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干预价值评析

2016-10-26 06:37
关键词:源性尿路感染脊髓

胡 楠

(江苏省徐医附属医院西院康复科一病区,江苏 徐州 221000)

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干预价值评析

胡 楠

(江苏省徐医附属医院西院康复科一病区,江苏 徐州 221000)

目的 研究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干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一个月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功能为Ⅰ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Ⅲ级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其自主排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康复护理有利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大大缩短,且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安全性提高,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康复护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干预价值

神经源性膀胱属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是导致其支配下的膀胱、尿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1],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和纠正,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干预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其他系统性病变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44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在24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9±3.5)岁。其中,损伤原因为颈椎骨折、胸椎骨折、腰椎骨折的患者分别有20例、16例和2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分别有31例和34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45例,女20例,患者的年龄在23岁~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3.4)岁。其中,损伤原因为颈椎骨折、胸椎骨折、腰椎骨折的患者分别有21例、16例和2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分别有30例和3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入院后立即进行留置导尿并于7 d内开放引流,定期夹闭尿管,并以患者的输液与饮水情况为依据放尿冲洗膀胱,21 d左右可以拔尿管,并实施挤压排尿等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①尿管开放: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结合膀胱叩诊、床边B超或者膀胱扫描仪的检查结果对膀胱充盈度进行判断,确定其放尿的时间,且在尿管开放式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屏气及排尿训练,促进膀胱压力升高和尿液的完全排出。以患者的饮水平、输液量、利尿剂的使用情况为依据判断尿管的夹闭时间。②间歇导尿:配合饮水计划,先自行排净尿,再用间导管将剩余在膀胱内的残余尿导出,从而减少排尿次数,促进膀胱功能恢复。③综合性膀胱康复锻炼。平时每天实施膀胱穴位剌激理疗,一方面避免导尿管反复插入增加尿路感染风险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排尿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结构的定时触碰,诱发逼尿肌反射,寻找排尿的扳机点,促进排尿反射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一个月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相关临床指标(包括自主排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改善情况。

以拔管后经超声探查发现残余尿量来对患者的膀胱功能进行评价:残留尿量≤80 ml为Ⅰ级;80 ml<残留尿量<150 ml为Ⅱ级;残余尿量≥150 ml为Ⅲ级[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数(%)表示,经x2实验对比;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经t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功能为Ⅰ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Ⅲ级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自主排尿时间为(21.9±2.3)d,尿路感染发生率为6.2%(4/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5±3.2)d和29.2%(1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 讨 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膀胱功能受到脊髓神经支配,而一旦脊髓发生损伤,则会引起排尿功能障碍,并表现出尿潴留、尿失禁等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诱发尿路感染,重者甚至导致肾衰和死亡。因而,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和相关症状的改善至关重要。

康复护理作为一门专科护理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缺失功能的重建[3]。本文比较了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分级,可见观察组中以Ⅰ级和Ⅱ级患者为主,比例远高于对照组,Ⅲ级患者的比例仅为4.6%,改善效果明显;同时,其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约为对照组的一半,而尿路感染发生率也大大降低,这是由于康复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以脊髓损伤的类型不同给予相应的膀胱训练措施,并根据患者膀胱充盈度确定放尿时间,避免了尿管长时间留置引起的尿路感染[4],而反射性排尿训练则有利于建立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5],促进自主性排尿节律的形成,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

总之,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恢复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康复护理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有效恢复和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效果显著,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董杏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0):2845-2847.

[2] 毛海燕.康复护理联合脐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6,22(4):121-123.

[3] 李世平.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6):18-20.

[4] 陈 飞.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31(2):282-283.

[5] 刘颖辉.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转归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4):181-182.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6

B

ISSN.2096-2479.2016.06.039.02

猜你喜欢
源性尿路感染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