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和时尚激活博物馆文创产品

2016-10-22 15:46刘巽达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博大英博物馆梵高

刘巽达

目前全国约有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正研发文创产品。前一阵广受关注的故宫“朕知道了”纸胶带、“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也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话题。但此领域的专家坦言,有些文创产品反响很大,但经济效益有限,叫好不叫座。

纵观国内外文创产品,大体有两种套路:或庄或谐,庄谐并举。 “庄产品”紧扣“镇馆之宝”,玲珑毕现,原汁原味,适合“长卖”,永不过时。而“谐产品”既有“长卖”,也有“短卖”——所谓“短卖”,就是结合博物馆特点,与文化热点高度契合,趁热打铁,热卖大赚。这就需要用激情四溢的想象力持续开发产品。

▲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图/梅州日报)

毋庸讳言,之所以“卖萌”的文创产品会成为首选,也是因为时尚加有趣的造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但是如何让这种“卖萌”不致消解文化价值,却是一道严峻的考题。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他们的童年记忆符号“小黄鸭”做成博物馆文创产品,萌萌的鸭子们或装扮成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或装扮成古罗马战士,或装扮成头戴羽毛头饰的印第安人……这些小黄鸭将内容之庄与形式之谐结合得浑然天成。2000年底,大英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只占总收入的30%,文创产品销售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年营收高达两亿美元。

我们在“时尚+谐趣”方面正在努力追赶,但论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这既有思想解放力度不够的原因,也有审美能力欠缺的原因。此外,还有一条极其重要的演进路径:如何与现代科技结合,让博物馆“可以带回家”。比如法国卢浮宫最近推出口袋博物馆型APP,精选了100件珍贵藏品的数百幅图片,并附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及馆藏位置说明,实现了“把博物馆装进口袋”。而梵高艺术博物馆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复制了梵高的画作,这些仿品在油画质地和纹理上也能达到惊人的相似程度,对于热爱油画却无法承担艺术品高昂价格的梵高迷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就技术而言,这些中国都能做到,但如何能想到并且唤起观众的极大热忱,并非易事。

我国正式颁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破题带来了契机,并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品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但要让文创产品进入“黄金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突破观念局限,紧搭市场脉搏,更需要相关从业者见多识广,加强人文修养。眼下,从事文博的深谙文博内涵却缺少创意,从事文创的纵有无限想象却缺少内涵,如何让两者走近一步,珠联璧合,造就复合型人才,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猜你喜欢
文博大英博物馆梵高
梵高的世界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梵高笔下的秋天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闯入梵高的世界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