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强在厝顶“唱好戏”

2016-10-25 05:33本刊
福建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关帝庙好戏东山

孙丽强在厝顶“唱好戏”

闽南人常说:“厝顶有戏出。”这戏,指的就是剪瓷雕。作为东山县唯一的剪瓷雕技艺“非遗”传承人,他想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年轻一代,让“厝顶的好戏”,一直演下去。

到过漳州东山的人,一定会被当地祠堂及寺庙屋顶上那色彩丰富、造型多样的剪瓷雕所吸引。这种以造型绘画为基础,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在屋脊、厝角、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也被称为“黏碗料”,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年过半百的孙丽强,是如今东山县唯一的剪瓷雕技艺“非遗”传承人。

父子两代,技艺传承

孙丽强生长在东山县钱岗村一个剪瓷雕世家,父亲孙齐家以擅雕博古、花鸟、飞禽走兽和古代戏曲人物著称,当年与擅雕“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的林少丹并称“双杰”,为闽南剪瓷雕的主流派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剪瓷雕的黄金时代,当时孙齐家的名字享誉闽南和潮汕地区。东山关帝庙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大修,孙齐家为此次修缮的主导人之一。关帝庙的庙门建筑用六支圆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太子亭”上的“八仙过海”“封神演义”等造型,是公认的剪瓷雕代表作。

孙丽强还记得,那时候他才15岁,孙家大班子里的每个人都为此忙得团团转。师兄弟一众几十人,在花鸟、人物题材上各有所长,分工明确。他一个刚刚“插班”进来的孩子,只能打打下手。

之后的几年,他利用空闲时间,自学绘画,努力扎实基本功。他还和师兄弟一起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为各地的祠堂做剪瓷雕,近的在闽南,远的到福州、广州,甚至新加坡都去过。

22岁那年,孙丽强被派去邻村独立完成一幅彩绘。“我画了一幅‘三雄图’,祠堂里的人都夸我画的公鸡传神。”孙丽强证明了自己。

两年后,24岁的他开始独立带班。如今,50多岁的他早已是闻名闽粤的剪瓷雕高手。

左图_剪瓷雕为何人何时首创,已难考证,但宋代晚期漳州地区就已有该项技艺。到了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剪瓷雕开始盛行

右图_屋顶上,晒得一身黝黑的孙丽强手艺娴熟,对着瓷碗残片轻敲细剪,不一会儿,一个造型就完成了

巧手赋予老文物新生

孙丽强平日工作的一大部分,是对剪瓷雕文物进行修缮。

1988年到2001年,孙丽强埋头于平和三平寺的剪瓷雕修缮上。刚开始他仅负责塔殿的部分,由于手艺精湛受到寺院认可,陆续又接到二殿、山门、广济园、大雄宝殿等部分的工程。

14年的精雕细琢,三平寺重修工程圆满完成,而涵盖了神话、历史、民间传说的150多个人物故事和近100只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则成为三平寺上永不落幕的精彩好戏。

2001年,孙丽强负责了云霄东厦镇观音亭的剪瓷雕修缮。观音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一处剪瓷雕已经破烂不堪,左边部分仍可见一个小孩为老者掏耳朵的塑像,对称的右边则不复存在。他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者,终于通过民间故事了解了这个剪瓷雕完整的主题,为它补上了右边一个小孩为老者挠痒的造型。

30多年的剪瓷雕生涯,孙丽强制作、修复过的作品,超过200座。最忙的时候,他一年就修了10多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宫前天后宫、云霄天地会主要活动地高溪庙、吴伯雄的故乡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的路门牌坊、福州三坊七巷的二梅书屋和小黄楼、广东惠来等县的古庙……省内外众多寺庙、祠堂、古建筑的屋顶,都经过孙丽强的精心修缮。

靠着一双巧手,他赋予了老文物新生。

技艺难学,基本功外且需悟性

孙丽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一双细长却粗糙的大手。

做剪瓷雕,需常年握着剪刀,与瓷片和水泥灰打交道。“拿剪刀、钳子,手是会有老茧的,还常跟泥、灰接触,灰里有碱,做久了也会有影响。”

制作剪瓷雕的工序十分繁琐。“工具、材料准备好,先用瓦片打一个初坯构图,然后按照这个构图,用剪好的瓷片正式粘贴。”孙丽强说起来就一句话,外行人却无法体会其中的辛苦,许多本事是夜以继日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剪瓷雕的传承依靠“口手相授”,没有模型,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花卉,都是直接做坯,所有的造型都在脑子里,因此悟性要高,没有多年的实践不可能做出好作品。“从入门当学徒就开始学习剪的基本功,还有绘画、构图,都得学,要做到胸有成竹。想要独自做剪瓷雕,最少要学四五年。”孙丽强说。

“真正难的是做人物,剪瓷雕人物大都来自潮剧,要学构图,还要了解人物典故,琢磨人物形态。像东山关帝庙,100多个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奸臣贼子,人物形象各有其特点,都不能重复。”孙丽强从小就很爱看戏,父亲去看戏时常带着他,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孙丽强学会了如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虽然顶着孙齐家传人的光环,到处都可见到父亲和自己的剪瓷雕作品,但常年在外无法回家,不论严寒酷暑都要露天站在屋顶上敲打粘贴,其中的艰苦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2002年的时候,孙丽强曾转行,可不到3年,他又回来了。“我这个人比较古板,中途改行又改不了,浪费了两三年的时间,没办法,最后还是要走回头路。”

只是爱好,无法谋生

刚结束邻村一项工程的孙丽强,换上了洗得发白的衬衫。但后背上的几颗油漆斑,还是“出卖”了主人的职业。2014年清明后,孙丽强陆续接了3项工程,一直忙到了11月初。“今年工程算可以,年年都不稳定。”2013年同时期,他只接到了一单活。

剪瓷雕常见于闽南和潮汕地区的寺庙和宗祠,一个村子一般是一座寺庙和几座祠堂,一个工程完工后,往往几十年或上百年才会重修,工程量越来越少。与工程量同时减少的,还有孙丽强的工作班子。上世纪师兄弟十几人,到如今,只剩孙丽强和他的一个师弟凑个“两人帮”。

十几年前,他收过徒弟,但在生意不好的年份,徒弟到广东打工了,回来后也没有继续做这行。他也没听说师兄弟们收过徒弟。“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受罪,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大儿子受我父亲影响大,也很喜欢这行,当年我父亲还在时就夸他天赋比我高,如果做这行成就肯定比我高。”孙丽强的大儿子孙培贤,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了研究生。

“把剪瓷雕当成一门爱好可以,靠这谋生是不可能了。”孙培贤说。

面对后继无人的窘境,孙丽强有些无奈:“没办法了,顺其自然。”

孙丽强22岁时,父亲曾问他:“跟了我这么多年,你都学了什么?”现在的孙丽强,特别希望能有这么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让他把这话也对着他们问一遍。

(本刊综合整理)

1_孙丽强在福建东山县的家中剪瓷片

2_东山关帝庙上的剪瓷雕作品

3_不论严寒酷暑都要露天站在屋顶上敲打粘贴,其中的艰苦滋味,只有孙丽强最清楚

4_孙丽强在制作剪瓷雕作品《钟馗》

5_孙丽强想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年轻一代,让“厝顶的好戏”,一直演下去

6_孙丽强在家中制作适合近距离观赏的剪瓷雕作品

7_宫前妈祖庙上的剪瓷雕作品

猜你喜欢
关帝庙好戏东山
东山果事
一场好戏
东山由义井
福建东山关帝庙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扮好“六种角色”唱出“一台好戏”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关帝庙
一出好戏
黄渤的“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