和音乐表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另外,多人的参与配合以及多种旋律线条的相互交织,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和情感,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赋予民族器乐教学活力与生机。

重奏教学同样适用于民族器乐专业技法课的教学。目前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一对一的传统授课形式上,注重专业演奏人才的培养。这种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有其优越性,能针对演奏程度和天赋较高的学生开展系统深入的教学,但如果教学对象为一般程度或不具有基本功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则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欠佳。由此看来,将重奏引入专业课教学,采取小组授课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不仅弥补了学生专业基础欠缺的不足,而且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促使自己专业得到进步。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开展重奏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民族器乐学生在艺术实践方面突出的瓶颈问题,比如专业不均衡、演奏水平低、规范程度差等因素导致的舞台艺术实践活动无法正常顺利开展等问题。民乐重奏教学着眼于“小而精”、“多形式”,解决了民乐教学中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的根本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弥补单一技法课的不足,因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重奏与独奏的要求与侧重点不同,重奏更多的是乐器声部之间相互的密切配合,不仅对于自己獨奏部分的旋律声部要演奏完成好,同时必须兼顾不同其他声部的进行情况,必须做到配合的整个过程要自然连贯、有条不紊。正是因为学生在演奏中,不仅仅局限于聆听自身演奏和状态,而还要时刻保持倾听乐曲的整个和声效果和音响织体,才能顺利完成作品的演奏。所以说,重奏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有利于普通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音乐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群众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音乐专业的社会化需求已越来越多元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在面试中,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许多相关的应用能力,如小规模乐队组织、指挥、编配、社会音乐教育、甚至创作改编小型民族器乐、组合作品的能力等。所以,这些都需要针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拓展实践平台,锻炼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三、普通高校民族器乐重奏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完善重奏课程内容

重奏课程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属于实践教学范畴,要求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体现“多能一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重奏课的教学步骤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各阶段的训练目标要清晰明确。开始阶段,使学生熟悉掌握各不同重奏乐器的组织配合原则,讲解总谱阅读及分谱抄写方法,掌握正确科学的校音方法;然后讲解指挥手势,全面了解不同节拍的指挥手势及预备、收束等基本动作。最后,通过学习不同体裁和风格的重奏音乐作品,进一步熟知不同民族乐器组合的特点与色彩,从而为重奏课的教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来普通高校民乐重奏教学情况来看,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来展开教学。如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在本科第一学期就开始安排重奏课,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专业中等或以下的学生由于实际演奏水平不高,重奏操作能力较弱,重点在打基础,宜从第三学期再安排重奏课。同时在课程方案上应有其灵活性。如每学期专业课时18节,内容比例可以设置为:独奏技法课10课时,同类民族乐器重奏4节,不同类民族乐器重奏4节。采取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有效保障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前提下,使重奏训练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补充与拓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课程基础环节的训练

重奏课程的具体教学由节奏训练、音准训练、力度训练三个基础环节组成,而根据目前普通高校生源质量和专业能力水平的具体情况来看,节奏是训练的重点内容,音准把握是整个训练过程的难点,而力度训练则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不断强化、加深学生演奏的控制能力与乐感体验。

节奏训练是重奏课程教学之前的一个重要基础,笔者建议学生在开始重奏课程学习之前都必须经过节奏专门训练。通过规定的课时完成节奏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加深学生对正确节奏和速度的认识,建立科学的节奏律动感觉,为演奏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能有效避免重奏教学中出现各种节奏不稳的一系列问题。

音准在民族器乐演奏中一直是个技术难点,若要驾驭和控制它除了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灵敏的听觉能力也是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音准问题最容易出现在拉弦乐中,由于乐器没有指板,左手的音准完全依靠演奏者的控制来进行掌握;吹管乐器的音准则是受气息控制的影响较大,如果吹奏时气息不足音准就会偏低,反之,音准可能又会偏高。而弹拨乐器,虽然有固定的品位,音准较容易把握,但乐器本身存在的差异和学生调弦时的不稳定,亦会影响音准。因此,在重奏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专业的基本功,提高耳朵对单个音高的听辨能力;同时也要在重奏课程中通过多种多声部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立体的音准感,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力度即演奏中控制音乐强弱的能力,力度的运用是音乐变化处理中最重要的手段。假如一首作品从头至尾只有一个力度,没有任何变化与起伏,那么音乐必然是是单调乏味的。学生在重奏课程学习中,对于力度的掌握,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名家作品的演奏录音,感受音乐力度的不同层次变化;另一方面,加强学习和丰富演奏中音乐力度变化的技法手段,如专项训练强、弱、渐强、渐弱、强后即弱等常规力度变化模式,通过在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的实践应用,达到适应不同力度演奏变化的控制能力。

(三)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模式

普通高校民乐重奏课程应立足于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特点,因势利导,并不断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除了常规课堂研讨的教学实践以及形式多样的舞台艺术实践之外,还应有效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与优势,发掘拓展其他形式的實践模式,如基于音乐创编和社区本土音乐传播的艺术实践、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研究的实践等等。

在不同地域与风格的民间音乐中,民族器乐演奏与组合往往是其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多年来,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存在及其传承仅限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民间文化艺人两个渠道,而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原生态的合奏形式,因传承人才匮乏而濒临灭绝。因此,将高校与民间进行对接,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以及科研平台,鼓励学生根植民间,选用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民歌小调、乡土音乐为素材,编配成不同形式的民乐作品,并组织排练、实践、推广,从而使更多演奏者、创作者,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建设、传承队伍中来,使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杨云.重奏演奏的五个主要问题[J].音乐探索,2001(02).

[2]郑雅静.对器乐重奏教学与实践的思索[J].音乐研究,2011(02).

[3]侯小林.民族器乐“重奏训练”的应用与研究[J].大舞台,2012(04).

[4]燕飞.探索高校民乐室内乐课教学的新思路[J].黄河之声,2013(20).

猜你喜欢
重奏民族器乐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19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琵琶室内乐中的低音琵琶演奏初探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