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研究

2016-10-21 15:03陶琳李彤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识艺术教育创新

陶琳 李彤

摘 要:普通高校进一步优化各类各级通识课程已经是重大的趋势,而艺术类通识课程在整个通识课程的开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人才的全面发展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发展特色优化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开设,关系到学生的全面發展和学校自身教学特色的形成,是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通识;艺术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225-01

一、多元化艺术教育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快速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不仅需要培养出专业化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全方位的知识基础能适应社会快速大发展的优秀全面的人才。

1.马克思就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础,初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接受多元化的教育,包括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而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的整个历史,既是自然界向人生成的历史,又是人类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历史,这一切都离不开审美艺术这个必要的中介。

2.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达到人类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趋向完美、和谐。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手段,艺术类通识课程在大学生的课程构成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从学生来说,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知识能力的艺术类课程关系到未来的知识结构;对学校来说,如何进一步的优化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关系到学校教学特色和学生培养目标是否如期实现的问题。

3.优化课程开设,需要明确艺术类通识课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主要的艺术种类有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文学等。艺术教育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首先,正确全面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审美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审美活动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使之建立科学的、客观的审美标准。其次,艺术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教育,自始至终都是形象教育,因此,艺术教育可以直接训练感官、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第三,艺术教育可以丰富人的本质,通过不断的陶冶,使人的感觉逐步的得到丰富,培养出“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进而陶冶人的情感。最后,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人的自身完善,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培养他们美好、和谐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二、多元化艺术教育特点

把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是审美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审美理论的知识教育,需要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素养和审美理论水平;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艺术教育同时还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陶冶性情、塑造心灵,与德育、智育和体育有着很大区别。从施教和教育中介等来看,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

1.课程开设应当首先注意受教育的学生的特点。在艺术教育中,学生是感性关照的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更是自由的主体,想象力的自由是在审美教育中自由的突出表现。同时,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手段,还需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包括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美感得意产生的生理机制虽然不是艺术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因素,却是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因素,因为,人的生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刺激—反应的关系。当然,也不仅仅是刺激—反应的关系,更是刺激—反映的关系。其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追求,包括他们的审美兴趣和审美理想。

2.从心理学来看,兴趣是欲望的外化,是主体的内在冲动、激情向外的投射,也是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地选择、发现与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同时还制约着选择对象的方向和强度。艺术课程种类很多,如果再进一步的细分的话甚至更多。因此,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当注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选择兴趣不断的变化,课程设置也要紧跟着有所变化。尤其是现在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们,知识结构和思考模式已不同过去,开设课程时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更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实施审美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开设课程时,特别要注意到学生群体的共性的审美理想。

最后,艺术类通识课程的优化还要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综合类的大学相对课程比较全面,而理工类的学校艺术类课程较多的是基础类的普通知识的讲解而缺乏深度和实践性,以经济财经为主的学校所开设课程大多是文学类的、戏剧类、电影类等,缺乏美术技能设计方面的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较差。因此,开设课程时不仅要适合学生,还要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让艺术通识类课程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和教学手段,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占军.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历程[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05).

猜你喜欢
通识艺术教育创新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