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手工铜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之初探

2016-10-25 07:40王友文
天工 2016年4期
关键词:铜器传统工艺手工

文 王友文

大同手工铜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之初探

文王友文

在数千年的历程中,大同传统手工铜器曾因制作精美、造型典雅和具有很高的使用与观赏价值而驰名中外。在经过了发展、壮大、鼎盛的过程后,如今出现了萧条与衰退。大同手工铜器传统技艺需要保护和传承、留住大同手工铜器传统文化的根,是毋庸置疑和刻不容缓的事情。

大同;手工铜器;传统文化

地处山西省北部的大同,是全国著名的民间铜器产地之一,历史上就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之说。大同的传统手工铜器也因制作精美、造型典雅和具有很高的使用与观赏价值而驰名中外。

大同传统铜器在数千年的历程中,经过了发展、壮大、鼎盛的过程后,也出现了萧条与衰退。本人作为一名大同手工铜器的传统艺人,着重从大同传统手工铜器的历史与如今、留住大同手工铜器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手工技艺绽放出时代光彩三个方面,进行一些个人心得与看法的论述。

一、大同传统手工铜器的历史与现在

远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我国就出现了闻名于世的青铜艺术。据有关学术专家考证,大同地区生产铜器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起初,用冶炼出的铜铸造打仗用的铜剑、铜戈、铜戟及用于烹饪肉食的铜鼎和修饰照容用的铜镜。北魏时期,由于当时的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近百年之久,当时的大同也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会,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让大同铜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据记载:到了元代初年,在大同立炉冶炼铜的冶户作坊多达760个。大规模的铜器冶炼为大同民间铜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到了明清,大同地区的铜器匠人由制作兵器逐步转入制作民用产品。随着铜器生产性质的转变和民间的大量需求,生产民间铜器的行业开始迅速兴盛起来,聚集着数千名铜匠的铜匠铺子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条繁华的街道上。大同城内甚至还出现了一条专制民间铜器的铜匠街,这条街上云集着数百名能工巧匠,各种铜制品在全国都享有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同成立了铜器生产合作社,使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得以继承。为了发展壮大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市政府于1973年在大同市内燃机配件厂成立了铜器车间,1978年将铜器车间正式转为大同市金属工艺厂。在这里,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大同铜器也进入了又一个鼎盛发展的阶段,从别致的造型模具设计到独树一帜的图案设计艺术,大同市金属工艺厂涌现出一批新秀,他们为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同铜器增添了光彩。

《混铜园罐》 王友文/作

大同铜火锅由于制作工艺日臻完善而名扬四海。1973年秋,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大同访问时,周恩来总理把“九龙奋月”铜火锅赠送给他。此后,大同铜火锅的声誉越来越高。大同铜火锅先后获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国家经委“金龙奖”,并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也成就了大同铜器最为辉煌的一段时光。

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和工艺传承的断链,以铜火锅为代表的大同铜器开始衰败,铜器的主要生产厂家——大同金属工艺厂也在市场的运转下随之倒闭。到1998年停产时,下岗的200余名企业职工,有的在集贸市场卖衣服,有的摆地摊卖菜……大同铜器出现了萧条的景象。

2009年6月,大同铜器制作技艺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大同传统铜器在政府及各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下,在大同铜器老艺人的坚守下,正在渐渐地重新焕发光彩。

二、留住大同手工铜器传统文化的根

对于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其物质形式的遗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包含的“文化记忆”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当我们精心保护一件传统工艺品时,也应该同时关注它所体现的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精神、情感、思维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当然,传统手工技艺的非物质因素作为活态的文化,因受到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自身形态的限制,必然会使它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薄弱,最终面临消亡的危险,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传统工艺非物质价值的继承和保护,更不能人为地破坏它。我们只有保护或重新唤起这种非物质的“文化记忆”,才有可能了解传统工艺的内涵,把握这种文化的整体意义。否则,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其中蕴含着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这种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大同铜器传统手工技艺的非物质价值总的来说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它的历史价值。大同铜器传统手工技艺承载了丰富而鲜活的历史,反映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甚至是整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存状况。第二是它的文化价值。大同铜器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生动表现,能映现出地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第三是它的精神价值。大同铜器的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生命力、精神的寄托,以及民族文化复兴和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总之,大同铜器传统手工技艺的作品既是某种技术的载体和物化形式,又体现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

大同铜匠世代传下来的工艺绝技,能制作独具风格的铜器产品。制作的民族乐器铜锣,声音深沉而悠扬,经久不散。制作的骆驼铃铛,口子厚、中间空,声音悦耳,六七里以外都听得格外真切,是牧民最喜欢的一种骆铃,骆驼队在漫漫的夜幕中跋涉,牧民们能清晰地辨别出哪队骆驼挂着大同铜铃。大同铜匠做的“六棱壶”,堪称壶类中的佳品……大同的铜器产品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人们不光为它那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所折服,更为其独树一帜的图案设计艺术而惊叹。

显然,大同铜器在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和具有民族精华的东西。

从历史的角度看,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依靠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一旦这种传承停止,也就意味着这种工艺的消亡。在民间,技艺的流传往往是靠口传心授,并且有很强的家族、地域色彩,传承人的选择也非常严格。同样,大同铜器也具有这种世代相传、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不仅为我们研究大同地域历史、文化、民俗等提供了佐证,更重要的是,大同地域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内涵也在时代的延续中,真实地活在大同铜器等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中。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大同铜器传统手工技艺,也就等于保护了大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明完整和特有的韵味。

三、让传统手工技艺绽放出时代光彩

大同手工铜器传统技艺需要保护和传承,这是毋庸置疑和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在社会转型期,大同铜器的传统技艺当如何发展,便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了。如今,在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中,必须让大同铜器散发出时代的光彩。

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生产水平和生活习惯等。在大同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的地域里,大同铜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也就成为一种相当漫长、动态变化和相当珍贵的现象。曾经,大同手工铜器在当地人民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可谓家家有铜器,人人爱铜器。从陈设装饰用品到日常生活用具,使用铜器的习惯极为普遍。

有需求就会形成市场。显然,过去人们的生活用具、家庭陈设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的不同以及生活的改变,与如今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尽管需求面不同了,但是大同铜器传统工艺的魅力依然夺目。

大同手工铜器艺人王友文、王永文兄弟经过苦心钻研,将紫铜和黄铜两种不同熔点的物质经过独有的技艺熔铸,进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混铜”工艺,这一工艺传承延续了中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的工艺,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金银错青铜器传统工艺的影子,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这一工艺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为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绪祥认为,大同铜器“混铜”工艺是在延续中国传统工艺过程中一次难能可贵的创新。唐绪祥教授曾对大同铜器进行过详细调查,他说,包括大同铜器在内的很多传统手工工艺,都需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的审美特征,需要有与时代同步的设计和创新。铜火锅作为大同铜器辉煌的记忆,显然不会再有曾经巨大的需求量,但是大同铜器传统工艺的魅力不会消失,它应当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滚动成为一个地域文化产品,让大同铜器散发出时代的魅力。

让大同铜器成为一个强大的地域文化产品,需要传承者在不断地创新中融入时代的审美,同时也需要因事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保护形式。一是资料性保护。通过系统的收集整理资料,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方式,尽可能完整和详尽地记录有关的信息,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并妥为保存。二是记忆性保护。在资料性保护的基础上予以展示和弘扬,以文化记忆的方式起到认知和教育的作用。三是政策性保护。大同铜器传统工艺有很强的生命力,尽管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但暂无中落之虞,对此应当尽量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正常和健康地成长。四是扶持性保护。需要由政府或有关社区和企业给予财政支持,为大同铜器注入新的活力。

王友文,男,汉族,山西省浑源县人,为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工艺美术先进工作者、大同市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2007年被评为大同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被确定为山西省传统工艺保护和发展项目负责人;2010年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

猜你喜欢
铜器传统工艺手工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殷墟妇好墓铜器铭文研究
做手工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手工DIY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