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塑说黄土情

2016-10-25 07:40常天平
天工 2016年4期
关键词:彩塑塑像泥塑

文 常天平

用心塑说黄土情

文常天平

《打场》 常天平/作

人的内心世界,永远比他(她)的容貌、形体更为丰富、复杂, 不仅更为多样化,而且具有多样性,形似毕竟是有限的,而神似却是无限的。艺术创作正是对这种无限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事业,许多塑像作品矗立在陇原名胜之地和寺庙殿宇内长期保存和瞻仰。

传统手艺——泥彩塑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泥彩塑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在制陶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萌芽时期的雕塑作品,从西安半坡母系氏族社会村落遗址的陶塑小鸟、礼县陶塑人像等到秦俑、武威的铜奔马、敦煌彩塑等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各时代造像的形象和比例变化,主要是受时代及封建统治阶级的审美观的制约。如北魏后期出现的“秀骨清像”是南朝士大夫形象的写照,而唐朝塑像则与其相反,追求“圆润丰满”,反映唐代的审美观。也有同时期有不同造像各有其独特的表现。敦煌彩塑为我们积累了千余年中无数雕塑匠师的智慧和经验,在新的彩塑创作时可借鉴。

选用澄板泥、粘泥巴

用泥大多有两种,即粗泥、细泥。粗粘泥用澄板泥加麦秸、塑作人物大样;细泥用澄板泥七成、细砂三成加水合成稠泥,加麻刀或棉花、纸精、糯米汁,加工精细泥时适量加兑蜂蜜汁,用来塑人物表层和五月官、衣褶佩饰等。制泥时,第一,要掌握所选用的土质加入适量的细砂,泥中所加纤维应多而均匀。第二,塑造工艺过程应不同于粘土塑像,而泥塑是分层敷泥的,塑泥时需层层敷塑料,每次均不能过厚,应待水分适当挥发后再敷第二层。最后,加工的细泥一般较薄,在其干燥过程中,需要塑刀反复按压收紧。无论分层干燥收缩,还是最后的压紧,都要使泥塑完成后基本不开裂变形,并使泥塑表面细腻坚实,以使描线敷彩时笔触流畅。

塑造上的特点

一、我在泥塑的制作中,主体造型艺术具有特点上的共同性。要求在有限的形体中概括和突出地表现主题,要求外形既优美生动,富有生命力,又具有建筑的坚实稳定和强烈的体积感,但由于使用材料的不同,又必然各有特点和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我在泥塑艺术的特征上追求逐渐凸显,写实技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刘家峡居士林大殿菩萨形体饱满、健壮、肩背宽阔结实,头号部微侧,体态庄严自然,衣褶流畅而富质感,下垂的裙摆被覆在莲花座上,片片莲瓣从裙里托映出来,塑工颇细。

三、我在泥塑艺术衣褶的处理上有四种:第一种,阴到线,其横断面部是在人体的面上挖进去的沟,有疏密、深浅、主线辅线等变化。第二种,“贴泥条式”,其横断面与第一种相反,它是在塑像大的体面上贴上条条凸起的泥条,有时也有在两个泥条之间凹面上加刻阴线,从雕塑作品为主体的造型艺术来讲,第二种在写实方面比第一种进了一步。第三种,阶梯式其横断面犹如阶梯层层错起,棱角分明,这种塑法多见于隋代,形成整体感很强的艺术效果。第四种,波浪式,其横断面高点突出而较浑圆,是唐代后普遍运用的一种衣褶表现方法,在质感表现上非常成功,既厚重又柔和。

四、四雕塑品,各种不同的光线下,会使它的外貌有所改变,因此,主要光线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石窟内本来光线不足,而门前正中有强烈光,塑像神态模糊不清,克服这种困难在敷彩时形成强烈冷暖色调上的补充来解决。

泥塑的敷彩

我们民间艺人在彩与塑的关系上认为“三分坯子,七分画”,我的有些天王力士的铠甲、飘带是彩出来的,眉毛、胡子的彩画人有一种“毛根出肉”的真实感觉,敷彩又不破坏雕塑的整体感觉,无疑是雕塑品敷彩上极为重要的问题。我的刘家峡居士林大殿内两侧八大菩萨是突出的一件好作品,满身变化丰富的图案装饰、统一在从上到下分布全身的石绿色调中,给人一种非常纯净、完整的优美感觉,古代匠师在色彩运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他们对石菁、石绿这样一些传统色彩,以其熟练的技术进行巧妙地运用和得当地安排,使作品有一种非常沉着而调和统一的感觉。“远看颜色近看花”也就是要求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有大的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

我在泥塑艺术敷彩上主要用土红、石绿、石菁、白黑等几色,佛像多用土红大面积平涂通肩衲衣,菩萨的裳、裙、飘带多用石菁、石绿等色,调出深浅、叠染而成,面部及手脚则用白色或肉色,发髻、眉毛、眼睛、胡子、眼脸和人中则描以石青、石绿、黑、土红等色。在永登连尕达寺和清凉寺塑像敷彩时应用藏传佛教艺术着色特点,多用红、紫、黄、橙、金,泥塑艺术敷彩除了描画丰富多彩之外,许多地方贴金装饰,赋予泥塑艺术作品鲜明生动的性格等,与藏传佛教文化热贡艺术敷彩手法相融汇,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常天平

1964年出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泥塑技艺传承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临夏州民间工艺家协会副主席,泥塑艺术作品《农耕系列》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长春举办的第九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精品奖,“绚丽甘肃·美在民间”百合花奖中荣获二等奖,另在省内外多次参赛并数十次获各种奖项。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氤氲,坦诚而熨帖;艺术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星火可燎原。艺术创作是安静的、朴素的、由心而发的,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感人至深,在人心底泛起爱的涟漪。

本期我们编选的贝雕国大师金阿山先生和陶瓷微书大师王芝文先生,均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只有时代造就的艺术人生,或磅礴,或曼妙,或华丽,或质朴,都是心手相应的气息。

中国贝雕第一人——金阿山先生,拒绝过无数次升迁机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生产第一线,将所有精力都投放到贝雕上。岁月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孜孜以求的人,一颗朴素的心能焕发无限璀璨的艺术之光,这或许是对他人生最大的褒奖。正所谓:珠玉琳琅凝贝雕。

中国陶瓷微书第一人——王芝文先生,寒暑不移,岁月不败,禅定于一管微毫、一件瓷器,全神贯注,每一次落笔都不曾懈怠过。心如止水却迸发出极致的艺术追求,一种凛然的气质升腾在其中,始于投石问路的艺术人生势必精彩下去。 正所谓:小字写出大文章。

没有雷同的人生阅历,却有同样值得称颂的艺术人生。期待你有些许感悟!

猜你喜欢
彩塑塑像泥塑
多彩泥塑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泥彩塑:天地之美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礁堡·塑像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