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上电影
——近年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与突破

2016-10-25 06:51张怡昕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青春片青春校园

张怡昕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上海200072)

当“青春”遇上电影
——近年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与突破

张怡昕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上海200072)

青春,是拍电影的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是在中国有关于这方面还没有严格的界定,青春电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电影现象和文化现象。近年来,“青春电影”的大量拍摄并且很多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新突破,也表示着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并不是只有大制作才能获得受众群的喜爱。

青春;时代性;校园;偶像化

近年来,在中国的电影发展中,青春电影异军突起,逐渐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市场,这些青春电影,或侧重校园生活,如《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或是用残酷的角度去缅怀青春如《左耳》,或是励志,给青春一个无限的可能如《中国合伙人》等。与早期的青春电影相比,如《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现在的青春电影无论是从题材,叙事手法还是镜头语言都发生了及大的变化,因此青春电影的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有关于青春电影的界定

目前为止,在中国青春电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定,相关研究都在约定俗成的使用“青春电影”或“成长电影”这样的概念,潘天强曾说过:“‘青春电影’没有准确的概念定义,一般是指表现人类青少年这个生理和心理年龄段成长经历的影片。也成为青春片、校园片、励志片、青春残酷电影。成长对的历程是这类影片的表现主题......以成长期人性的萌动为冲突的源泉,以个体生命与社会规范为冲突的核心,懵懂的少年记忆、忐忑的青春性意识萌动、无法宣泄的青春活力都成为成长电影或美好或苦难或残酷的主题曲。①”这些对青春电影的界定是不清晰的。

除此之外,罗庆雯也曾这样阐述过青春电影:“青春电影即青春片,主要反映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关注青年人的内心世界,以爱情故事、偶像演员、成长故事为其主要特点,鲜明的特性就是以青年文化为主。主要的受众为青年人。②”而成长电影则“主要以个人成长作为主题,反映主人公经历磨难、挫折或误区后,通过引导者的帮助与引导,进行自我否定、调整,最终的得到‘成人式’的英雄命名的影片。成长电影多以青少年作为成长的主要个体,通过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的表现或是以主人公某一阶段的变化为视域展开叙述。表现个人感悟走出心理困惑。反应个人的生命体验,关注人的内心成熟发展历程的影像。这种注视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以年龄作为分界点,这是与青春电影最基本的区别。③”

二、“校园”题材的不断凸显

通过近几年的票房数据统计,我们不难发现,备受瞩目的青春电影《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无一例外都是与校园有关,虽然关于口碑褒贬不一,但是在如今极度商业化的电影市场,几乎是票房定成败,所以从这一因素来看,这几部影片都算是成功之作。

大多数的80后、90后从小学6岁开始到23岁大学毕业,这十几年的时光都是在校园中度过,从懵懂时期到对异性的好感时期以及初恋时期几乎都会在校园中发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就将美好的初恋放在了大学的校园生活中,多年后同学们再次相聚,一起缅怀的也都是大学时期的美好时光。《同桌的你》更是从小学就开始,将一对同桌之间的友情到爱情从小学开始一路到初中、高中以及大学最终开花。《小时代》系列的开端也是由四个姐妹从高中升大学的故事开始。目前中国观众的观影主力观众的年龄大约在21岁左右,这群人中有的刚踏上社会,有的还在校园中,所以“校园情结”是这群观影主力最难以拒绝的情节,“新生代”导演选择了这个校园题材也刚好满足了观众的观影期待,所以这些电影获得成功也不难理解,也不难理解为何校园题材的“青春电影”近些年来会大量的出现。

三、从艺术化到偶像化

在早前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电影中,几乎不太重视电影的商业性质,导演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来拍摄一些带有时代性和个人色彩的电影,这就导致了电影“墙内不香,墙外开花”。例如王小帅的《青红》,在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同时也捧红了剧中演员高圆圆,但是这部电影在国内的票房和影响力并没有很大,若不是在国外“镀金”回来,恐怕很多人都不会去关注这部电影。

“新生代”的导演所处的是一个极度商业化的电影市场,在票房决定一切的年代中,偶像化便是青春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其实,青春电影本就和偶像相辅相成,偶像明星往往都是年轻、阳光、或帅气或清纯的,人们在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也往往会带上一丝美化过的心情,偶像明星会激起人们对青春更加强烈的追忆。另一方面,偶像的加盟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人气和影响力扩大电影的知名度和受众人群,也为电影的成功增加了保证。

《小时代》影片中各种华丽的服饰和名牌家具都被人认为是“有钱人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如此,但是“电影天生具有两种功能:一是造梦;二是呈现现实。所以观众在选择影片的过程中也通常抱有两种心理:一是补偿心理,观众渴望在银幕上看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故事;二是亲同心理,观众希望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现实生活。④”

四、“批判”元素逐渐弱化

从三四十年代开始,青春电影中就一直承载着批判的功能,从三四十年代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到“文革”后的伤痕青春电影《小街》、《青春祭》到使第六代导演获得巨大声誉的《青红》、《十七岁的单车》、《孔雀》,批判强权社会和父权从未间断。

而目前这些“新生代”导演更加注重的是电影视像呈现,弱化电影所要表达的一些社会性和批判性的东西。随着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一部分社会的矛盾变得不再尖锐,尤其是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整个社会的心态趋于包容和理解,所以近几年的青春片不在纠缠于控诉和批判社会上面。

前几年大热的青春片《中国合伙人》,里面讲述的便是三个年轻人一起奋斗打拼创业的故事,“2011年上映的电影《转山》被称为当代社会急需的纯净的心灵救赎励志片,也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捧。⑤”还有备受争议的《小时代》,整部影片没有传达出一些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完全将镜头语言发挥到了最大,把上海的时尚,市中心的别墅,奢华的生日派对、T台式的服装秀毫无保留的一一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并且受到了一定受众群体的喜爱,虽然受到了一些争议,但是也是开创了中国电影拍摄的一种新的方式,去除掉了文学性的色彩,将电影的视觉语言优势发挥到了最大。

通过这一系列影片的成功可以看出,国内的青春电影已经悄然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批判社会大片和强权到希望在浮躁的社会中给大家一个鼓励引导或是放松,这和导演的生活经历有关,也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有关,更是和当今社会们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五、结语

现如今,中国的青春电影在一些“新生代”和“新锐”导演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但是由于国内电影环境和社会文化惯性的原因,中国的青春电影发展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全绽放出它应有的魅力,在有关于电影的题材选择、叙事手段和影像表达方面还有这不同程度的不足。面对这些青春电影,既不能一味的批判也不能为了票房和市场无休止的宣扬浮华的生活。所以真是的情感故事,健康的心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才是青春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潘天强.成长中的亚洲成长电影[J].浙江传媒学院报,2012(01).

②③罗庆雯.成长是怎样长成的——90年代以降世界成长电影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④刘琨.残缺的青春与华丽空洞的都市——2013年暑期档国产青春片与都市电影述评[J].当代电影,2013(10):17.

⑤方晞.近年来我国青春电影的审美流变[J].电影文学,2014(01):22.

[1]潘天强.成长中的亚洲成长电影[J].浙江传媒学院报,2012(01).

[2]罗庆雯.成长是怎样长成的——90年代以降世界成长电影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刘琨.残缺的青春与华丽空洞的都市——2013年暑期档国产青春片与都市电影述评[J].当代电影,2013(10)

[4]方晞.近年来我国青春电影的审美流变[J].电影文学,2014(01).

[5]罗慧康.青春何处安放[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

[6]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J].当代电影,2010(04).

[7]杨阳.时代视域下长影青春影片研究[J].电影文学.2010(21).

[8]张洋.中国青春电影发展流变论略[D].兰州:兰州大学,2011.

J905

A

1005-5312(2016)05-0129-02

猜你喜欢
青春片青春校园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