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产业运行的五个新特征

2016-10-22 02:49黄费连王文华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军品军民军工

◎黄费连 王文华

军工产业运行的五个新特征

◎黄费连 王文华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军工产业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从适应机械化战争向适应信息化战争转变,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从注重总量扩张向注重结构优化转变,从军民分离型向军民融合型转变,从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军工产业;转型;新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军工产业也孕育着一场根本性变革,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军工产业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既有战争形态转变和新军事变革对军工产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还有军工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的特殊性,即需要提升军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军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军民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军工产业运行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军工产业运行的新常态特征表现在五个“转变”。

从适应机械化战争向适应信息化战争转变

军工产业是服务于战争和国防建设的特殊经济部门,战争形态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军工产业发展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深刻改变了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这种变化对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要从适应机械化战争的发展模式向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模式转变。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实现军工产业从渐进式发展向跨越式发展的转变,提高军工产业对信息化战争的保障能力。

1.提高军工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含量

随着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军工产业的技术支撑点已经由传统技术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目前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刚开始起步,武器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综合集成度较低,军工产业对国防信息化建设还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必须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牵引,科学筹划、整体推进、系统配套,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实现由要素和投资拉动型渐进发展向基础能力型跨越发展转变。

2.提高军工产业满足多样化国防需求能力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需求瞬息万变,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由于面临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需要研究开发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武器装备来对付不同类型的安全威胁。因此,军工产业主体是否具备军品生产的柔性以及满足多样化、特殊性的国防需求的能力,成为决定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大批量、单一功能的保障模式,已不能满足急剧变化的国防需求,这就需要有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必须大力开发高精尖武器装备的柔性制造体系,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实际制造之间的信息集成,一旦需要即可启动并迅速投入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军品生产的固定化、标准化与国防需求小批量、多品种和急剧变化之间的矛盾。

3.提高军工产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并不单纯依靠某一种技术、武器装备或某一领域的优势。因此,需要加强对现有武器系统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特别是要突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系统整体配套和功能综合集成。信息技术是一种“粘合剂”,导致信息化战争对资源配置提出了“集成化”的新要求。为此,必须对军工产业资源进行系统集成与合理调控,形成有机组合、相互匹配、紧密型的应急保障力量,在时空上形成技术形态的“无缝隙配置”,在体制机制上形成“无障碍配置”,以及时、有效和充分地保障战争需求。同时,把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依托重点工程打造系统集成创新平台,吸收和集成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和产品,突破基础研发和集成能力的制约瓶颈,实现最终产品的自主创新。

4.提高军工产业的精确保障能力

精确保障的实质,是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手段,高效、精确地筹划、建设和运用军工产业保障力量,实现信息流、物资流和人员流的最佳组合与高效运行,使军工产业按照适时、适地和适量的要求,达到准确化的程度,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战争需求,并尽可能节约军工产业资源。为此,需要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军工产业领域,建立军工产业可视化系统和数据链,努力实现军工产业资源在动员、储存、运输、保障以及全战场范围内的可视;综合利用计算机模拟、数据库系统和数字仿真等信息技术,对军工产业运行中的信息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实现数字化,以确保战时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入实现快速、高效和持续的综合保障,达成军工产业保障能力与战争需求在数量、质量和时空上的高度一致。

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

1.军工产业的两种发展模式

根据军工产业规模扩大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其发展模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模式是指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加大资源投入使产量增加,其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集约型模式是指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使产量增加,其特点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资源要素效率的提高。

2.现代军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率问题

现代军工产业发展的实质,并不是速度或投入问题,其核心是质量与效率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军工产业发展一直是粗放型模式,这不仅增大了资源约束的压力,而且必然导致军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运行效率低下。由于政府对军工产业管理仍然实行行政性的垂直协调方式,构造了既无有效激励、又无硬预算约束的机制,从而内生出追求速度、投资饥渴、数量扩张和效率低下的军工产业资源配置取向。随着军工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防需求的急剧增加,资源供给已显得相对不足。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看,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国防费增长的速度也将不断下降。因此,原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和投资数量扩张的粗放型模式已难以为继,要求向主要依靠资源要素优化组合、提高资源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向创新驱动转变,走提质增效之路。

从注重总量扩张向注重结构优化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各主要军事大国的国防开支急剧减少,不得不收缩专门的国防工业规模,同时增强国防工业的动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起灵活多样、富有弹性和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军工产业结构。

1.军工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军工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高技术武器装备已成为现代军工产业的主要产品。军工产业的企业组织结构日益趋向集聚化。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军工企业集团,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军工产业的技术结构日益趋向军民一体化。通过“军转民”、“民转军”、有计划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军民技术一体化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

2.军工产业发展的质的变化是结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军工产业发展追求的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国防供给短缺、仅能适应低水平国防需求的军工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协调,结构层次低;传统的军工产业仍占较高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很低;军民兼容性较差,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降低了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军工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军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发生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变革时,必然引致军工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技术创新、转移和扩散极其迅速。通过军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军工产业资源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产业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成为我国军工产业运行的新常态。

从军民分离型向军民融合型转变

1.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党在战争形态信息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和经济形态市场化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二者在资源配置上又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增加国防投入则会减少经济建设投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走军民融合型发展路子,把军工产业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实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共同建设,以最小的投入谋求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最大化。

2.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对抗,最集中地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

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只有依靠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社会科技力量,才能满足保障信息化战争的巨大需求。这就要求在军工产业发展中摒弃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国家整体经济力量和科技实力来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从研制、设计、生产到维修等军品采办的各个环节,都是由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组成的军工生产社会化协作与配套体系来完成的。通过军民融合发展,大大降低了武器装备的研制成本和交易成本。现代军工产业已经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总体设计和总装集成为龙头、以专业化配套能力为支撑、以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为依托的“大军工”生产系统。

3.高新技术的军民用途界限日益模糊

在西方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都能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军民技术差距不断缩小。高新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同时引起巨大变革。军工产业领域出现了打破军民界限、军工产业与国民经济相融合的趋势,军工产业中的军民通用部分与国民经济融为一体,信息技术成为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共同基础。因此,必须建立起军工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充分利用社会丰厚资源和先进技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防需求,将有限的军工产业资源配置和使用到关键的领域和环节。在军事技术大量转为民用的同时,民用技术和产品也被大量嵌入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中。一方面,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直接利用社会雄厚的资本、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和高技术人才,大大降低了研制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承担军品研制生产任务,可以促使企业致力于研究新技术、开发新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日益提升的国防需求,无形中促进了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军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1.传统的军工产业是一种军民分离型发展模式,资源难以在军需与民用之间有序地无障碍流动

■ 白露金茎 于咏萍/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迈出了很大步伐,特别是近些年来,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军民分割、条块分割、封闭发展和自我体系等问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不少科研项目军民重复立项、多头建设和分散研制生产,资源重复配置;部门和行业壁垒导致军地之间信息传递梗阻,宏观决策层协调军地供求关系以及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控与管理成本增大。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军工产业是为战争和国防服务的经济

从国防供给与国防需求的关系上看,军工产业发展模式可分为供给主导型模式和需求主导型模式。在需求主导型模式中,军工产业发展的基本约束是国防需求;在供给主导型模式中,军工产业发展的基本约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我国传统的军工产业是一种供给主导型运行模式,即国家通过军品研制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和军事订货,对军品研制生产实施统一的计划管理,联结军品研制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并对国防需求主体实行实物配给制,国防需求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按指令性计划生产和调拨的军品,由此实现军工产业均衡运行。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国家军事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军品研制生产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需求约束条件,军工产业规模往往远远超过实际需求,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国防需求的牵引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军工产业运行开始从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需求主导型运行模式是由国防需求主体根据对国家安全形势和军事任务的科学判断,以国防预算方式形成有效需求,并采取市场交换形式,通过军品合同制实现国防供求均衡。军工产业是为战争和国防服务的经济,因而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需求拉动型经济。

3.在现代军工产业运行中,国防需求始终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

从效率角度分析,需求主导型运行模式能解决传统发展模式难以解决的资源配置效率、信息传递效率和政府调控的有效性等问题,供给方(军工企业)根据国防需求作出科学决策,自主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军工产业资源的最佳配置;需求方(军队)主要通过市场竞争采购方式确定军品需求的规模与结构,与不同企业进行公平交易。从现实情况看,买方市场的形成大大提升了国防供给的有效性,提高了军工产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同时,在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之间寻求最佳产出组合,其结果必然导致军民品生产一体化。

(作者单位:黄费连,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室;王文华,陕西正衡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F01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0.016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军品军民军工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军品智能包装的理论研究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小议国内军品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