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2016-10-25 04:43王岱飚
教师·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综述

摘要:辅导员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职业倦怠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愈加受关注,已成为研究的焦点。我们通过对职业倦怠的定义、研究理论、研究工具进行总结,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概括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对相关的成果进行评述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003-03 收稿日期:2016-05-17

基金项目:2015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研究”(Hnsz2015-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岱飚(1983—),男,海南定安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

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仅次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高校辅导员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作为教师队伍的特殊群体,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因为各种原因,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职业倦怠不但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工作效率,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的效果。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以及研究理论结构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 年提出,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心理状态。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多种视角关注和研究职业倦怠现象,但一直没有标准化的定义。Pines和Aronson通过静态的视角,认为倦怠“是个体的情绪资源长期被过度消耗,从而产生的生理、情绪和心理的衰竭状态”。Sarason基于社会历史角度,指出“倦怠不仅表现为个人的某种特征,更能从个体心理特征上影射出某些社会关系”。Cherniss从动态的角度定义职业倦怠,指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Shirom认为,倦怠是“长期持续的工作压力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是个体的宝贵资源被工作逐渐耗尽的过程”。虽然对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职业倦怠的定义应是静态和动态互补的。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Maslach和Jackson下的定义,即“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特征是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

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理论,比较有影响力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Maslach和Jackson的三维度理论结构:职业倦怠分别是由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组成。其中,情绪衰竭是指工作热情减退,精力丧失,情感处于疲惫不堪状态,它被视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也是最显著的标志性指标。非人性化是指对工作对象冷漠、麻木,减少或不愿意接触工作对象。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对工作感受不到价值、意义,工作认可度和自我评价不高。

Pines单维度理论结构:职业倦怠是生理、情绪、精神耗竭状态的总称。虽然Pines也将倦怠分为三个层面,实际上是对Maslach三维度理论中的“情绪衰竭”进行细分,学界一般将其划为单维度结构。Shirom 等人在Maslach 和 Pines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理疲惫、情绪衰竭、认知厌倦三个维度,但认为情绪衰竭是首要的,其他两方面是附带的,实际上也是一种单维度理论。

Demerouti二维度理论结构:他认为倦怠会产生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由于长期的工作负荷和角色冲突,会使人产生身心的耗竭,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第二个过程是因为工作资源的缺失,使人不能够高水平地投入,影响其卓越工作表现。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工具

为了测量职业倦怠程度,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研究出了多种量表。Maslach 开发的工作倦怠调查问卷 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是学术界第一个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该表分为MBI-SS(MBI-Human Service Survey)、MBI-ES (MBI-Educators Survey)、MBI-GS(MBI-General Survey)三个版本,MBI-GS相比前两个版本,强调的是人与工作的关系,更具有普遍适应性。Demerouti编制了OLBI(Oldenburg Burnout Inventory),量表由耗竭和疏离工作两个维度组成,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题项,经测试该两维结构比较科学,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Pines根据厌倦量表(Tedium Measure)开发的 BM(Burnout Measure)量表,与MBI有高度相关性,存在较高的信效度。Shirom 与 Melamed综合了 Maslach 和 Pines 的研究,基于自己的三维度结构理论,编制了 SMBM(Shirom-Melamed Burnout Measure),区分出了职业倦怠因素中的因果关系,使得提出的解决措施更具针对性。关于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还有很多,Maslach的MBI是最具影响力并被广泛应用的。

国内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都是基于Maslach的MBI量表修编展开调查。李超平经过授权后修订了MBI-GS,在国内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李永鑫、吴明证等编制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CMBI(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等以MBI为基础,编制出本土化的职业倦怠量表EBI(Educator Burnout Inventory)。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研究上,学者大都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和方向,从辅导员工作的特征出发,改编或自编一些其他问卷或量表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成因进行研究。如曹建平使用MBI-ES,对湖南省长沙市5所高校进行调查,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蒋丽琳、覃干超等采用李媛于2005 年修订的本土化职业倦怠量表 MBI-GS,通过对50 所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分析了广西地区的高校辅导员在情感枯竭、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等三个维度的基本情况,对职业倦怠差异进行比较,并提出了预防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建议。陈锋菊、范兴华、贺春生等采用Maslach的MBI和自编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 283 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的同时,将162名高校专任教师作为比照来考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相关的影响因素

综合近十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具体因素。

(一)在理论研究上,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社会视角

主要观点是认为期望值与社会支持力度不成正比。王大贤认为,互联网下大学生多元化道德思想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冲击、辅导员获取信息优势的丧失、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介质缺少抓手等社会变迁因素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江莉娜认为,辅导员对工作和学生抱有过高的期望与现实中并未得到社会的尊重之间的落差,以及缺乏支持和资源会产生倦怠;何峰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首先与社会对辅导员支持与认同的弱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2职业视角

主要观点是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是由其职业特点和工作压力造成的。陈永森、邱海锋认为,角色过多、工作强度和难度增大带来的压力是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客观因素;刘凤华认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超载对辅导员职业倦怠有重要的影响;张杨、狄传华从经济学的视角指出,辅导员的供给需求矛盾导致辅导员个体压力超负荷,身心疲惫,产生心理倦怠。

3组织视角

主要是组织的制度和机制问题。陈奎庆认为,传统的评价机制不科学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仵林军认为,职业发展渠道不畅、自我价值实现受阻、绩效考量缺乏,使辅导员自我效能降低,引发职业倦怠;

江忠华、韩云认为,组织根源主要是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等。

4个体视角

主要是辅导员的个体人格特征和自我认知决定的。一是职业选择和岗位认识的缺失:任海涛、魏巍认为,职场错位的矛盾更容易引发职业倦怠,且表象更为集中和尖锐;二是个人能力素质不足:陈道华认为,提高职业素养迫切性与队伍非专业化的矛盾使辅导员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三是个体人格特点的差异:郭志立认为,常有完美主义的目标取向、对自身的要求过高等个性品质的辅导员,容易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

(二)在实证研究上,众多的研究都是从人口学的因素进行分析,但是研究结果存在不少差异

在性别方面,有的研究(曹建平,2007)表明,男辅导员的情绪疲惫程度显著高于女辅导员;也有研究(谌喜兵,2011;李宁,2013)认为,女性辅导员比男性辅导员更容易感到情绪衰竭;还有的研究(姚崇,2009)称男性和女性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无显著性差异。在年龄方面,有的研究(陈静,2011)认为,年轻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另有研究(李红,2009)则认为,辅导员的年龄与职业倦怠不相关。在婚姻状况方面,有研究认为(贺斌,2009)未婚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高于已婚的辅导员;也有研究(张莉,2012)认为已婚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总体程度、情绪衰竭程度要比未婚辅导员更为严重,去个性化程度更是极其明显地高于未婚辅导员。在工作年限方面,有的研究(曹建平,2007;陈锋菊,2011)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有的研究(贺斌,2009;邹群,2012)认为,从事学生工作时间越长,职业倦怠程度就越高。在教育程度上,学历层次越高,情绪疲惫程度越严重。在职称方面,职称越高的辅导员面临的压力更大,容易感到职业倦怠。

一些学者还从个体特征因素来分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已有的研究表明,外控型(低控制感)、低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低、成就动机比较高、A型人格、神经质、努力程度低、自信不足、逃避型的人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是否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决策、职业的重视程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变量因素都能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

孙德芬从内隐胜任力出发,提出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路径:在组织层面,高校要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健全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合适的职业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辅导员个人也要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张名艳认为要从心理契约视角下采取应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策略:一是要构建心理契约互动模式,促进个人发展;二是要重视激励的引导作用,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和归属感;三是要构建高校与辅导员职业发展意愿和需求相适应的多重职业生涯发展阶梯。闫广实以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为背景,指出要通过强化培养机制,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明确岗位职责,提升职业认同;加强个体干预,培养健康心态等措施,来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

五、文献述评和展望

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大多是在实证的基础上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为工作实践提供参考价值。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的学生工作被称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是一种日常性的、非学术性的、对学生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的课外组织活动。国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分为学习辅导、情感辅导、就业辅导等,不同领域的事务由专人负责,工作职责清晰明确。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起步比较早,在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后,逐渐走上了今天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是为了适应高校的教育和管理而产生的,主要对学生提供咨询类的服务。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特征明显,具有完善的、可操作性极高的规章制度保障,职业化、专业化、服务性程度较高,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职业倦怠不明显,因而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研究大多只限于职业化、专业化视角,在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鲜有涉及。

我国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比较多,而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较早的研究见于2001年焦文铭、周敬文的《论学生工作干部的职业倦怠》一文,其后基本在2006年以后才有发表的文章。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显示(以“辅导员、职业倦怠或工作倦怠、职业枯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期刊论文中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文章有400余篇,而学位论文只有 40余篇,博士论文则未有相关研究,专著更是未曾涉及。另外,当前国内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研究现象描述较多,理论多于实证,理论研究多是归纳总结。实证研究在样本的选择上代表性不足,在已有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仅以某个高校或者某几所高校的辅导员作为调查对象来判断我国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做法有待商榷。出于人力物力的局限,目前对全国高校辅导员都进行普遍调查的难度较大,基于区域性研究仍应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较为可行的办法。由于尚无规范化、标准化、本土化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统一量表,受地域选择、问卷的有效率、施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等因素影响,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王大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宿州学院学报,2006,(21).

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

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任海涛,魏 巍试析如何引导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陈道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思想教育研究, 2007,(2).

何 峰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曹建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张 杨,狄传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经济学分析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08,(4).

蒋丽琳,覃干超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与职业,2008,(32).

刘凤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心理管理措施 中国成人教育,2008,(24).

李 红,赵 然,徐富明,等控制点在辅导员工作压力应对策略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

贺 斌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叶 兵,蒋兆雷近10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

江忠华,韩 云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组织根源及其对策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7).

陈奎庆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干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姚 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征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陈 静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状况调查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3).

陈锋菊,范兴华,贺春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6).

谌喜兵,叶玉霞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1,(8).

何浩宇,崔寒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职业与健康,2011,27(20).

邹 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教育科学,2012,28(1).

张 莉,廖全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6).

李 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自我修复策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

郭志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教育探索,2014,(2).

仵林军,许佳跃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研究前沿,2014,(Z8).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综述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综述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