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做一个匠人 守一种精神

2016-10-26 01:52陈海叶
四川劳动保障 2016年6期
关键词:焦三爷百鸟朝凤唢呐

文/陈海叶

《百鸟朝凤》:做一个匠人守一种精神

文/陈海叶

不久前,年过六旬的电影制片人方励在微博直播中为电影《百鸟朝凤》向院线下跪求排片,在网上吸引了无数人关注并引发热议,同时也让《百鸟朝凤》这部小众的文艺片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抛开电影引发的种种争议不谈,《百鸟朝凤》把中国传统老艺人那种执着、坚守的“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艺人那种值得尊敬的专注。

“匠心”重在坚定

今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李克强总理的这番话让“工匠精神”火了,也消除了人们长期对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的误解。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而在《百鸟朝凤》中,陶泽如饰演的主角——“唢呐王”焦三爷为唢呐执着、坚守的一生,就散发着浓厚的“工匠精神”。

焦三爷曾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在任何时候,他都坚持着“唢呐离口不离手”,吹着那给“自己”听的曲子。于他而言,唢呐已经融入到血液中,深深镌刻在了生命里。哪怕是在唢呐没落、匠人纷纷转行时,他依然告诫弟子们:“不要盯着那些票子,要盯着手里的唢呐。”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影片末尾焦三爷“唢呐啼血”的段落,那也是影片的最高潮。当时德高望重的火庄村长逝世,要请人来吹奏《百鸟朝凤》。那时候,身患肺癌的焦三爷早已退居二线,唯一能吹奏这支曲子的是他的爱徒、游家班班主游天鸣。但事不凑巧,游天鸣当天因患病无法吹奏,焦三爷毅然站了出来。他拖着病躯吹奏,即使鲜血顺着唢呐喷出,他毅然憋着气,想要继续坚持吹完,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工匠精神”鼓励每个人在自身平凡岗位上的坚守,焦三爷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今天,不仅是唢呐,任何一门世代相传的手艺,都需要保有一份坚定。这种坚定,是跨越生命长度的——一个人对抗不了时光,就把手艺和精神传给下一代,如此不断传承,才有了技艺的生生不息。

“匠心”贵在操守

影片中,金村飞扬跋扈的村长去世后,其孝子贤孙一大片齐刷刷跪倒在焦三爷面前,要求他吹一曲代表唢呐最高荣誉的《百鸟朝凤》,并明示钱不是问题。然而,焦三爷决然摇头。他对自己徒弟说:这个村以前有几个大姓,此人当村长四十年间,几乎只剩下他们姓氏一支独大,“这就是他的德行”。

在焦三爷心里,“德配其位”是祖宗留下的共识,《百鸟朝凤》只奉给德高望重的尊者,金钱、权势、地位甚至乡情都不可凌驾其上。金村村长虽然家世显赫,但德行不够,不配享用《百鸟朝凤》。

职业是人生存的手段,操守就是职业的生命。我国古代有“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硬骨头,而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今天,同样需要这样的气节。焦三爷虽然依赖唢呐谋生,但在利益诱惑面前,他却能做到不为名利所诱,时刻坚守内心深处的职业操行,值得敬仰。这种操行,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影片中,在挑选接班人的关键时刻,焦三爷最终放弃天赋极高但“没有定性”的蓝玉,转而选定木讷、心性善良的游天鸣,就是出于对匠人“操守”的看重。他知道,一门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不仅仅依靠技艺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人要拥有优良的人品和艺品,才可能使其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谈重塑“匠心”,精益求精的技艺固然不可少,同时也离不开对匠人德行的考量和塑造。

“匠心”难在心境

“坚持,是匠人的本钱。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子缝儿里的人,才能传承下去。”少年游天鸣刚到焦家学习唢呐时,就被焦三爷这样教诲,并让他到河边练习吸水,日复一日。

【小贴士】

《百鸟朝凤》

这是一支高难度的唢呐曲。剧中,办丧事时吹唢呐是对逝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这支曲子难度极高,吹奏它的时候,能达到“唢呐一响,百鸟称王”的效果。

面对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游天鸣并没有退缩和厌烦。内心深处那种对唢呐的热爱和向往,让他沉下心来,专注于每一次的吸水练习中,即使天降暴雨,都不能让他停止。正是这样坚持不懈的磨炼和吹奏,才让原本资质平平的他最终拥有了接手焦家班的精湛技艺,并成功吹出了《百鸟朝凤》,完成了技艺的传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技艺的练成,都需要沉心历炼,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身体的苦,更有心智的磨。各行各业亦如此,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戒骄戒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只有对自己不断打磨,才能在浮躁的社会里保持一颗淡定从容的心。

这种心境,大到企业家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科研工作者潜心发明创造,小到教师全身心教书育人、餐饮店老板对每一道菜的口味精益求精……各行各业,无不需要。

“匠心”根植在长期的踏实笃行里,矗立在自己微不足道的工序上,在日积月累的一丝不苟中养成,于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心浮气躁只能诞生口号,孕育不出时代需要的“工匠精神”。这一点,无论是焦三爷还是游天鸣,都能让我们心有触动。

“匠心”如何重塑

影片中,焦三爷承载了无数民间老艺人的传承梦想,游天鸣也代表着无数新时代的手艺人。唢呐一代代传承,传下来的不仅仅是《百鸟朝凤》的吹奏方法,还包含着永恒不变的关于唢呐的精神和品格。

然而,面对唢呐这一民间传统技艺的逐渐没落,无论是焦三爷,还是游天鸣,更多的都是无力。影片最后,焦三爷去世,一门技艺接近失传,只剩下游天鸣一人悲凉地独奏,引人深思。

新时期,如何重塑“工匠精神”,如何保护包括唢呐在内的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民间技艺呢?有人认为,应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学校教育中,建立和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使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或企业获得满足感。也有人建议,应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鼓励工匠们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当然,“工匠精神”的重塑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传统手工艺者自身、社会、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正如央广网的评论所说:如果传统艺人在坚守中,再多一些创新和融合;如果文化资本不仅追逐利润,也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与传承;如果政府和民间机构在推进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方向,更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的同时,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匠心”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匠心”重塑,才真正找到了方向。

猜你喜欢
焦三爷百鸟朝凤唢呐
又听唢呐
降火
白马湖的春天(小说)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百鸟朝凤]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百戏人生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